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 “天坑专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生化环材”,但吉林大学 2024 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却撕开了更残酷的现实:有些专业哪怕读到 985 硕士,就业率也能低至 0%,就业出路比生化环材狭窄得多,堪称 “天坑之王”。这份报告尺度之大、分析之细,在高校就
985 硕也零就业!吉林大学这份报告,揭露真正的天坑专业,比生化环材更难
提到 “天坑专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生化环材”,但吉林大学 2024 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却撕开了更残酷的现实:有些专业哪怕读到 985 硕士,就业率也能低至 0%,就业出路比生化环材狭窄得多,堪称 “天坑之王”。这份报告尺度之大、分析之细,在高校就业报告中实属罕见,也为学生和家长敲响了 “专业选择” 的警钟。今天就结合报告数据,拆解真正的天坑专业有哪些、为何难就业,以及不同阶段该如何应对。
一、吉林大学就业报告 “爆冷”:2 个 985 硕士专业就业率 0%,20 + 专业陷入 “就业痛苦区”
吉林大学 2024 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同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含就业 + 升学,未就业未升学则视为落实率 0%)这一数据,直接揭露了冷门专业的就业困境 —— 对硕士而言,“毕业即失业” 不是玩笑,而是部分专业的真实写照。
1. 零就业专业:生物药学、构造地质学,985 硕也难寻出路
报告显示,有 2 个硕士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0%:
生物药学:属于 “生物 + 医药” 交叉领域,看似 “高大上”,但市场需求极窄 —— 企业招聘的 “药学研发岗” 多要求 “药物化学、药剂学” 专业,“生物药学” 因 “偏理论、少实操”,难以匹配岗位需求;体制内岗位(如药监局、疾控中心)也多限定 “药学、临床医学”,该专业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构造地质学:属于地质科学分支,研究 “地壳构造、地质演化”,就业方向集中在 “地质勘探、矿产开发” 等领域,但这类岗位多为国企、事业单位,且需求极少(如某省地质勘查院每年仅招 1-2 人),985 硕士也需 “挤破头” 竞争,最终落实率为 0%,侧面反映该专业 “岗位供给几乎为零”。
这两个专业的残酷之处在于:读了 3 年硕士,却连 “就业或升学” 的门路都找不到 —— 升学方面,博导名额有限,且 “生物药学、构造地质学” 的博士就业同样狭窄;就业方面,企业、体制内都没有适配岗位,陷入 “两难绝境”。
2. 就业痛苦区专业:20 + 专业落实率低于 70%,文科类占比超 80%
报告中,落实率低于 70% 的硕士专业超 20 个,且以文科类专业为主,这些专业的就业面极窄,哪怕是 985 硕士,也很难找到 “专业对口、待遇尚可” 的工作:
语言类:英语口译、朝鲜语口译,看似 “技能型专业”,但市场需求集中在 “外贸、翻译公司”,而外贸行业受经济环境影响大,翻译公司多招 “兼职译员”,全职岗位少,且薪资低(应届生月薪 6000-8000 元);
人文类:宗教学、汉语言文字学,就业方向多为 “高校辅导员、博物馆管理员”,但这类岗位名额极少(如某 985 高校辅导员岗,报名比达 100:1),且多要求 “党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很难上岸;
艺术类:美术(绘画、雕塑方向),就业多依赖 “培训机构、自由职业”,培训机构受政策影响大,自由职业稳定性差,985 硕士也可能面临 “毕业即待业”;
传媒类:广播电视(编导、制作方向),传统媒体(电视台、报社)缩招,新媒体公司更看重 “短视频制作、流量运营” 经验,纯 “编导理论” 背景的硕士,竞争力不如有实习经历的本科生。
这些专业的共同问题是:就业路径单一、市场需求与专业培养脱节—— 学校教的是 “理论知识”,企业要的是 “实操技能”,体制内岗位又 “门槛高、名额少”,最终导致 985 硕士也陷入就业困境。
二、颠覆认知:传统 “天坑专业” 竟成 “香饽饽”,对比之下差距明显
很多人吐槽 “生化环材是天坑”,但对比吉林大学报告中的冷门专业,生化环材的就业情况堪称 “优秀”,甚至能算 “就业稳定专业”。
1. 生化环材:985 硕就业率 85%+,远超冷门专业
报告数据显示,吉林大学 2024 届硕士中,传统认知中的 “天坑专业” 就业表现亮眼:
土木工程:就业率 88%,就业方向集中在 “中建、中铁等国企”“地方城投公司”,岗位多为 “工程管理、项目协调”,稳定性强,应届生年薪 8-12 万;
环境工程:就业率 86.2%,主要去向是 “环保类国企(如北控环境)”“地方环保局下属事业单位”,虽薪资中等(年薪 7-10 万),但就业稳定性高;
材料学、无机化学:就业率均超 95%,材料学毕业生多进入 “新能源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 做 “材料研发、测试”,无机化学毕业生可去 “化工企业、质检机构”,岗位需求稳定,且技术门槛高,不易被替代。
这些专业之所以 “就业不坑”,核心是有明确的行业支撑、岗位需求稳定—— 新能源、基建、环保都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企业需要大量 “技术型硕士”,且岗位多为国企、行业龙头民企,待遇和稳定性都有保障。
2. 冷门专业为何 “比生化环材更坑”?3 个核心原因
对比之下,报告中的冷门专业(如生物药学、宗教学、美术)之所以更难就业,本质是 “三大矛盾” 无法解决:
需求与供给矛盾:市场岗位需求极少,但专业招生规模不小。比如 “构造地质学”,全国每年相关岗位不足 100 个,但全国高校每年培养的硕士超 500 人,供需比达 5:1,985 硕士也可能 “过剩”;
培养与就业矛盾:学校侧重 “理论教学”,但企业需要 “实操能力”。比如 “英语口译” 专业,学校教的是 “文学翻译、会议口译”,但企业更需要 “商务口译、技术文档翻译”,学生缺乏相关经验,难以适配岗位;
专业与政策矛盾:体制内岗位多 “专业对口限制严”,冷门专业几乎无岗可报。比如 “宗教学”,国考、省考中几乎没有对口岗位,只能报考 “三不限” 岗位,竞争比达 1000:1,上岸概率极低。
三、不同阶段应对建议:中学生避坑,在读生破局
冷门专业的就业困境,不是 “读个硕士就能解决”,而是需要从 “专业选择阶段” 就规避风险;若已就读冷门专业,也需尽早规划,通过 “跨界” 拓宽就业路径。
1. 中学生家长:选科 + 专业选择,提前避开 “天坑预警”
对中学生(尤其是面临选科、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生)而言,规避冷门专业的关键是 “提前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别被 “专业名称” 误导:
选科阶段:若未来想避开冷门文科专业,选科时可侧重 “物理 + 化学”,为报考 “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电子信息、材料)” 铺路,这类专业就业面广,岗位需求稳定;
志愿填报阶段:避开 “名称小众、就业方向模糊” 的专业,比如 “生物药学、构造地质学、宗教学”,优先选择 “有明确行业支撑” 的专业(如计算机、电气、会计、法学);若想报考文科专业,优先选 “考公适配性高” 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法学、会计学),哪怕就业难,也能通过考公上岸。
2. 在读冷门专业学生:3 条路径破局,别等毕业才焦虑
若已就读冷门专业(如广播电视、英语口译、美术),别陷入 “躺平”,从现在开始规划,通过 “跨界积累” 打开就业出路:
路径 1:考公 / 事业编,瞄准 “三不限” 或 “泛对口” 岗位
冷门专业考公虽 “对口岗少”,但可报考 “三不限岗位”(如乡镇综合岗、街道办行政岗),或 “泛对口岗位”(如英语口译可报 “外事办综合岗”,广播电视可报 “文旅局宣传岗”)。提前 1-2 年备考行测、申论,利用 “应届生身份” 优势,提升上岸概率。
路径 2:积累 “跨界实习 + 技能”,转入热门领域
冷门专业学生可通过 “实习 + 技能”,转入 “运营、新媒体、销售” 等对专业限制少的领域:
英语口译专业:学 “跨境电商运营” 技能(如亚马逊后台操作、海外社交媒体营销),去跨境电商公司实习,积累 “店铺运营、海外客户沟通” 经验;
广播电视专业:学 “短视频剪辑(Pr、剪映)、文案撰写”,去 MCN 机构、新媒体公司实习,做 “内容运营、短视频编导”;
美术专业:学 “UI/UX 设计、插画绘制”,去互联网公司实习,做 “视觉设计师、游戏原画师”。
路径 3:跨专业考研 / 申硕,彻底转换赛道
若本科 / 硕士专业冷门,可通过 “跨专业考研” 转入热门领域,比如:
人文类专业(宗教学、汉语言文字学)跨考 “法律(非法学)、社会工作”,这类专业考公岗位多,就业面广;
艺术类专业(美术、音乐)跨考 “教育学(学科教学)”,未来当中小学美术 / 音乐老师,稳定性高。
四、最后想说:专业选择,本质是 “人生赛道选择”
吉林大学的就业报告,给所有学生和家长提了个醒:专业选择不是 “选兴趣” 那么简单,而是 “选未来的就业赛道”—— 有些专业哪怕读到 985 硕士,也可能因 “岗位需求为零” 而失业;有些专业看似 “天坑”,却因 “行业支撑” 而就业稳定。
对中学生而言,选专业要 “理性大于兴趣”,优先考虑 “就业面、岗位需求”;对在读冷门专业学生而言,别抱怨 “专业坑”,而是尽早通过 “考公、跨界实习、跨专业升学” 破局。毕竟,专业只是 “起点”,不是 “终点”,主动规划的人,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希望这份报告能让更多人看清 “真正的天坑专业”,避开就业陷阱,选对适合自己的人生赛道。
来源:兮颜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