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女间谍,不大可能是恋爱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08:00 3

摘要:西施的故事,文人墨客写出了很多个版本的结局,但我最讨厌的一个版本是:西施是为了范蠡,为了跟范蠡过上泛舟西湖的生活,才去做“美女间谍”。历史上是否存在西施这么个人,尚有很多争论。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成功的女间谍,不大可能是恋爱脑

文/晏凌羊

01

西施的故事,文人墨客写出了很多个版本的结局,但我最讨厌的一个版本是:西施是为了范蠡,为了跟范蠡过上泛舟西湖的生活,才去做“美女间谍”。

历史上是否存在西施这么个人,尚有很多争论。

但这几年我研究古代名人的故事越多,越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能留名青史的女性,没有一个是不叛逆的。

哪怕是写《女诫》的班昭,自己做的事也不大符合《女诫》。

她写《女诫》,主要只是为了“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她真正的志向是续写班固未写完的《汉书》,传播汉书并通过邓太后影响天下(有些领域,你不参与,敌人就会占领)。

那么,西施可能也是一样的。

她在吴国夫差身边,可能会争宠,可能会把所谓的“女性魅力”发挥到极致,但实际上她是越国的奸细,有宏大的使命、一心想着复国,争宠可能只是她的幌子。

西施完美完成任务后回到吴国已经大概36岁,如果光靠“爱情”发电,她能伺候夫差20年?

我认为她是有“事业心”的,不可能是个“恋爱脑”。

02


我也是在三四十岁后再看《白蛇传》以及安徒生《海的女儿》等作品,感受突然不一样了。

年轻时候看这些故事,只觉得在看爱情,或缠绵悱恻,或悲伤惊悚……但三四十岁后再看,看的是女人的人生。

白素贞下凡报恩、盗用仙草、水漫金山,看似是为许仙,但实际上,只是为了渡情劫。

许仙只是一个“许你成仙”的道具,只是白素贞命定的劫和缘。

《海的女儿》也一样。看安徒生的完整版就发现:小人鱼最终变成了泡沫,但她拥有了她在深海里不可能拥有的“完整的灵魂”。

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已婚妇女的私信。她们面对牢笼般的婚姻,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忍耐。

我真不觉得哪一种选择才是正确的,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自洽。

我们进入婚姻是为了幸福,那么离婚也是为了幸福,选择忍耐也是因为你觉得“不离比离婚幸福”。

既然这条路最终的目的都是通往幸福,那么,选哪条路其实并不重要。

而我想说的“自洽”是什么?是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我觉得“结婚生子”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支线任务,而不是我们女人的人生终极任务和目标。

男性也只是我们的“婚姻家庭合伙人”,合作愉快就继续,合作下去只会导致“家庭亏损”就离开。

这个支线任务,不该被赋予那么高大的意义,不值得我们为之形神俱散。

我们的主线任务是什么?

是找到自我,发掘自我与生俱来的灵性,是利用自己的天赋、优势,通过“吐纳”(价值交换),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圆满。

一旦你有了这个宏大的人生使命,那么,结婚生子也好,日常工作也罢,也就是一个支线任务。

能玩好最好,玩不好也没那么重要。

而人生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你的得失心没那么重,当你秉持这样的心态,反而可以“玩好”。

我觉得西施就是这样的……不然她不可能挨得过那二十年,不可能功成身退。

把她当卧底的二十年当成是为了爱情,实在是格局太低了。

不过,古往今来,能留名青史的女性,往往只是一个政治符号,是一个用来宣传自己赢了或敌人败了的战利品。

与范蠡荣归故里的西施是如此,被缢杀在马嵬驿的杨贵妃也是如此。

既是符号,她的所思所想、能力格局,自然也就不重要了。

ps:如有不同意见,以你为准。看啥都要抬杠,烦死。

02

真实的女间谍,不大可能跟《色戒》里的王佳芝一样的。

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

郑苹如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是国民党的元老,母亲是一个日本人。郑苹如从小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也深谙上层社会的社交法则。

早年的郑苹如有个梦想,就是当一个大明星,而且,她确实也已经登上杂志封面,成为出名的名媛。

之后,她加入了中统,成为了上海区的情报员。

郑苹如不缺钱、不缺爱,她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她有要做一件利国利民大事的决心。

自始至终,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拿丁默邨的命,因此,哪怕最后被捕,她也丝毫没有惧意。

郑苹如的美貌让丁默邨十分心动。接近丁默邨之后,她的两次暗杀行动都没有成功,尤其是第二次,郑苹如因为暗杀失败还暴露了,但是她不死心,依旧去见丁默邨,可这时候就掉入了丁默邨设置的罗网。

在执行任务期间,郑苹如屡立功勋。

被抓之后,她被严刑拷打,但自始至终咬定她暗杀丁默邨只是“情杀”,不曾供出自己是“重庆方面的人”。

台 湾军情局在《情报典范人物》一书中高度评价郑苹如:“因与日寇汉奸往来,致家庭遭乡里唾弃轻视,家族蒙羞,门楣无光,惟郑苹如无所悔恨,漠视蜚短流长,此等情操,绝非世俗人所能做到。”

郑苹如是纯粹的革命者,她的精神境界、行为处事一直很硬核,从头到尾有坚定的信仰、目标、手腕,是从事间谍工作的良好人选。

郑苹如跟王佳芝完全不一样。

郑苹如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为了杀掉特务汉奸丁默邨,甘愿用自己的美色作诱饵,只为能够除掉这个杀人屠夫。

这种理想,王佳芝没有。

而王佳芝是谁?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

王佳芝只是青春年少时被思潮鼓动着,想要参加革命,而那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革命是什么,甚至都不知道革命要花钱、要流血,甚至要送命。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王佳芝只是迷恋当主角的那种光环。

在学校的话剧社,她过足了戏瘾,享受大家把自己当成花旦的感觉。

对革命,她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对底层劳动人民,她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对国家,她也没有很强的责任感。

她是懵懂的,混沌的,只是被时代潮流推着走的,被同学们的热情裹挟着往前奔。

王佳芝先是被她父亲遗弃,剩下她孤独一人在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在学校里,她爱上了邝裕民,可是,他却要为革命牺牲她。

后来,她从香港回到上海,去投靠舅妈,结果舅妈把她父亲留给她唯一的房子给卖掉了。

这样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人,骨子里是非常缺爱、缺认同感、却自我价值实现感的。

加入那个幼稚的学生暗杀小组,是因为她对邝裕民有一点好感。她喜欢邝裕民,邝裕民对她也有好感,但是邝裕民是整个团体的小领导。

在私情和大义之间,邝裕民选择了大义。就连要“破处”这种事,他也要派一个嫖过妓的同学出马,主要怕也是为了避嫌。

三年后,邝裕民向王佳芝表白,但王佳芝说:“已经晚了,三年前你本来可以,为什么不?”

是啊,如果那天晚上是邝裕民拿走她的初夜,王佳芝也许不会爱上易先生。

和梁润生过完初夜过后,同学们带着一点嘲讽的眼神看着她,像是在看一个笑话,王佳芝此时已经心灰意冷。

此时,易先生的突然离开香港,让王佳芝觉得自己的“献身”显得格外荒唐可笑。如果事情就这么结束,她不是白白献出贞操了吗?

那种感觉,应该跟“做了一整晚的梦,马上就要开动筷子开吃了,却被人吵醒了”一模一样。

王佳芝不甘心,因此,这才有了第二次继续扮演麦太太的行动。

她觉得自己总算又有了“利用价值”,又可以把之前做了一半的梦给做完了。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来源:晏凌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