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后做了一个更让人震惊的安排,先贬他,再用他,如果他不服,就杀了他,这是什么操作?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躺在病榻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召见李治,说了一句让所有人意外的话,"李勣这个人,你可能镇不住。"
然后做了一个更让人震惊的安排,先贬他,再用他,如果他不服,就杀了他,这是什么操作?
——《壹》——
649年4月,李世民来到终南山的翠微宫,名义上是避暑,实际上所有人都清楚,他是来等死的,征讨高句丽失败后,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帝已经病了四年。
病急乱投医,他开始相信方士的长生药。
天竺方士那逻迩娑婆寐进献的丹药,李世民毫不犹豫地服了下去,结果可想而知,病情急转直下,5月,李世民把李治叫到床前。
父子二人,单独谈话。
"朕担心你驾驭不了朝中某个人。"李治愣住了,父皇说的是谁?"李勣。"李治更懵了,李勣不是我们李家的功臣吗?
从瓦岗军时期就跟着打天下,灭东突厥、平定山东,战功赫赫。
这样的人,为什么要担心?李世民解释得很直白,"他太能打了,他重情重义,但你对他没有恩情,朕现在把他贬到叠州去,等朕死了,你再把他召回来。"
"给他宰相的位子,这样,他就欠你的了。"
停顿了一下,"如果他接到圣旨后犹豫观望,不肯马上动身,那就说明他心里有别的想法,那你就直接杀了他。"这话说得极狠。
一个功臣,就因为"可能"不听话,临终前就要设这样一个局。
李世民太懂权力的本质了,他知道李治性格软弱,没有自己的手腕,而李勣这种人,能力强、有威望,如果不服新主,那就是定时炸弹。
所以必须提前试探,5月,圣旨下了。
"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满朝震惊,叠州在哪?今天的甘肃迭部,那是边陲苦寒之地,一个宰相级别的大臣,说贬就贬,没有任何理由。
李勣接到圣旨那一刻,所有人都在看他的反应。
他什么都没说,二话不说,连家都没回,直接骑马出城,这一走,满城皆惊,长孙无忌看在眼里,明白了,褚遂良看在眼里,心里一沉。
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这是李世民在做最后的试探。
而李勣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绝对服从。
——《贰》——
一个月后,7月10日,李世民死在翠微宫含风殿,临终前,他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汉武帝托孤霍光,刘备托孤诸葛亮,朕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们二位了。"
说完,转头看向李治,"有无忌、遂良在,你不用担心。"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但所有人都注意到,李世民没有提李勣,李治即位,改元永徽,第一件事,就是召回李勣。
圣旨送到叠州,加封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宰相的位子,又回来了,李世民的算计应验了,李勣接到圣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先帝贬我,陛下却如此信任,此恩此情,粉身碎骨难以回报。"
从此,李勣对李治忠心耿耿。
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命运,就没这么好了,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
李世民犹豫不决,到底立谁?
魏王李泰才华横溢,李世民很喜欢,吴王李恪文武双全,也是个好选择,但长孙无忌坚持立李治,理由很简单,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是嫡子。
而且性格懦弱,容易控制,李世民最终同意了。
没有长孙无忌,李治根本当不上皇帝,所以李治即位后,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三省的权力,全在他手里。
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天下畏其威。"史书这样记载。
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亲舅舅,一个是恩人,李治觉得,有他们在,江山稳了,但他没想到,正是这两个人,会成为他最大的阻碍。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废掉王皇后。
原因很简单,王皇后没生出儿子,而武昭仪,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已经给他生了儿子,这不是简单的废后,这是一场权力的重新洗牌。
王皇后背后,是关陇贵族集团。
长孙无忌就是这个集团的领袖,武则天背后,是庶族寒门,李治想借她的力量,打破门阀的垄断,李治召集四位重臣商议。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
会议还没开始,李勣就称病不来,他太聪明了,知道这是个坑,不管站哪边,都会得罪另一边,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站队。
——《叁》——
李治开门见山,"皇后久未生育,武昭仪生有皇子,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诸位意下如何?"话音刚落,褚遂良第一个站了出来。
"皇后系出名门,是先帝为陛下所娶。"
他说得很慢,一字一句,"先帝去世时,拉着臣的手说,朕现在把佳儿佳妇托付给你,陛下当时也在场,应该记得很清楚。"停顿了一下。
"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错,为何要废?"
长孙无忌也站了出来,态度坚决,"不可。"李治脸色难看,但没有发作,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再开会,褚遂良直接把话挑明了。
"陛下一定要换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
他看着李治的眼睛,"武昭仪曾经伺候过先帝,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立她为后,天下人会怎么看陛下?"这话太狠了。
直接戳到了李治的痛处。
武则天本来是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按规矩要去感业寺出家,但李治在父皇病重期间,就和武则天私通了,李世民死后,李治把她接回宫。
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乱伦行为。
褚遂良越说越激动,"臣宁愿辜负陛下,也不能辜负先帝的托付!"说完,把帽子摘下来,把手板放在台阶上,"还陛下这个手板,臣要告老还乡!"
李治气得浑身发抖,"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
就在这时,帘子后面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何不杀了这个老混蛋!"武则天躲在后面,听了全程,她知道,褚遂良不死,自己永远当不了皇后。
会后,李治单独找了李勣。
"朕想立武昭仪为后,但褚遂良坚决反对,他是先帝的托孤大臣,这事该怎么办?"李勣只说了一句话,"陛下,这是您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
一句话,点醒了李治,对啊,这是我的家事,凭什么要你们同意?
——《肆》——
655年10月,圣旨下了,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全都无效,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659年,褚遂良死在流放途中。
临死前,他应该想明白了,忠诚,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
长孙无忌的下场更惨,659年,有人诬告他谋反,李治让许敬宗审案,结果可想而知,长孙无忌被逼在黔州自缢而死,凌烟阁功臣第一人,就这样死了。
李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隋末加入瓦岗军,跟着翟让、李密打天下,李密败了,他投了唐朝,李世民赐他姓李,改名李世勣。
后来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去掉"世"字,单名勣。
武德年间,李密兵败被杀,脑袋送到长安,所有人都避之不及,只有李勣上书请求收葬,他亲自穿着丧服,给李密办了葬礼,这就是李勣。
旧主对我有恩,我就对旧主尽忠到底。
废后那件事,李勣看得很清楚,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反对,是因为他们要维护门阀利益,李治要立武则天,是因为他要打破门阀垄断。
这是两股势力的生死之战。
李勣选择了站在李治这边,不是因为他支持武则天,而是因为他支持皇权,从此,李勣成了李治和武则天最信任的人。
660年,李治得了风眩症,眼睛看不清,头晕目眩。
政务交给了武则天处理,666年,高句丽内乱,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出征高句丽,李勣当时已经73岁了。
两年后,668年,李勣攻破平壤,灭掉高句丽。
669年,李勣病死,享年76岁,李治辍朝七日,赐谥号贞武,陪葬昭陵,葬礼按照国葬规格,效仿汉朝卫青、霍去病的墓制。
这是大唐给武将的最高荣誉,但故事还没完。
684年,李勣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被杀,全族遭殃,武则天下令,挖开李勣的墓,她以为墓里一定有僭越的陪葬品,可以借此戳穿李勣的"伪君子"面目。
墓打开了,李勣的尸身上,只有一套朝服。
武则天气得大骂,"徐懋功狡诈如此!"最后,她下令毁掉墓地建筑,砍了棺材,把李勣的尸骨随意丢弃,这就是649年那场托孤的结局。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