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功过任评说:南宋权相韩侂胄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6:56 1

摘要:两宋一朝国祚319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涌现出无数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像杨家将、岳飞、梁山好汉、三侠五义、文天祥等忠心爱国志士,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像蔡京、秦桧等大奸臣。

两宋一朝国祚319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涌现出无数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像杨家将、岳飞、梁山好汉、三侠五义、文天祥等忠心爱国志士,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像蔡京、秦桧等大奸臣。

大宋奸臣知多少?

似乎宋朝的奸臣特别多,《宋史》中设有“奸臣”四卷,共记载了21位人物。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有“北宋六贼”之称,分别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他们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排除异己。

南宋时期的奸臣主要有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禼、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等。

《宋史》中的一些人物是否为奸臣存在争议。如章惇,他被《宋史》列入奸臣传,但有学者认为他并非真正奸臣。

所谓的“奸臣”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历史概念,通常指那些在朝为官时,以个人私利为中心,不惜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朝政稳定、违背君主意愿及道义准则,甚至危害社稷安危的人。

宋朝奸臣数量之所以较多,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政见不合时常常出现扣帽子的现象;另一方面,宋朝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导致皇权膨胀,为奸臣弄权提供了空间。

当皇帝昏庸或者不理朝政时,奸臣就容易专权。宋徽宗一心为了他的书画事业,昏庸无道结果出现以蔡京为首的北宋六贼;南宋高宗赵构一心议和,专注投降,利用秦桧害死岳飞,致使奸臣专权,朝纲混乱。但是在宋高宗赵构眼里秦桧就是一个忠臣,认为其“精忠全德”并赐予他建康郡王的爵位和“忠献”的谥号。

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有时候不能以“非忠即奸”简单的加以概论,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人物也是复杂的,具有两面性。

韩侂胄

今天我们就以南宋权相韩侂胄为例,讲述一下他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

在南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韩侂胄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既是力主北伐的抗金领袖,又因专权跋扈被后世列入奸臣之列。

韩侂胄被后世评价褒贬不一,主要源于他在历史上的复杂形象和多面性行为。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又有艺术上的才情横溢。

宋孝宗画像

庆元党禁

韩侂胄,字节夫,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的名相韩琦的曾孙。他的祖母是宋神宗的女儿,母亲为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他的老婆是宋高宗皇后的侄女,可以说是顶级外戚。虽然他的家族背景显赫,但他并非科举出身,而是以恩荫入仕。

在宋孝宗时期,韩侂胄因协助宋宁宗上位,成为“定策功臣”。然而,他与赵汝愚等大臣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庆元党禁”的爆发。

赵汝愚

这场党禁不仅牵连了赵汝愚、朱熹等一众文人,也对南宋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韩侂胄在这场斗争中,逐渐成为了权倾一时的权臣。

宋宁宗画像

开禧北伐

韩侂胄的政治生涯与南宋的北伐抗金事业紧密相连。在宋宁宗时期,他积极主张北伐,力图收复中原失地。他在绍兴八年(1138年)成功地促成了宋金和议,暂时缓解了南宋与金国的紧张关系。韩侂胄在北伐中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褒岳贬秦,力主北伐:韩侂胄推崇岳飞,贬斥秦桧。他主持修建了岳飞庙,亲自撰写碑文,以表彰岳飞的忠勇事迹。他还在朝堂上多次强调秦桧的罪行,力主对金作战。

开禧北伐,功败垂成: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发动了开禧北伐。初期,宋军在淮西战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将帅不和、粮草不继等原因,战局急转直下。金军反扑,南宋被迫求和。

悬羊击鼓,妙计退敌:在北伐中,宋军先锋毕再遇发明了“悬羊击鼓”战术,用羊蹄敲击鼓面,制造进攻的假象,成功地迷惑了金军,为宋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专权跋扈

韩侂胄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长期把持朝政,专权跋扈,排斥异己,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他在庆元年间发起了“庆元党禁”,打压理学,使得朝廷人才凋敝。

庆元党禁,打压理学:韩侂胄将理学斥为“伪学”,禁止理学传播,并将朱熹等理学家的著作列为禁书。他还在朝堂上公开羞辱朱熹,命伶人扮作朱熹模样,讽刺其“存天理灭人欲”的迂腐。

专权跋扈,党同伐异:韩侂胄长期把持朝政,排斥异己。他培植亲信,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他对反对派进行打击和迫害,如将赵汝愚贬谪,将华岳等耿直之士下狱。

伶人讽熹,政治手腕:韩侂胄为了打击理学,命伶人扮成朱熹模样,在皇帝面前讽刺其“存天理灭人欲”的迂腐。这一事件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朱熹

文人助威

韩侂胄与陆游、辛弃疾皆有交往,且在北伐等事上有过合作与互动,陆游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韩侂胄发动 “开禧北伐” 符合陆游等文人的心理,陆游对韩侂胄北伐也寄予厚望。

嘉泰二年,陆游借为韩侂胄祝寿之机,表达对其收复失地的深切希望,还为韩侂胄的南园写了《南园记》,文中既勉励韩侂胄继承祖先韩琦之遗烈,又寓含深婉劝诫,希望他认清形势,知进知退。

陆游

辛弃疾一生为抗金复国奔走呼号,却长期英雄无用武之地。韩侂胄即将北伐之际,辛弃疾欣然为之所用。

嘉泰四年正月,辛弃疾入见宁宗及韩侂胄,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韩侂胄大喜,遂决意开边。此后,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转任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训练兵士、储备粮草等,韩侂胄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其工作,如默许辛弃疾在晋见宁宗时直言 “金国必乱必亡”。

辛弃疾主张 “分屯兵力、稳扎稳打”,强调 “欲速则不达”,曾通过《六州歌头・西湖万顷》等委婉警示韩侂胄要稳妥行事。

而韩侂胄的北伐决策带有强烈的政治投机色彩,急于求成,未充分准备便仓促开战,最终导致开禧二年五月宋军分三路攻金却迅速溃败。

辛弃疾

悲剧收场

1207年11月,在金国授意下,韩侂胄上朝时,被杨皇后及其兄杨次山、礼部侍郎史弥远劫持杀害,函首金国,增岁币、赔款,宋金达成“嘉定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函首安边”。

韩侂胄死后,他害死的赵汝愚被平反,追赠太师、沂国公。韩侂胄贬斥的秦桧也被史弥远平反,恢复了曾被追封的王爵。

史弥远

艺术才能:《百衲诗选》与《群玉堂帖》

韩侂胄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才能,在艺术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能作诗填词,其诗作多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百衲诗选》:诗才横溢:韩侂胄晚年常作诗,其诗作多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府邸发现的《百衲诗选》显示,他晚年常作“欲效范公忧乐”之句,展现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强调“以文治国”,认为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他还提倡“以德治国”,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书法与诗词:文人风雅:韩侂胄的书法和诗词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他的书法刚劲有力,笔画之间透露出他的豪迈气概。他的诗词则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风雅。

书画收藏:韩侂胄并无书法作品传世,但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收藏家。

《群玉堂帖》苏轼帖

《群玉堂帖》:原名《阅古堂帖》,由韩侂胄命门客向若水编次摹勒上石,全帖共 10 卷,刻于南宋嘉泰、开禧间。

开禧三年韩侂胄被诛后,帖石没入内府,嘉定年间改为现名。此帖现存 3 册,均为剪方装,原石早佚,拓本流传极少,明时已无全帙,残卷亦世所罕见。

其内容包括南渡以后帝后御书、晋隋名贤帖、唐名贤帖、怀素千字文、本朝名贤帖等,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后有“韩侂胄印”。

其他收藏:据周密《云烟过眼录》,韩侂胄曾藏米芾帖十二册,有“阅古珍玩”大印。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群玉堂帖》收录佚名《唯识论注》后有白文“韩侂胄印”、朱文“阅古审定法书之印”“永兴军节度使印”。

此外,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曾入宋内府,经韩侂胄、贾似道等收藏,现藏于日本东京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韩侂胄收藏时期,蔡卞所书《曹娥碑》被摹勒上石,后并入《群玉堂帖》传世。

后世对韩侂胄褒贬不一

韩侂胄的功过是非在后世评价中褒贬不一。元人修《宋史》时,将他列入《奸臣传》,认为他“以势利蛊士大夫之心”,“欲立盖世功名以自固”。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韩侂胄虽弄权却不失为忠良,他始终以“恢复中原”为旗号,即便手段备受争议。

奸臣之首:元人修《宋史》时,将韩侂胄列入《奸臣传》,认为他专权跋扈,排斥异己,破坏了朝廷的政治生态。

功过参半:近现代学者对韩侂胄的评价较为客观。他们认为韩侂胄在北伐抗金方面有一定的功绩,但在专权跋扈和党同伐异方面也有明显的过失。

忠奸难辨:在民间传说中,韩侂胄的形象更加复杂。有些传说将他视为忠臣,有些则将他视为奸臣。这些传说反映了民间对韩侂胄的复杂情感。

什么决定“忠奸臣”

1.忠君思想

古代社会,忠君爱国是衡量臣子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被视为天经地义,任何违背君主意愿、挑战君主权威的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奸臣的定义往往与对君主的不忠密切相关。

2.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等社会伦理关系,其中君臣关系尤为重要。儒家提倡臣子要忠诚、正直、以天下为己任,而奸臣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些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使得奸臣的形象在历史和文化中被不断强化和丑化。

3.历史记载与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难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在古代,历史的记录者多为儒家学者或朝廷官员,他们往往站在维护君主权威和儒家道统的立场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

因此,一些臣子可能因为政见不合、党派斗争等原因被冠以“奸臣”之名,而他们的实际行为和贡献可能被忽视或歪曲。

4.时代背景的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奸臣的定义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在一些动荡不安的时代,如乱世、王朝末期等,奸臣的定义可能更侧重于那些破坏国家统一、引发社会动荡的行为;而在相对稳定的时代,奸臣的定义可能更注重臣子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韩侂胄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以客观、全面、辩证的态度去看待,避免简单地贴标签或下结论。

韩侂胄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传奇。他既是力主北伐的抗金领袖,又因专权跋扈被后世列入奸臣之列。他的艺术才华和风雅情怀为他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他的一生,既是南宋末年政治生态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韩侂胄的形象逐渐清晰,他的功过是非也逐渐被后人所理解和接受。

来源:历史的声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