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冬,上海静安寺路>美女特工郑苹如邀汉奸丁默邨购物>试衣间外枪声骤响,子弹偏离要害>三日后她携毒药与手枪再入虎穴...>当爱情与家仇国恨交织>一桩轰动上海滩的刺杀谜案拉开序幕
>1939年冬,上海静安寺路
>美女特工郑苹如邀汉奸丁默邨购物
>试衣间外枪声骤响,子弹偏离要害
>三日后她携毒药与手枪再入虎穴...
>当爱情与家仇国恨交织
>一桩轰动上海滩的刺杀谜案拉开序幕
(本文依据上海市档案馆藏《郑苹如案卷宗》、郑天如《我的姐姐郑苹如》及《申报》《新闻报》1939-1940年连续报道综合整理)
1939年12月21日,上海静安寺路第一西伯利亚皮货行门前,一辆黑色别克轿车缓缓停下。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的枯枝,在车身上投下斑驳光影。
车门打开,先探出的是一双穿着透明玻璃丝袜的修长美腿,随后是身着鹅黄色绸缎旗袍的窈窕身影——她就是被誉为“上海滩社交名媛”的郑苹如。
“丁先生,这家店的貂皮大衣是全上海最好的。”郑苹如挽着身旁瘦削男子的手臂,声音甜腻婉转。
被她称作“丁先生”的,正是汪伪特工总部76号的主任丁默邨。这个身材矮小、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此刻正陶醉在美人的温柔乡里,浑然不觉已步入精心布置的死亡陷阱。
两人相偕走进皮货行,郑苹如特意选了最里面的一间试衣室。
檀香木的试衣间门缓缓关上,就在丁默邨准备跟进试衣间的那一刻,他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窗外一个可疑的人影闪过。多年特工生涯养成的本能让他猛地推开郑苹如,转身就往店外冲去。
“砰!砰!砰!”
三声枪响划破了冬日的宁静。子弹擦着丁默邨的肩膀飞过,打碎了橱窗的厚玻璃。丁默邨的保镖迅速拔枪还击,街上顿时乱作一团。
等枪声停歇,郑苹如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一件试穿了一半的貂皮大衣,孤零零地挂在试衣间的门后,衣领上还残留着淡淡的香水味。
郑苹如的真实身份远不止一个交际花那么简单。她的父亲郑钺是上海最高法院的检察官,母亲木村花子是出身日本名门的大家闺秀。
这个中日混血的绝色美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和上海话,周旋于上海滩的各界名流之间,却是中统的地下工作人员。
“苹如,这个任务异常危险。”三个月前,中统在上海的负责人在法租界的一家咖啡馆里对她郑重交代,“丁默邨这个汉奸,残害了我们多少抗日志士。你是唯一能接近他的人。”
原来,郑苹如早在1937年就秘密加入了中统,利用自己的日语优势和社交能力,从事地下抗日工作。
她曾在日本驻沪领事馆的舞会上探听到重要情报,也曾在虹口区的日本军官俱乐部里套取过军事机密。她的弟弟郑海澄正在空军服役,未婚夫王汉勋也是飞行员,全家都投身抗日事业。
而这一次,她的任务是色诱丁默邨,并伺机除掉这个号称“76号魔窟”的汪伪特工总部头子。
为了取得丁默邨的信任,她不惜假戏真做,甚至时常出入他在忆定盘路35号的别墅。
郑苹如与中统特工们精心设计了三次刺杀计划。第一次是在丁默邨常去的虹口日本料理店“吉田屋”。
郑苹如特意在包厢里点了丁默邨最爱的菊正宗清酒,并在桌下暗藏了一支勃朗宁手枪。然而就在行动前一刻,丁默邨突然接到紧急电话,说是日本军事顾问影佐祯昭有要事相商,匆匆离去。
第二次计划在丁默邨的专车上动手。郑苹如安排中统特工伪装成修路工人,在丁默邨从极司菲尔路76号总部回家的必经之路上设下路障。没想到那天丁默邨临时改变路线,去了虹口的日本海军俱乐部。
“事不过三,这次一定要成功。”1939年12月21日早晨,郑苹如在霞飞路的安全屋里对中统的同志说。
他们决定利用圣诞节前的购物高峰,在第一西伯利亚皮货行下手。这里人流密集,便于行动和撤离,而且丁默邨向来喜欢在这里为他的情妇们购置皮草。
第一次刺杀失败后,郑苹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再次接近丁默邨。她在手提包里藏了一枚氰化物胶囊和一把小巧的勃朗宁手枪,准备在必要时与丁默邨同归于尽。
“默邨,那天真是吓死我了。”12月24日,郑苹如主动给丁默邨打电话,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颤抖,“我特意去玉佛寺求了平安符,想给你送去。”
电话那头的丁默邨沉默了片刻,然后笑道:“苹如,你过来吧,我在76号等你。”
郑苹如知道,这很可能是个陷阱。但她还是仔细打扮了一番,穿上丁默邨最喜欢的紫色锦缎旗袍,在耳后抹上他送的“午夜飞行”香水。出门前,她给母亲留了一张字条:“若女儿三日未归,不必寻找。”
果然,她一走进极司菲尔路76号的大门,就被丁默邨的特务扣押。在搜身时,特务从她的手提包里搜出了毒药和手枪。
“为什么?”丁默邨看着这个曾经同床共枕的女人,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痛苦,“我待你不薄。”
郑苹如昂着头,一字一句地说:“你背叛国家,残害同胞,人人得而诛之!”
郑苹如的慷慨陈词让丁默邨脸色铁青。他猛地一拍桌子,对左右吼道:“押下去!严加看管!”
郑苹如被关进76号阴暗的地下囚室。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天里,她经历了无数次审讯,但始终没有透露中统的任何机密。
据当年参与审讯的特务后来回忆:“这个女子实在刚烈,受了那么多刑,却连一句求饶的话都没有。”
与此同时,外界正在为营救她而努力。她的家人四处奔走,甚至通过日本关系试图疏通。连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也听闻此事,特意向丁默邨过问。但丁默邨始终不为所动,反而加快了处置的步伐。
1940年2月的一个夜晚,郑苹如被秘密押解到沪西的荒郊。临刑前,她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请让我整理一下仪容。”
她对着特务借给她的小镜子,仔细地梳理秀发,抹上胭脂。然后平静地对行刑者说:“请干净利落些。”
枪声在寂静的夜空响起,这个年仅26岁的美丽生命就此凋零。她死后,尸体被草草掩埋,连一块墓碑都没有。直到抗战胜利后,家人才在沪西的一片荒地中找到她的遗骸,重新安葬。
郑苹如的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震动。汪伪政府的《中华日报》污蔑她是“女间谍”,而重庆的《中央日报》则赞扬她是“巾帼英雄”。
她的故事后来被作家张爱玲听闻,改编成小说《色·戒》,更是让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郑苹如案至今仍留下诸多谜团:她是否真的对丁默邨动了感情?为什么在第一次刺杀失败后还要自投罗网?这些问题,恐怕永远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了。
1947年,丁默邨在南京老虎桥监狱被处以死刑。临刑前,据看守说,他常常在深夜喃喃自语,重复叫着“苹如”的名字。
而郑苹如的父亲郑钺,在得知女儿死讯后一病不起,于1943年含恨而终,至死未能看到抗战胜利。
今天,在上海福寿园里,有一座郑苹如的衣冠冢。墓碑上刻着她生前最喜爱的诗句:“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这个美丽的女子,用她短暂而绚烂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民族大义。
本文资料来源:
1. 上海市档案馆藏《郑苹如案卷宗》(全宗号:Q1-1-3281)
2. 《申报》1939-1940年相关报道
3. 《新闻报》同期新闻追踪
4. 郑天如《我的姐姐郑苹如》(《上海文史资料》第68辑)
5. 中统相关人员回忆资料
6. 沈醉《军统内幕》中相关记述
#民国悬案#女特工传奇#抗日谍战#上海往事#历史真相
每日都有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您的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谢谢!
来源:平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