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破局”不靠吃药?美国专家:每天5分钟情绪快速恢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4:4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26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退休后,本想着安享晚年,没想到却总是莫名心慌、心烦、睡不好觉。她以为是身体出了毛病,跑了好几家医院,做了无数检查,结果医生告诉她:“身体没病,是焦虑导致的。”

她不太信:“我这是病?不是想太多?”医生点头:“就是想太多,但这也是病。”
这类情绪困扰,在今天越来越常见。焦虑、抑郁不再是“玻璃心”或者“矫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问题来了:难道缓解焦虑抑郁只能靠吃药?

美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答案是不一定。有时候,每天花5分钟做这件事,就能让坏情绪一扫而空。

很多人觉得自己情绪低落、毫无动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只是“累了”,或者是“心情差”。其实,这可能已经是抑郁症的早期信号。

根据《柳叶刀·精神病学》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超3.5亿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障碍。在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正在被焦虑或抑郁困扰

这些情绪问题不仅让人痛苦,还会影响睡眠、心脏、免疫系统,甚至增加患癌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曾发文指出:慢性焦虑会对大脑结构造成改变,影响认知功能和记忆力。

换句话说,焦虑不是你“想开了”就能解决的事,它是脑子里的“化学风暴”,是一种疾病反应。

很多人一听到“抑郁”“焦虑”,第一反应就是吃药。但药物并不是万能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指出:药物治疗在部分患者中确有效果,但也可能带来副作用,比如嗜睡、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等

那有没有不靠吃药、又科学有效的方法?

有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教授亚历克斯·柯门博士(Dr. Alex Korb)在多年研究中发现:规律的“正念式呼吸训练”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且效果不输药物。

他在《行为神经科学杂志》中指出:只需每天坚持5分钟,专注呼吸与身体感受,就能显著降低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提升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有助于情绪调节。

所以,不是不治,而是换一种方式治——
不是靠药物镇压情绪,而是用科学方法“疏通”情绪。

你可能会问:那这个“5分钟法”到底怎么做?是不是很复杂?其实一点都不难,甚至可以说是“傻瓜式自救”。

下面这个方法,被称为“5分钟焦虑释放法”,是美国心理协会(APA)推荐的基础版正念训练,人人能学,随时可做。

步骤如下:

1.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

2.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不做任何调整,只是观察气息的进出。

3. 如果脑子里出现杂念,不要强迫自己“清空”,只需温柔地把注意力拉回呼吸。

4. 每次吸气时默念:“我在”,呼气时默念:“当下”。

5. 重复5分钟。

看似简单,但研究表明:坚持4周后,大脑前额叶功能增强,情绪控制力显著提升。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年刊文指出:正念训练连续进行8周后,受试者焦虑评分下降34%,抑郁评分下降28%。

很多人不信:“情绪这么复杂,靠5分钟呼吸就能好?”其实,这背后有着完整的神经科学解释。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人在专注呼吸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活跃度下降。这个区域正是我们胡思乱想、忧虑未来的“情绪发动机”。

简单说,当你专注呼吸时,大脑就没空焦虑了。而且,呼吸本身就能刺激迷走神经,帮助身体从“战斗状态”切换到“修复状态”,放松肌肉、降低心率、稳定血压。

所以,那些看似“玄乎”的5分钟,其实是精确调节神经系统的“开关”行为。

当然,我们也要强调一点:正念训练并非万能解药。

如果你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生活,比如连续两周以上无法入睡、持续哭泣、对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有自伤念头,就必须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提醒: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拒绝治疗。

呼吸训练适合的是:

· 情绪轻度波动;

· 短期压力过大;

· 或作为长期辅助治疗手段。

不是替代药物,而是帮助大脑自我修复。

“我只是心情不好一阵”“过段时间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对焦虑和抑郁的误解。

但真相是:情绪问题越拖越严重,越拖越难治。

就像感冒拖着不治,可能会变成肺炎一样,轻度焦虑如果不及时调节,可能会发展成惊恐障碍,甚至重度抑郁症。

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在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中,有超过60%的患者曾长期忽视早期症状。

所以,不舒服就该重视,别等“崩溃”才求救。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忽略身体发出的警报。焦虑不是懦弱,抑郁不是任性,那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失衡。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科学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工具——药物、心理疏导、呼吸训练、正念疗法……只要你愿意开始,哪怕每天5分钟,也能让你离“好起来”更近一步。

情绪问题不可怕,怕的是你不去面对。

参考文献:

[1] 《正念认知疗法对焦虑抑郁的干预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2年
[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2.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 Research-Proven Way to Reduce Anxiety
[3] Korb, A. (2015). The Upward Spiral: Using Neuroscience to Reverse the Course of Depression, One Small Change at a Time.
[4] 国家卫健委. 《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2024)》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辛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