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到睡觉时间,很多人立刻就会说:“十点前睡觉最好,养肝护心。”这话常年挂在嘴边,仿佛成了黄金法则。可真到了六十多岁,身体和作息都在悄悄变样,那个“十点睡”的标准,还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一说到睡觉时间,很多人立刻就会说:“十点前睡觉最好,养肝护心。”这话常年挂在嘴边,仿佛成了黄金法则。可真到了六十多岁,身体和作息都在悄悄变样,那个“十点睡”的标准,还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不少老年朋友晚上一点困意都没有,十一点还精神抖擞,反而是逼着自己十点躺下,结果辗转反侧、越睡越烦。这不是没经验的人空口白话,临床上早就发现,老年人的睡眠节律和年轻人不一样,硬套统一的时间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人一过65岁,身体的生物钟就开始悄悄调整。褪黑素的分泌减少,白天活动量下降,到了晚上身体并不一定像年轻时候那么“渴睡”。
有人可能晚上十一点才自然犯困,早晨五点半就醒了;也有人晚上九点就不行了,凌晨三点又开始翻滚。这不是病,是身体的“新常态”。如果强行要求自己十点必须睡着,反而会给大脑制造“睡眠焦虑”。
与其盯着几点上床,不如关注“有没有自然困意”、“醒来后精神如何”、“白天有没有瞌睡”。这些才是真正判断睡眠质量的指标。
很多老年人对早睡有执念,觉得“十点前睡觉,身体才修复”。但问题是,如果上床后一个小时还在数绵羊,睡得再早也没用。
深度睡眠是关键。它关系着大脑清除垃圾的效率,也影响第二天的记忆力、注意力、心情。尤其是65岁以后,深睡阶段开始缩短,想要获得优质睡眠,就不能只看“几点上床”。
研究发现,只要能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哪怕是十一点半才睡,身体照样能恢复。别再纠结“睡得早”,而要学会“睡得沉”。
很多退休后的人突然节奏慢下来,白天活动明显减少,整天坐着,偶尔散步十分钟就算“运动”。结果到了晚上,身体的疲劳感根本没积累出来,大脑自然也不会发出“该睡觉”的信号。
睡眠和白天的消耗是一体两面,白天不动,晚上不困,是最常见的因果链条。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再盲目以为“养生就是少动”,适当的日间体力活动,比如快走、家务劳动,反而能促进晚上的入睡和深睡。
别小看这一点,哪怕只是每天多走2000步,睡眠质量也会显著提升。
不少老年人退休后,午觉成了标配。可问题也来了:午睡时间一旦超过30分钟,大脑就会进入深睡状态,醒来后反而头昏脑涨,晚上也更难入睡。
尤其是一些人中午一躺就是一两个小时,晚上自然不容易入睡。睡眠时间被提前“透支”,到了该睡觉的点反而清醒得很。
如果实在困,控制在20分钟内的短暂午休,能快速恢复精力,又不影响夜间睡眠。这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
人到老年,身体对信号的敏感度下降,睡前如果没有明显的“放松指令”,大脑很难迅速切换到休息模式。这个时候,建立一个固定的睡前仪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像是泡泡脚、听点轻柔音乐、翻两页纸书,都可以成为身体的“催眠按钮”。关键是每天固定、重复,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
千万别在睡前刷手机、看新闻、激动聊天——这些刺激会把大脑“拉回白天的节奏”,自然难以入睡。睡觉是身体的一场慢舞,需要的是节奏感和暗示。
很多人觉得“老了嘛,睡不好正常”,于是长期将失眠、浅睡、早醒当成“老年标配”。其实不然,只要干预得当,老年人也能拥有稳定的高质量睡眠。
像是认知行为疗法、规律锻炼、营养调整,甚至在医生指导下的低剂量褪黑素补充,都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状况。问题是,很多人拖着、扛着,等到身体出状况再来处理,往往已经影响了心血管、免疫系统甚至认知功能。
别小看睡眠这件事,它关乎的不只是“今晚睡没睡好”,而是身体的整体修复节律。一旦长期打乱,可能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
所以说,65岁以后睡觉这事,真不是“十点上床”那么简单的事儿。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刘晓燕.老年人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与干预方法探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2):2934-2937.
2. 张志强,赵婧.睡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1,20(3):258-261.
3. 李珊珊,周慧.老年人昼夜节律变化与睡眠质量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9,33(8):872-875.
来源:3分钟急救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