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补体日学术会议神经分论坛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由阿斯利康与《医师报》联合主办,围绕重症肌无力(M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及补体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深入交流与多学科讨论。
近日,补体日学术会议神经分论坛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由阿斯利康与《医师报》联合主办,围绕重症肌无力(M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及补体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深入交流与多学科讨论。
MG病程呈现波动性,NMOSD发病呈现复发-缓解模式,两者均可造成长期疾病负担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诊疗亟需不断创新与优化。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及多种生物制剂的应用,gMG的治疗正逐步走向精准化和个体化,靶向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NMOSD则以复发和累积性致残为主要特征,患者不仅面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还承受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质量负担。补体通路在NMOS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靶向补体的新型治疗手段已在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中显示出积极疗效。在全病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复发风险、疾病活动度及个体化需求等因素,做到早期干预与精准治疗。
gMG:从早期干预到个体化治疗
新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在2020版基础上对“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进行了修订,把治疗目标从“微小状态”细化为可量化的“最小症状表达”,要求MG-ADL为0分或1分,同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1级,或泼尼松剂量≤5–10 mg/日。指南特别强调,若条件允许,建议启用快速起效疗法尽快实现治疗目标。1
然而,既往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传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为主,这些药物对gMG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如起效慢、副作用较大、部分患者应答不佳或不能达标等3。正因在临床中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生物制剂开始受到关注——它们不仅能快速改善肌力,还可显著减少激素累积剂量,并且可以长期稳定控制症状。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指出,对于抗AChR抗体阳性、疾病高度活动或传统免疫治疗控制不佳的gMG患者,应尽早启动靶向治疗,可选补体抑制剂、FcRn拮抗剂、靶向B细胞治疗和靶向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受体。补体抑制剂可通过阻断补体级联反应迅速减轻神经肌肉接头损伤,从而更快改善肌无力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肌无力危象等致死性事件的发生风险。1研究显示,依库珠单抗可在1周内起效,75.6%的难治性gMG患者MG-ADL评分降低≥3分,在为期3年长期随访中,急性加重年发生率从2.7次降至0.2次,危象发生率由12.5%降至1%左右。根据真实世界证据显示,使用48周内可将糖皮质激素剂量减少79.12%,并把急性加重事件风险降低91.5%2。
FcRn拮抗剂可与IgG竞争性结合FcRn,从而阻断IgG再循环,促进致病性IgG的清除。艾加莫德在gMG成人患者的Ⅲ期研究显示,艾加莫德相比于安慰剂而言,达到MGADL持续应答(第1个治疗周期中MGADL评分改善≥2分 且持续≥4周)的患者比例更高。1
当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肌无力危象时,根据《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在快速起效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使用C5补体抑制剂、FcRn拮抗剂等药物,这些药物为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并减少急性加重。存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禁忌证者,同样应优先选择上述生物制剂,以实现早期、精准、低激素负担的症状控制。3
与非胸腺瘤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相比,胸腺瘤相关重症肌无力患者(TAMG)患者病情往往更为严重,且补体经典途径活性更高,表现为C1q水平升高、C5水平下降。传统治疗手段往往难以满足TAMG的管理需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的国内多中心研究提示,依库珠单抗治疗AChR抗体阳性难治性TAMG时起效迅速,一周内MG-ADL 评分平均即可下降3.1分,4周有效率高达79%,超过7成患者维持改善至156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均获验证。4
补体靶向治疗
引领NMOSD精准化管理新方向
自2016年首版中国指南发布以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种生物制剂的获批应用,NMOSD的诊断与治疗进入了全新阶段。2025年新版指南在诊断方面更加精细,不仅进一步明确AQP4抗体的检测方法,还提出了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强调免疫学检查与影像学进展结合的必要性,从而显著提升了早期识别和精准分型的能力。5
对于急性发作期,指南推荐尽早启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血浆置换或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以快速缓解症状。但大剂量激素为基础疗法,疗效有限且副作用风险较高;血浆置换强烈依赖时间窗,若延迟超过20天往往难以完全恢复,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在部分患者中缺乏确切疗效。基于上述问题,生物制剂为一线治疗不佳的急性发作期NMOSD提供新的选择,来自6个国家的27例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数据显示,视力EDSS平均降低1.1分、肌力恢复≥2级者占68%、VAS疼痛评分下降4.2分。6,7
针对序贯治疗,《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建议对AQP4-IgG阳性、一线免疫抑制治疗失败的复发型NMOSD患者,可启动IL⁃6受体单抗[萨特利珠单抗(Ⅰ级推荐,A级证据)]、B 细胞删除类单抗[伊奈利珠单抗(Ⅰ级推荐,A级证据)]、补体 C5抑制剂[依库珠单((Ⅰ级推荐,A级证据))]等药物作为序贯期首选药物,以显著降低年复发率并延缓残疾进展。5
C5抑制剂可有效阻断C5a 和膜攻击复合物的生成,减少炎症级联反应,保护神经功能。PREVENT研究显示,单药组144周零复发,复发风险较安慰剂降低94%8, CHAMPION-NMOSD及其扩展研究显示瑞利珠单抗组在中位170周随访期间维持100%零复发,风险降幅达98.9%。两项长期数据共同证实,C5补体抑制剂在缓解期持续无复发。9
萨特利珠单抗可通过阻断 IL⁃6 受体的信号传导达到抑制淋巴细胞炎症过程的作用,并对浆细胞具有调节作用5,在长期随访的SAkuraMoon研究中,大约70%的AQP4-IgG阳性NMOSD患者在长期接受萨特利珠单抗治疗后,至456周(约8.8年)时仍未发生复发。10
根据《2025年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疾病负担调研白皮书》内容显示,患者对现行治疗方案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平均仅为5.9分(满分10分),且3.3%的患者完全不满意。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使用最多,其次为免疫抑制剂,而单抗类药物使用比例最低,仅为34.2%。进一步分析发现,68.5%的患者最关注能否有效抑制复发,其次是症状改善。复发患者在视觉障碍、运动与感觉障碍及全身性神经症状三方面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损更为严重。总体来看,该研究凸显了中国NMOSD患者在治疗满意度和未满足需求方面的现实困境,强调亟需推广更有效的靶向治疗,以降低复发、改善症状并提升生活质量。11
在患者全病程管理中,医患共建至关重要。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教育,提升依从性,同时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诊疗方案的连续性与个体化。展望未来,科研应聚焦补体机制的深入探索,并借助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积累,进一步验证新型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科研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推动,NMOSD及gMG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持续改善。
值得关注的是,依库珠单抗用药前至少提前两周完成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若无法延迟,应给予足量抗生素覆盖至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须持续监测脑膜炎球菌感染征象,一旦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行病原学检查与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同时主动告知依库珠单抗用药史。12
补体靶向治疗已成为gMG与NMOSD领域的重要突破,凸显了临床对早期诊断、治疗目标迭代、全病程管理以及跨学科协作的迫切需求。补体不仅是医学研究的前沿,更是临床实践中改变疾病结局的关键。随着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和国际多中心合作的推进,补体相关疾病的诊疗模式有望迎来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5, 58(7): 721-741.
2. German Society of Neur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asthenic Syndromes[J]. AWMF Registry No. 030/071, 030/072. 2021.
3. 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罕见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罕见病联盟重症肌无力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8): 840-847.
4. Jin L, et al.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24;17:17562864241309431.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5, 58(7): 687-703.
6. Nishimura J-I, Kawaguchi T, Ito S, et al. Int J Hematol. 2023;118(4):419-431.
7. Pittock SJ, Berthele A, Fujihara K, et al. N Engl J Med. 2019;381(7):614-625.
8. Pittock SJ, Berthele A, Fujihara K, et al. Eculizumab in aquaporin-4-positive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J]. N Engl J Med, 2019, 381(7): 614-625.
9. AstraZeneca. CHAMPION-NMOSD extension data show sustained zero relapses with ULTOMIRIS® (ravulizumab) through median 170 weeks[J/OL]. 2023-10-11.
10. Bennett J L, Fujihara K, Saiz A,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atra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J].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5, 12(5): e200450. DOI: 10.1212/NXI.0000000000200450.
1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免疫学专业委员会. 2025年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疾病负担白皮书 [R]. 北京: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2025.
12. 依库珠单抗说明书.
审批编号:CN-169050,有效期到:2026年1月28日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来源:胃肠肝胆外科曾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