摘要:“同心同源”艺术系列展(“南海人”美术书法作品展,岭南画派艺术大家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于2025年10月28日起在西樵山美术馆(有为馆)举办。
南海狮山
南海区第四届恳亲大会
今日(10月30日)正式启幕啦!
作为大会活动之一
“同心同源”艺术系列展
“南海人”美术书法作品展&
岭南画派艺术大家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
震撼登场!
观展攻略赶紧收好“同心同源”艺术系列展(“南海人”美术书法作品展,岭南画派艺术大家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于2025年10月28日起在西樵山美术馆(有为馆)举办。
↓扫码查看展览场刊↓
“同心同源”艺术系列展——“南海人”美术书法作品展由南海区人民政府与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区文广旅体局与西樵镇政府承办。展览共分为三个版块,汇聚南海历代名家经典作品、当代大家力作与青年新锐创新作品,并首次融入多媒体艺术科技互动项目,其历史跨度、展品档次与规格为南海区历年同类展览之最。
图片来源:西樵宣办。
01溯岭南文脉本版块以“溯岭南文脉”为题,汇聚广东省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等机构的典藏珍品,通过历代美术、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系统呈现南海文脉的深厚积淀与时代光华。
颜宗 湖山平远图卷 30.5cm×511cm 明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林良 双鹰图轴 166cm×105cm 明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展览聚焦南海籍的颜宗、林良、赖镜、邝露、程可则、梁佩兰、谭莹、朱次琦、何翀、康有为、何剑士、何香凝、潘玉书、邓芬、冼玉清、黄君璧、黄少强、傅天仇18位艺术大家的经典力作为脉络,生动诠释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的开拓精神,彰显南海艺坛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重要策源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广东存世最早的画作、明代南海人颜宗的《湖山平远图》,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画开创者、宫廷画家林良《双鹰图》,首次在南海展出。
程可则 白雪歌行书横轴 26.5cm×44.8cm 清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
朱次琦 清朱九江行书祭陈任甫大令文及行书抄录上谕和探报册页 26.2cm×16.5cm 25.1cm×13.5cm 25cm×13.5cm 清代 南海区博物馆藏
02呈当代气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岭南美术以其“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先锋姿态,始终处于中国美术变革的前沿阵地。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南海地区不仅承载着自民初以来“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传统底蕴与当代创新相互激荡的艺术生态。这种独特的文化地理特征,使南海成为观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一个典型样本。
基于对南海美术发展进行系统性学术梳理的专题研究,以“历史纵深与当代视野”的双重视角,精选当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计划分期分批展出。本展览作为第一场,挑选8位具有代表性的南海籍艺术名家(按年龄排序):李国华、潘鹤、梁世雄、陈永锵、张桂光、邹莉、刘富业、李劲堃,以及12位当下具有实验精神的南海老中青年艺术创作者(按年龄排序):江显蛟、梁国荣、罗礼文、黄汝祥、曹钟兴、莫松年、李紫玉、文宇瑞、李耀忠、苏军权、陈芷雅、卢焯健等。
其中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大刀进行曲》《艰苦岁月》《当我长大的时候》经典作品首次在南海集中亮相。张桂光先生《书法颂》八联屏;陈永锵先生《南粤雄风》高3米、近10米宽;李劲堃先生的《仓山如海.残阳如血》19屏联屏整整铺满一面墙。这些名家力作极巨视觉冲击力。
梁世雄 大漠金秋 120cm×245cm 2003年 南海区博物馆藏
陈永锵 南粤雄风 247cm×124cm×8 2001年
展品媒介跨越中国画、油画、雕塑等传统范式,延伸至实验水墨、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 构成一部可视化的岭南美术现代演进史。
李劲堃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38cm×1082cm 2019年
苏军权 摸象 152cm×300cm 2022年
卢焯健 空间与光 25cm×25cm×30cm 2024年
03启艺科新航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前沿艺术力量,在西樵山美术馆(有为馆)呈现“启艺科新航”当代艺术版块的展览,此板块旨在共同探索AI人工智能与绘画、影像、装置等,综合媒介的碰撞融合。参展艺术家以人机协作为媒介,重新定义创作边界,深入个体、社会与未来议题,展现大湾区开放创新的时代脉动。这是一场驶向未知的艺术航行,亲历艺术与科技共创的艺术风暴,感知艺科融合的创造新章。
《比特后人类图景—基于岭南画派的AI视觉转译》 2025年
《美丽追踪》 2021年
从艺术本体而言,此次展览是一次深刻的创作革命。参展艺术家以“人机协作”为全新媒介,并非简单地用技术堆砌,而是以此重新勘定创作的边界。
《气味滚筒:洗衣机中的非线性时间交互实验》 2025年
在美学维度上,展览挑战并拓展了传统的美学范式。AI的介入催生了“算法美学”与“生成性美学”,其作品往往呈现出介于可控与随机、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独特美感。这种美学体验,与岭南文化中“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髓一脉相承。它打破了“手工性”为唯一准绳的传统审美框架,引导观众欣赏由代码、数据与艺术家观念共同谱写的“协作之美”。
岭南画派艺术大家
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
展览的策划缘起于岭南画派纪念馆近年来开展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文献与思考。在开展“百年雄才—黎雄才诞辰100周年回顾展”以及“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纪念展”项目研究时,通过梳理大量的写生作品、画稿和相关历史文献,发现黎雄才和关山月所作的大批“新国画”写生可以上溯到1949年以前,例如黎雄才1933—1935年游历日本的风景树石写生以及1943—1948年的西南、西北写生,关山月在1938—1940年的抗战画写生以及1940—1946年的西南、西北写生。从弱冠之年到不惑之年的写生,极大地激活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为其一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新国画”的探索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此外,在20世纪的“新国画”实践中,应有三次影响深远的重要写生事件—40年代关山月、黎雄才等画家的西行写生,1954年李可染、张仃等北京国画家的江南写生,1960年傅抱石、亚明、钱松嵒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所作的二万三千里写生。这些写生事件对应了不同时期“新国画”的状态,共同构成了百年“新国画”发展史中的重要案例。黎雄才、关山月在1949年以前的写生实践,事实上早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重要写生活动。
但就目前而言,黎、关这一段写生历史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在美术史论著中处于“被边缘”或“被淡化”的状态。如果忽略了这段早期“新国画”探索的历史,那么我们解读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时将面临史实的缺失。鉴于此,用大量史料为这段写生历史提供新的佐证,重启以黎雄才、关山月在20世纪30—50年代的“新国画”写生及其影响为中心的研究。
从春睡画院学艺计起,长达二十余年的写生积累和思想变革,使黎雄才、关山月获得了非凡的把控复杂场景的能力和“画前人所不能画”的笔墨表现力。
烽火年代,黎雄才、关山月深受高剑父“艺术救国”理想的感召,坚持深入民间、反映现实生活。他们在西行写生途中开展的艺术探索,既是抗战时期的爱国文化活动,也是“新国画”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以前的万里写生,使黎雄才和关山月实现了绘画语言的积累与转换,对他们创作风格与画学理念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特别对20世纪50年代全国兴起的“新国画”写生运动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领风气之先,走遍大江南北,创作出《森林》《新开发的公路》《武汉防汛图》《山村跃进图》《江山如此多娇》《护林》等具有时代精神和范本意义的“新国画”。以“写生”作为观念和方法,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提炼新的题材和笔墨,在关山月、黎雄才主导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基础教学模式构筑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基石。
此次展览采取原作同步观摩的方式,选取了黎雄才、关山月承传岭南画派写生传统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作品——黎雄才在春睡画院的花鸟草虫写生、留学日本时的树石写生、西北人物及风景写生、新中国成立初期赴全国各地的旅行写生,关山月的抗战画写生、西南和西北旅行写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堂写生与国内外的考察写生等,辅助观众进行文本阅读。提出“什么是现代意义的中国画写生”“20世纪上半叶的‘新国画’与新中国的‘新国画’有何关联”“关山月和黎雄才在抗战时期为何选择到西部写生”等问题。以展览推动史论的深层研究,积累史料和数据,同时解决学界关注且悬而未决的问题,还原20世纪中国画写生历史中的重要印迹。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序章
写生与20世纪初期的新国画
20世纪初期,高举“艺术革命”旗帜的岭南画派立志以“写生”改变近代中国画以摹古为基础的作画模式,引领了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
“写生”作为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概念,在20世纪初期便引起思想家、文艺家的重视与争鸣。“写生”虽然在中国绘画史中早已屡见不鲜,但与20世纪初期风行海内的现代意义上的写生不是一个等同概念,更不是一个从属于当代美术的概念。事实上,20世纪初期西方绘画中的写生在中国的引入和使用,本身就是中国美术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国“新国画”写生运动最早的前导和先声。
20世纪初期,“写生”之所以在中国画领域得以迅速传播,主要源于传统绘画的现代变革需求。一方面,在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下,“中国画衰败论”不绝如缕,康有为、陈独秀等文坛领袖认为中国绘画落后于西方,是因为文人画长期沉浸于“摹古弃形”风气中不能自拔,导致了“不写实”和对创造力的扼杀。因此,采用西画写实主义变革中国画的观点得到广泛的呼应。伴随着中西“写生”观念的碰撞、交融,以留学生为先锋和创作主体的中西绘画融合试验同步展开,“新国画”应运而生。在20世纪初期,以“写生”改变近代中国画以摹古为基础的作画模式,进而为中国画注入鲜活的视觉经验和语言资源,是“融合中西”倡导者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的结果,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二高一陈”等现代中国画变革的先驱者在接触西方古典与现代美术之后,主动选择有助于“世用”的古典写实主义美术,并且开创性地引入以科学精神观察和再现事物的写生,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一章
承传:岭南画派的写生传统
黎雄才、关山月继承了岭南画派的写生传统,以富于创造力的实践拓展了现代中国画写生的理念内涵和技法语言。
在岭南画派的师承脉络中,“写生”是一条延绵不断的主线,经岭南画派的奠基人“二居”、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世代相传,在黎雄才、关山月等传人的继承与拓展下,建构出一种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传统。
黎雄才、关山月分别于1927年、1935年进入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学艺,在他们长达五年的学习经历中,写生是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其一,在春睡画院的课程设置中,写生课占据了重要的分量。春睡画院虽然在办学形式上更接近于传统的师徒授受制,但是吸收了西方现代美育思想,以开放的眼光纳入“写生”“素描”“透视法”等西方美术教育课程。其二,高剑父主张以写生作为方法,突出写生的普适性和科学性,强调直接面对自然和生活,将真实的风景、人物、动植物、静物等转化为生动的艺术作品。其三,高剑父突出写生对国画革新的价值。鉴于居廉通过写生打破传统束缚,高剑父要求学生走出画室勤作写生,进而创造出自己的新面貌。黎雄才、关山月完整地继承了岭南画派的写生传统,又根据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对写生创作的题材、语言、理念等方面进行拓展,这种承传有着清晰的脉络与层次。
第二章
西行:抗战语境中的选择
在民族危难之际,关山月和黎雄才饱含家国情怀、坚持艺术理想,主动选择西行写生。他们以卓有成效的实践,铸造了“新国画”的重要里程碑,书写了中国美术光辉灿烂的一页。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深刻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格局。许多艺术家为躲避战乱而撤退至大后方,但在颠沛流离中仍坚持寻求民族艺术传统的文脉,守护民族艺术尊严。艺术家的西行实践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30—40年代备受瞩目的爱国主义文化运动。
黎雄才、关山月的西行写生,是20世纪40年代以抗战建国为目标的“建设边疆”“开发西北”运动中的典型案例。战时流迁形势、国家战略部署、考察边疆热潮都是促使黎雄才、关山月向西远行的客观因素。而主观上,他们自身的家国情怀和艺术理想,是更为直接的动因。
西行写生对黎雄才、关山月的艺术生涯至关重要。黎雄才、关山月汇入本土文化追寻的潮流,在考察石窟和临摹壁画中探究传统艺术的源流,于边疆民族生活中感受雄伟厚朴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艺术视野和胸怀气度。他们在长期的旅行写生中,以开放的视野拓展了中国画的绘画题材,创作出大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的“新国画”。他们在写生中持续探索符合现代生活的表现语汇和审美境界。这种面向真山真水和现实生活的现场写生实践,为破除传统文人画笔墨程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国画”写生运动也具有示范性意义。
第三章
范本:新中国“新国画”运动中
的写生与教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黎雄才和关山月领风气之先,通过大量写生创作出一系列具有“范本”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赓续岭南画派的写生传统,在教学中主张“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的艺术理念,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打下牢固的根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艺创作的价值观念、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1949年之后,文艺界围绕“思想改造”“创作内容”“接受遗产”等命题展开“如何改造中国画”的激烈论辩。黎雄才、关山月继承了高剑父现实关怀和创新求变的理念,并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行写生过程中关注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人物形象,尝试开拓战争流民、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工业生产、社会形态等新题材。
他们的思想理念与实践经验,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画改造的文艺方针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在这场“新国画”运动中,黎雄才和关山月能迅速调整创作方向,通过写生自如地将画笔与政治话语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创作出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领时代之先。
黎雄才、关山月不仅是“新国画”创作的先行者,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学科“学院派”教育体系的开拓者之一。在1953年底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组建成立后,黎雄才、关山月带领着杨之光、吉梅文等青年教师开始摸索着建构中国画教学体系。在中国画学科被更名为“彩墨画系”甚至被取消建制的危机中,他们坚持中国画的民族性,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以写生作为基础训练与艺术创作的主要路径,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画家。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画系师生贯彻“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的教学理念,于下乡教学中创作了大批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地反映在1960年举办的下乡创作展览中,这个集结了广州美术学院南迁以后整体教学成果的展览受到广泛关注,受邀前往杭州、上海、武汉、桂林、吉林、天津、辽宁等多地巡回展出,获得各大报刊媒体的好评。广州美术学院的下乡写生教学模式及创作成果,成为了全国美术院系教学改革的一个示范性样本。
打卡攻略展览:“同心同源”艺术系列展
时间:
“南海人”美术书法作品展:2025年10月28日至2026年1月28日
岭南画派艺术大家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2025年10月28日至12月7日
地点:西樵山美术馆(有为馆)
门票:免费
来源:南海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