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夜袭加沙致30死!停火协议失效,中国调解中东局势难度增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6:38 1

摘要: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深夜,加沙地带的爆炸声划破了短暂的平静,以色列国防军的新一轮空袭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救援队伍仍在废墟中艰难搜救。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8日深夜,加沙地带的爆炸声划破了短暂的平静,以色列国防军的新一轮空袭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救援队伍仍在废墟中艰难搜救。

一边是以军宣称的“有力回击”,一边是哈马斯推迟归还人质遗体的反制,曾被寄予希望的停火协议已然名存实亡,这场突发冲突不仅让加沙局势再度失控,更给正积极推动中东和解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

停火协议为何会迅速崩塌,美以的微妙互动背后藏着怎样的算计,中国的调解工作又将面临哪些阻碍?

28日晚间,加沙南部拉法地区的枪击事件成为冲突升级的导火索,以色列国防军证实,其驻扎在拉法的部队遭不明武装人员枪击后随即开火还击,数小时后便发动了覆盖加沙多地的空袭。

巴勒斯坦方面透露,以军除空袭外还对拉法实施了炮击,而哈马斯很快否认参与此次枪击,强调自身仍致力于遵守停火协议。

由哈马斯管理的加沙地带民防部门于29日凌晨发布通报,确认至少30人在空袭中丧生,数十人受伤,该部门发言人表示,救援队伍仍在废墟下搜寻遇难者和伤员,目前伤亡人数仍有可能增加。

来自加沙城和代尔拜拉赫的目击者描述,现场能清晰听到坦克开火声,多地连续发生爆炸,其中一次袭击波及加沙最大医疗机构希法医院附近区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此次袭击并非偶然,而是以军对近期系列事件的集中回应,以色列方面指出,哈马斯不仅涉嫌策划针对以军的袭击,更严重违反了停火协议中关于归还人质遗体的约定。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28日紧急召集安全内阁会议后,直接指示以军“立即对加沙实施有力打击”,他强调,以色列不会对停火协议屡遭破坏的情况坐视不管,目前已决定扩大以军在加沙地带的控制范围,并正与美国高级官员协调相关行动。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的表态更为强硬,他明确表示哈马斯的行为已“公然越过红线”,以军将以强大力量回应,哈马斯需为袭击士兵和违反人质协议的行为“付出数倍代价”。

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则在一场表彰仪式上指责哈马斯的本质是“建立在恐怖、欺骗和背叛基础上的组织”,称其承诺归还剩余13具人质遗体却屡屡拖延,甚至上演“冒充发现遗体”的表演。

扎米尔强调,确保人质遗体归还安葬是以色列的道德责任,若哈马斯不履行承诺必将承担严重后果,“战争尚未结束”。

面对以军的强硬姿态,哈马斯采取了反制措施,其军事派别“卡桑旅”于28日晚间宣布,推迟原定于当晚8点归还一名人质遗体的计划,理由是回应“占领方违反停火协议”的行为。

消息人士透露,哈马斯此前已从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一条隧道中找到另一名人质的遗体,原计划与早前发现的遗体一同于28日晚间移交,如今这一安排已全部搁置。

上周,两名以军士兵在拉法地区的袭击中丧生,以军当即归咎于哈马斯,但该组织反驳称,对以军控制区内的武装人员不负责任。

更令以方不满的是人质遗体归还问题,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28日报道称,哈马斯明知绝大多数甚至全部13具未归还人质遗体的位置,却故意拖延移交。

此前还在加沙城东部当着红十字会的面,上演了针对人质奥菲尔・扎尔法蒂遗骸的“冒充发现”表演,直至27日晚间才正式移交遗体。

作为中东局势的关键影响者,美国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现任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表示,哈马斯杀害了一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的反击是合理的,“发生这种事时,他们就该反击”。

但他同时强调,“没有什么能危及”停火协议,认为哈马斯只是中东和平的“一小部分”,必须遵守规矩。

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表态则更为谨慎,他28日在访问国会山时接受媒体采访称,据美方了解,袭击以军士兵的可能是哈马斯或加沙其他势力,但停火协议“仍在维持”,零星小规模冲突的发生并不意外。

万斯透露,美方已料到以色列会作出回应,但相信特朗普推动的和平进程仍能继续,以色列此次袭击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式。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向《以色列时报》证实,内塔尼亚胡在下令发动空袭后才通知美国政府,一名特朗普政府官员表示已收到相关通知。

并指出美以双方通过位于以色列南部基里亚特加特的民事-军事协调中心沟通,该中心由美国主导,负责监督停火并监测特朗普推动的加沙和平协议进展。

内塔尼亚胡此举被解读为回应外界关于“加沙重大决策由美国主导”的传言,其办公室明确强调,以色列是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国家安全事务。

更复杂的是,特朗普近日提及“国际部队不久将进驻加沙地带”,但哈马斯与以色列对这支部队的构成存在明显分歧,使得停火进入第二阶段面临巨大挑战。

冲突与人道主义研究中心非常驻研究员穆因・拉巴尼向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指出,以色列正蓄意破坏停火协议,而这项协议本就是在美国的强推下达成的,以色列“从未真正履行过”协议规定的任何承诺。

拉巴尼还透露,特朗普曾提及以色列未撤至加沙地带的协议线,也未允许商定数量的援助物资进入加沙,“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美国将如何回应”这种协议被逐渐侵蚀的进程。

局势的骤然升级,无疑让中国的中东调解工作难度陡增。长期以来,中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通过多边对话、人道援助等多种方式为缓和地区局势发挥建设性作用。

但当前以哈双方的矛盾已进入“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以军的空袭和控制范围扩大计划加剧了巴勒斯坦方面的对抗情绪,而哈马斯推迟归还人质遗体的举动又进一步激化了以色列的强硬态度。

美以之间既协调又制衡的复杂关系更增加了调解的不确定性,美国一方面支持以色列的“反击权”,另一方面试图维持停火框架,这种矛盾的态度使得地区力量平衡难以稳定。

特朗普提出的“国际部队”构想尚未落地就已引发分歧,进一步凸显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尊重各方主权的前提下,推动以哈回到谈判桌前,如何在美以协调与地区国家诉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都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东局势的缓和往往需要各方的长期耐心与持续投入,中国此前提出的一系列和平倡议,核心在于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框架,这一思路得到了地区多数国家的认可。

但此次停火协议的失效警示,任何和平进程都经不起冲突的反复冲击,未来,中国或许需要更灵活的调解策略,既保持与以哈双方的沟通渠道畅通,也加强与美国、阿拉伯国家等相关方的协调,在遏制冲突升级的同时,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

加沙的爆炸声再次提醒世人,和平在中东仍是稀缺品。30条逝去的生命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持续升级的对抗之下,是不断扩大的仇恨鸿沟,对于中国而言,调解难度的增加既是挑战,也是展现大国担当的契机。

如何在乱局中锚定和平方向,推动各方回归理性对话,将是对中国外交智慧的重要考验,而对生活在加沙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期盼的不过是夜晚不再被爆炸声惊醒,亲人不再因冲突离散,这份最简单的愿望,何时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