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亿,这是浙江省中医院(以下简称省中医院)打造的乌梅汤截至2025年9月的累计配帖量。同时,还有好消息传来,中医专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乌梅汤处方,想为大家调配出一款秋冬也适合喝的乌梅汤。
浙江大健康
破亿,这是浙江省中医院(以下简称省中医院)打造的乌梅汤截至2025年9月的累计配帖量。同时,还有好消息传来,中医专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乌梅汤处方,想为大家调配出一款秋冬也适合喝的乌梅汤。
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 受访者供图
2023年,乌梅汤在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创下单日12.7万帖的下单纪录;2024年夏天,最高日下单量突破1200万帖。同年底,医院与重庆医药签约,乌梅汤配方实现3500万元成果转化;2025年,经转化升级的乌梅汤成了火爆全网的“潮饮”,粉丝遍布全国。
从清凉解暑到减脂、助眠,一杯小小的乌梅汤何以成为老少皆宜的潮饮,并最终带来3500万元的成果转化?
当2025年的年轻人举着这杯乌梅汤碰杯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参与的这场持续百年的中医“生存实验”,也许能成为医院探索生存新路径的良方。
小何(化名)在社交平台上经常刷到省中医院的乌梅汤。“网上超火,我不想看到都难啊!乌梅汤最配夏天,省中医院出品的用料肯定比较好。”
小何很快下了第一单。就这一杯,他被“种草”。喝起来口感不甜、有药材本身的香味,加上比其他饮料更健康,他决定封它为夏天特饮。让他惊喜的是,自己容易便秘的问题也缓解了。
90后小张下单的是乌梅汤2.0plus版,原本只想清热解暑的她意外收获了更好的睡眠。
胡灵(化名)在办公室“安利”乌梅汤能降脂,“大家都喊着要减肥,它成为我们的‘职场续命水’。”
乌梅汤受年轻人追捧 受访者供图
省中医院的乌梅汤真的这么神吗?小何们的意外之喜是心理作用还是确有功效?
乌梅汤也称酸梅汤。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中早就有它的身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指出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止渴”之效。文学作品中,乌梅汤更是精致生活的点缀。《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就写道:宝玉因嚷干渴,要喝酸梅汤。
“省中”乌梅汤源自明代医学家方贤著的《奇效良方》,做了适度改良——在古方基础上加入陈皮,香味、口感、功效等都得到改善。
“最初,我们只想把传统乌梅汤做得更符合现代人的体质需求。”乌梅汤制方人、省中中医内科主任夏永良教授告诉记者,后来不断升级,到2025年,乌梅汤已经有三个版本。
“新版里有我们的升级思路:省中医院离西湖近,西湖产荷花。中医讲,荷叶能够解暑、祛湿。我想可以把荷叶放在乌梅汤当中。”
联想到临床用于降脂减肥的成方“荷丹片”,他又将荷叶与丹参加入乌梅汤的基础方中,“现代人压力大,失眠、情绪问题多,方子里加入疏肝理气药食同源的药材可能会有帮助。”
“除了清热解暑,我们希望乌梅汤可以适当降低糖分,甚至无糖分。”医院党委书记何强说,“我院全国名中医陈意教授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医药能更好满足现代年轻人的养生需求。加入荷叶后,有了清热、消食减重的功效。”
究竟谁在喝乌梅汤?医院对购买人群作过分析。
“45岁以下人群占了70%左右,以女性居多。”医院互联网诊疗中心主任叶文怡介绍,从地域分布看,省外用户从最初的两成猛增至七成,这说明乌梅汤已从一款地方特色饮品走向全国市场。
从日均几百帖到单日下单1200万帖,省中乌梅汤借助互联网医院引发了一场流量海啸。何强说,2019年,省中上线互联网医院,逐步积累一大批用户。“一天选配养生茶饮的用户有90多万人次。”
便捷的配药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不需要药房货架竞争,直接闯入年轻人的手机“购物车”,好口碑更通过网友的分享实现了裂变式传播。“在互联网医院,我们会根据病情、需求辨证地给予药品。乌梅汤2.0版,1.91元一帖,一家人泡一包可以喝一天。”
乌梅汤就这么红了,但考验也随之而来。
系统崩溃、内外质疑、仿冒横行……医院被推至风口浪尖。叶文怡对那个不眠之夜印象深刻。2023年9月3日晚,她的手机被疯狂涌入的订单淹没:“一分钟涌进一两百条乌梅汤下单信息。随后是上千条、上万条……直到手机自动关机。”
1600万次访问请求如潮水般涌来,最终1200万帖乌梅汤订单穿透“防火墙”。这突如其来的流量瞬间冲垮了原本为日常诊疗设计的互联网医院服务系统。尽管在2024年上线乌梅汤2.0版本前,医院将系统容量提升至2023年峰值10倍,但火爆程度再次超出预期。2024年5月21日上线首日就配出115万帖,5月26日达到1200万帖峰值。
“最高纪录是一天800万人访问,这还是限制了85%流量后的。”医院宣传相关负责人陈岩明说。
巨大的争议随之而来。
院内,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表达了不解,争议焦点在于季节适宜性和医院定位。火爆时间是9月,而乌梅汤酸涩且收敛,从中医理论上讲,在秋季喝不太合适。更重要的是理念冲突。在一些老专家看来,作为三甲医院、浙派中医的领头雁,应专注于攻克疑难杂症,推广养生茶饮是“不务正业”。
网络上,部分网友质疑医院“饥饿营销”,市场上迅速出现大量“省中同款”仿冒品……各种问题令人焦头烂额。
面对压力,省中医院一方面紧急扩容升级系统、限流保稳定,另一方面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解释,增派药师驻点生产厂家,严把质量关,并协调物流、增设客服,尽力保障用户体验。
对于仿冒品,医院在升级2.0版本时,加入了处方药“丹参”。陈岩明解释:“2023年销量大增时,网上有很多人打着省中同款的旗号,但升级后没有处方用不了。”
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 受访者供图
面对质疑,何强强调,中医院有“治未病”的职能,推广养生产品是分内之事,如今根据现代人需求不断丰富乌梅荷叶系列茶饮处方,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应有之意。这场代际观念冲突,最终被调和。
“我们更多是顺势而为。”陈岩明说,乌梅汤的走红并非精心策划。起初互联网医院上线一些“治未病”优势的茶饮,是为了丰富服务内容。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医药在年轻人中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何强表示,2020年至2022年间,互联网医院线上配药的用户习惯被逐渐培养起来,也为乌梅汤的爆火奠定基础。
顺势而为还体现在对政策土壤的熟悉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
“浙江拥有非常好的政策和创新土壤。医院正是抓住了国家鼓励中医药创新转化的机遇。”何强说。
历经波澜和质疑,2024年,这杯乌梅汤与重庆医药(由芊荷药业具体实施)成功牵手,最终实现了3500万元的成果转化。
何强称,这是“浙江省卫生健康系统近年来最大金额的一次成果转化”。这笔转化收益不仅让前面的各种质疑消失不见,更为医院带来超预期的直接回报,还点燃了全院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及转化的热情。“许多医生临床有经验,自己有好方子,也希望能通过转化实现自我价值。”
中药助眠精油、五行药膳月饼……继乌梅汤之后,多款省中医院转化的产品已陆续上市,反响热烈。
浙江省中医院希望未来利用转化收益反哺临床医疗。从全国范围看,不少公立医院面临收支失衡,如何突围成为迫切问题。浙江省中医院凭借一杯乌梅汤探索出的“知识变现”反哺临床公益之路,或许正是一剂值得借鉴的“良方”。
监制 吴雅茗
策划 何黎
记者 何丽娜 毛玮琦 孙燕 杨子宸 陆艺 王坚颖 王夷 姜子桐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