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真反转了?三大硬逻辑加持,行情有望持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3:24 1

摘要:接下来发生的事,不是大家常说的那种靠媒体一炒就冒泡的短暂反弹,而是能看得见量和单子在动。几个月来,DRAM 和 NAND 的出货价稳步上来,不光是挂牌价涨了,订单也从浅薄的试探变成了真刀真枪的交付。厂里不再是拼命把库存往外倒,而是开始按着新规则重新分配产能。这

芯片价格回升了,存储板块的短期投机机会被关上了门窗。冰点之后不是小幅回暖,而是走出一条新的轨道,市场格局也随之重整。

接下来发生的事,不是大家常说的那种靠媒体一炒就冒泡的短暂反弹,而是能看得见量和单子在动。几个月来,DRAM 和 NAND 的出货价稳步上来,不光是挂牌价涨了,订单也从浅薄的试探变成了真刀真枪的交付。厂里不再是拼命把库存往外倒,而是开始按着新规则重新分配产能。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把资源从低毛利、老旧的货往更能赚钱的方向搬。

把目光放到几家大厂上: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这三家掌控了通用存储市场份额里很大一块,差不多九成以上。它们的选择直接影响市场面貌。过去大家拼的是出货量,现在拼的是利润密度和应用场景。到2023年末的时候,三家明确宣布要收缩通用型 DDR4 和主流 NAND 的产能,这表面上看像是去库存,实则是战略性转向,把人力、设备、原料往 HBM 这类高附加值产品上投。

HBM 是高带宽内存,主要服务 AI 训练和推理用的加速卡,这类东西的毛利远比传统内存高。厂商把老产线改造或停掉,投入到 HBM 的改建上面,等于把市场上能流通的通用内存和闪存数量人为压缩一部分。后果很直观:想按以前价钱大批买 DDR 或主流 NAND,难度变大;而 HBM 又被握在少数几家手里,短缺成了常态。行业里传的一个细节是,SK 海力士的一些 HBM 订单已经排到了 2025 年,订单本身带着“长期供不应求”这类字眼,不是吹的,是实际产线安排和材料优先级决定的。

需求端面子也挺硬。先说云与服务器端,英伟达的新一代加速卡像 H200、B100,对 HBM3E 的依赖不是可选项,是必须要配的。AI 模型训练对带宽和延迟有硬指标,HBM 天生对口,没它很难发挥。云厂和大客户为了保证性能和交付,不愿意冒险观望,开始签更多长期合同、提前锁价。短时间内,这让现货市场的波动被压了一部分,但对高端内存的需求持续走强。

消费端也在变,PC 端的配置门槛被一些大公司往上抬。微软、英特尔在推“AI PC”概念,厂商在出货配置上开始把起步内存上调到 16GB。换句话说,过去 8GB 的那波需求被直接往上挤,这对中低端内存厂商来说是机会,也是压力:机会在于单机用量上去了,压力在于对更高规格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出了要求。

手机那边的变化也不能忽视。旗舰手机现在比拼的不再只是拍照和续航,更多加了一条“端侧 AI”的能力标配。要在手机上本地运行更复杂的模型,需要更高带宽、更低功耗的 LPDDR5X 之类内存,厂商在下单时把这类内存和 SoC、基带一起打包考虑。能不能把这些芯片稳定拿到手,直接关系到厂商能不能打出“更聪明的手机”这句宣传。

国内厂商的反应也有意思。外部的制裁和限制确实给国产厂商带来挑战,但同样把他们往自研和本土供应链的路上逼着走。长江存储在 NAND 市场上不再只是试水,靠性价比和交付稳定拿下一些消费级 SSD 和 OEM 订单。长鑫(CXMT)在 DDR4 产能上能满足国内 PC 和部分服务器的稳定需求,逐步从“备胎”变成了能上牌面的供应商。顶级 HBM 还没赶上三星和海力士,但中低端市场的份额在慢慢被国产厂商蚕食,量大了自然有空间。

这次变化打破了过去那种典型的“猪周期”判断。过去大家盯着产能扩张、价格崩盘再停产的老套路,现在是大玩家更主动地管理供给,把资源往利润更高的方向配置。买方那头不单是云和 AI 厂在签长期单,PC 和手机端因为功能升级也在增加刚性需求——多头拉扯下,价格一路往上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风险和机会并存。风险是如果某一环的产能突然释放,或者下游需求预期偏差,价格会被放大波动。尤其 HBM 供需本来就紧绷,任何突发的产线恢复或者政策变化都会立刻反映到市场。机会方面,中低端市场被国产替代带来的量变,给本土厂商提供了放量窗口;高端领域仍由三星、海力士、美光把持,有钱有技术的企业可以长期享受高利润,短期震荡影响相对小。

在供应链层面,设备和材料的交付周期被拉长,产线改造不是三天两头能完成的事。把一条为 DDR4 设计的线改成能做 HBM 的线,涉及设备改造、工艺适配、人员培训、调试验证等一大堆活。这些环节需要投入和等待,所以那些收缩下来的产能短时间内回不了流。业内也流行在合同里加长期交付和提前锁价条款,这让现货市场的弹性被进一步压缩。

从订单端的微观迹象看得更清楚。有供应链的人跟我聊过,他们看到很多 AI 相关内存合同里带着明确的交付窗口和价格保护条款,手机厂商在下单时也把 LPDDR5X、SoC、基带一起去谈,优先级明显。PC 厂的采购策略也在调整,不像以前那么依赖现货博弈,更多开始采用长期绑定来确保出货节奏。

细节上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老旧产线的“冷却期”。关停之后再重启成本高,很多厂选择把这类产线改造成别的用途,或者彻底关闭。这就意味着市场上看似存在的闲置产能,其实并不是随时能被激活的储备,短期内没法像想象那样马上投入使用。

有人把这波变化形容成“打牌不再把好牌全甩出去”,确实贴切。几家大玩家开始收敛打法,不是拼命砍价拼占有率,而是悄悄把好牌留给自己和重要客户。外面看热闹的多,真正能吃到红利的,往往是那些摸得准供需节奏、在合适时间点把订单和产能对齐的人。

上周碰到个做服务器配套的朋友,饭桌上他随手翻了翻手机里的订单表,指着一堆交期写着“2025 年”叹了口气,说“这批货能不能提前交还真不好说”。那话很平常,但从侧面能看出市场的节奏已经变了味。

来源:雪地堆雪人 的工匠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