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功核心精要:一字展臂平举的修炼法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1:11 1

摘要:所谓“通臂”,并非单纯锻炼手臂力量,而是通过开肩、活脊、伸筋,使劲力从足跟贯通至指梢,实现“背通臂灵”的全身协调发劲状态。

工作间隙随拍

通臂功是传统武术中训练整体劲力的核心基本功。

所谓“通臂”,并非单纯锻炼手臂力量,而是通过开肩、活脊、伸筋,使劲力从足跟贯通至指梢,实现“背通臂灵”的全身协调发劲状态。

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外家拳的“根于足发于腰达于掌”,皆是通臂劲的不同表现形式。

1. 基本姿势​

​动作要领​:

两臂向身体两侧平举,与肩同高,掌心向下,手指自然伸直并拢。

肩、臂、掌、指需成一条直线,如苍鹰展翅般舒展。

头部中正,双目平视或稍向上看,避免耸肩、弯腰。

​关键细节​:

​松肩坠肘​:意念引导肩胛骨向两侧微微展开,似有重物坠肘,而非用力绷紧。

​虚领顶劲​:头顶如轻靠衣领,下颌微收,使颈椎与脊柱拉直。

2. ​呼吸与意念​

​自然呼吸​:初习时不必刻意控制呼吸,以放松为主,逐步过渡到深、细、匀、长的腹式呼吸。

​意注双肩​:想象两臂无限向两侧延伸,同时肩井穴(肩部凹陷处)如深井通向命门穴,引导气机下沉。

3. ​练习时长与进阶​

​初阶​:

从1~2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至10分钟(能坚持10分钟者已属难得)。

​进阶标准​:

达到30分钟时,肩臂会产生“空洞感”,仿佛手臂自然浮起,此时劲力已初步通透。

后续可结合马步桩、摇肩法等,增强整体劲力整合。

1. ​劲力本质:松中求整​

通臂劲非僵力,而是“骨撑、筋伸、肉松”的弹性劲。

练习时需避免:

​耸肩僵化​:肩关节紧锁会导致气滞,应保持“肩腋空虚”。

​刻意用力​:手臂如悬挂于肩,仅以骨架支撑,肌肉放松才可激发筋膜张力。

2. ​身体反应与应对​

​正常反应​:

初期肩酸、臂抖、指麻为疏通经络的正常现象。

练习至5~7分钟时,手背或指尖可能出现针刺感、热流,为气血通达之兆。

​异常警示​:

若肩胛剧痛或关节刺痛,需检查是否耸肩或姿势错误,应“酸减麻停”。

心脏手术或重病者需谨慎,避免气攻病灶。

3. ​误区辨析​

​呼吸陷阱​:

不可强行逆腹式呼吸,应在松沉中自然激发(如练习后小腹自动内收)。

​意念过重​:

只需保持“臂如鹰展”的意象,勿刻意导气,否则易生幻觉。

​活肩强脊​:

直接缓解肩颈劳损,增强肩关节灵活性,为擒拿、发力打下基础。

​内劲奠基​:

通过撑拔筋骨,激发丹田气机,形成“形松意充”的整劲,为听化打劲提供支撑。

​调理脏腑​:

拉伸手三阴三阳经,刺激肺经、心包经,改善心肺功能;通过逆腹式呼吸增强脾胃运化。

​与摇肩法结合​:

先摇肩松解肩胛(如画圈甩膀),再练通臂劲,可事半功倍。

​与站桩衔接​:

马步桩稳固下盘后,加入通臂平举,形成“上下相随”的劲力结构。

通臂劲之妙,在于“至简至深”。

每日坚持10分钟,不仅可获肩臂通透之力,更能体悟“劲缩意张”的内家真义。

正如拳谚云:“一招熟,胜千招会”——看似简单的展臂,实是打开周身劲力之门的钥匙。

​功法来源参考​:

传统通臂功练法整合自少林、武当松溪派、劈挂拳等流派,强调开肩通臂的基础训练。

公益传播 千年养生八段锦功法

周末爬山 溜腿,站桩,行拳,八段锦功法演示,畅聊武术文化。

来源:京门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