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芦山龙王庙深处,一道被荆棘掩盖的宋代摩崖石刻近日引发考古界震动。这块高 3 米、宽 5.2 米的天然巨石上,"宋朝天禧元年九月盐台佃户马张,崇宁元年庆马三十一郎" 等八十余字赫然在目。天禧(1017年—1021年)是宋真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
在四川芦山龙王庙深处,一道被荆棘掩盖的宋代摩崖石刻近日引发考古界震动。这块高 3 米、宽 5.2 米的天然巨石上,"宋朝天禧元年九月盐台佃户马张,崇宁元年庆马三十一郎" 等八十余字赫然在目。天禧(1017年—1021年)是宋真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
石刻旁,一段用智慧雕琢的 "正八步,斜八步" 石梯穿石而过,印证着北宋茶马古道的繁华。崇宁元年
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崇宁元年对应的公元年份是 1102 年。
庆元为宋宁宗赵扩的年号,庆元元年指的是 1195 年。
开禧同样是宋宁宗赵扩的年号,开禧元年对应的是 1205 年。
补充说明:
这些年号均属于南宋(庆元、开禧)或北宋(崇宁)时期,其中 “崇宁” 与前文提及的芦山摩崖石刻中 “崇宁元年重修记” 的时间相契合,体现了宋代交通工程的延续性。若需进一步结合历史事件展开分析,可随时告知。
那一年,我在芦阳镇黎明村发现一处罕见的北宋摩崖石刻,该石刻位于海拔近1800米的山路旁一长5.2米,宽2.60米,高3米的天然巨石上。石刻分上下两部分,上面刻有:“天禧元年九月十五日□□佃户到□重修,张实史谦记”,雕刻尺寸为90㎝×50㎝;
下刻:“庆元元年……崇宁元年三月廿五日重修记”,雕刻尺寸为80㎝×74㎝。由于石壁向斜上方延伸而出,有如巨伞遮挡风雨,加之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使得该石刻得到较好的保存,除个别字迹风化脱落,其余均基本完好。在石刻记年中,
另一处位于芦阳镇黎明村的北宋石刻更令人惊叹:"天禧元年九月十五日" 与 "崇宁元年三月廿五日重修记" 的字样,清晰记录着这条连接邛崃与雅安的交通要道两次重大修缮。这些跨越近百年的刻痕,犹如一部活的交通史,讲述着宋朝人如何在崇山峻岭间凿刻出 "蜀身毒道" 的分支动脉。
设计哲学石梯 "正八步,斜八步" 的设计,暗合《营造法式》中 "因地制材" 的原则。工匠未强行移除巨石,而是利用天然地势,将障碍转化为独特的通行系统,既节省人力又保障安全,体现了宋代工程的生态智慧。质量管控
石刻中 "盐台佃户" 的署名,正是宋代 "物勒工名" 制度的实证。根据《营造法式》规定,工程完工后需刻上工匠与监工姓名,若五年内出现质量问题,将追责到底。这种责任追溯机制,确保了茶马古道历经千年风雨仍能留存至今。施工体系
结合文献记载,当时的茶马古道建设形成了 "官府统筹 + 佃户协作" 的模式。盐台佃户作为基层劳动力,不仅承担修路任务,还需定期维护,其职责与《宋会要辑稿》中 "佃户供役,免其杂差" 的记载相呼应。
崇宁元年三月廿五日 晴
今日随转运使李大人勘验罗纯山古道修缮工程。自天禧年首修以来,此道已历八十六载风雨,石梯多处磨损,急待整治。
卯时登关,见工匠以桐油拌合石灰填补石缝,此乃《营造法式》所载 "油灰固基" 之法。细查新凿石梯,每级高九寸、宽一尺二,与旧制丝毫不差。匠人张十五叩首称:"依官样尺寸,不敢有分毫差池。"
巳时查验 "八步石" 段,发现两处石阶衔接处略有高低。李大人当场责令返工,并取《营造法式》比对:"凡造石梯,须令上下相扣,不得见缝。" 监工王押司汗如雨下,立命工匠以錾刀细修,至申时方合标准。
酉时归衙,录验收结果于案:"罗纯山古道修缮工程,石作合规,灰浆坚固,匠人皆署名其上。依例保质期五年,若有崩坏,当依法治罪。"
《八步石行》
天禧凿石崇宁修,盐台佃户汗自流。
正八斜八通云路,茶马铃声穿壑幽。
錾痕犹记当年事,桐油灰浆固金瓯。
莫道古人无妙术,石梯不语证春秋。
《摩崖题刻》
巨石巍巍刻沧桑,茶马古道韵悠长。
天禧崇宁留墨迹,工匠姓名铸辉煌。
八步石梯通四海,千年风雨历炎凉。
芦山深处藏瑰宝,且看今朝焕新光。
芦山宋朝摩崖石刻,不仅是茶马古道的地理坐标,更是一部鲜活的工程史教科书。从 "物勒工名" 的质量追溯,到 "因地制材" 的设计智慧,宋代交通建设的经验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当我们抚摸这些斑驳的刻痕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古人用汗水与智慧浇筑的文明脉络。在新时代的交通建设中,这些千年密码仍在启示我们:真正的工程,从来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来源: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