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电信诈骗这一严重威胁公众财产安全的社会毒瘤。为提升大家的防范意识,切实守护好“钱袋子”,特推出本期电信诈骗普法宣传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远离诈骗陷阱。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电信诈骗这一严重威胁公众财产安全的社会毒瘤。为提升大家的防范意识,切实守护好“钱袋子”,特推出本期电信诈骗普法宣传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远离诈骗陷阱。
一、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借助电话、网络、短信等远程通信手段,精心编造各类虚假信息,巧妙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非接触式诈骗,诱导其进行转账汇款的犯罪行为。
二、电信诈骗的常见类型
刷单返利类:骗子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吸引受害人参与刷单,逐步获取信任。随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为由,诱使受害人不断加大投入,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拒绝返款,最终卷款而逃。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受害人加入群聊。群内“投资专家”“导师”分享经验、直播授课,获取信任后,诱导受害人在虚假平台小额投资获利,进而哄骗其加大投入,最终使受害人血本无归。
虚假购物服务类: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等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 元购物等虚假广告,或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等特殊服务广告。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以私下交易更便捷、节省手续费为由,要求私下转账。之后,再以缴纳关税、定金等理由,持续诱骗受害人转账,直至拉黑。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
虚假贷款类:
虚假征信类: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称受害人曾开通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校园贷、助学贷账号未注销,信用卡、花呗等存在不良记录,影响个人征信。以消除不良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贷款,并转至指定账户。
冒充领导熟人类:利用受害人领导、熟人的照片、姓名包装社交账号,添加受害人为好友或拉入聊天群,模仿其语气关心问候,骗取信任。之后以有事不便出面、已转账需代转等借口,发送伪造转账截图,催促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冒充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与受害人联系,以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藏毒等罪名进行威胁恐吓,出示虚假法律文书增加可信度。要求受害人到封闭空间配合调查,将资金转移至“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网络婚恋、交友类:在婚恋、交友网站打造虚假优秀人设,与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长期经营感情后,以遭遇变故、项目资金周转等理由,不断向受害人索要钱财,直至受害人察觉被骗。
三、如何预防电信诈骗
谨慎对待陌生信息:对陌生号码的电话、短信、网络消息,尤其是涉及钱财、个人隐私的,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
多渠道核实信息:接到自称亲友、公检法、客服人员的电话或信息时,通过官方渠道、与熟悉的人联系等方式,核实信息真实性,绝不盲目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不随意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金融交易,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理性看待投资理财:面对“稳赚不赔”“高额回报”等投资理财宣传,保持理性判断,牢记高收益伴随高风险,不被虚假承诺迷惑。
安装防护软件:为手机、电脑安装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补丁,提升设备安全防护能力。
主动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从源头防范诈骗。如遇可疑情况,及时通过APP或拨打110报警。
四、实施电信诈骗会触犯哪些法律?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电信诈骗危害巨大,关乎每个人的财产安全。希望大家通过本期普法宣传,深刻认识电信诈骗的危害,牢记各类诈骗手段及防范方法,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全民反诈,共同筑牢防范电信诈骗的坚固防线,守护我们的美好生活。
来源:德惠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