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安成为“流量密码”:用传播学拆解舆论混战中的认知陷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01:50 1

摘要:当北京国安队的战绩如自由落体般下滑,球迷的情绪从失望、愤怒逐步走向崩溃,本是竞技体育中常见的剧情。然而,当下的舆论场早已越过“球场之内”的批评,滑向一场真假难辨的“生死传闻”——俱乐部欠债36亿、即将解散、政府不愿托管……这些耸动的议题,正取代战术与表现,成为

当北京国安队的战绩如自由落体般下滑,球迷的情绪从失望、愤怒逐步走向崩溃,本是竞技体育中常见的剧情。然而,当下的舆论场早已越过“球场之内”的批评,滑向一场真假难辨的“生死传闻”——俱乐部欠债36亿、即将解散、政府不愿托管……这些耸动的议题,正取代战术与表现,成为新的流量焦点。作为毕业于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我看到这场讨论从“足球问题”一步步异化为“存亡谜题”,觉得有必要借助几个传播学理论,带大家看清这场舆论混战背后的认知陷阱,也聊聊该如何清醒地看待这类愈演愈烈的网络舆情。

微博上很可笑,科技、娱乐、汽车博主都来蹭流量,下面是我看到微博上一些截图

陷阱一:偷换概念——制造“关联想象”,替代事实核查

“中赫集团欠债 = 国安俱乐部要完蛋”,这是一个典型的符号置换。

理论依据: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 指出,媒体和传播者通过选择、强调和排除特定信息,为公众提供一个认知“框架”,从而引导他们如何理解一个事件。在这里,传播者构建了一个“母公司-子公司财务危局”的简单框架,将复杂的公司财务结构简化为一个易于传播的危情叙事。

事实核查:俱乐部作为独立法人,其财务状况由足协准入制度背书,明确无负债。但这个严谨的事实被排除在情绪框架之外,因为“36亿”和“国安”这两个符号的强行关联,制造出的戏剧性远胜于枯燥的财务事实。

陷阱二:错误类比——激活“可得性启发”,营造宿命叙事

“恒大倒了,苏宁倒了,所以国安也要倒了”,这是一个利用可得性启发 进行的情感绑架。

理论依据:可得性启发 是一个认知心理学概念,指人们通常会依据最容易想到的、最鲜活的例子来判断一件事的概率。恒大、苏宁的解散事件记忆犹新,成为公众心中“俱乐部死亡”最“可得”的模板。

事实核查:传播者利用这种心理,构建了一个错误类比 的叙事。他们刻意忽略(或根本不懂)“股东借款” 与 “权益性投资” 在财务和法律性质上的天壤之别——这个区别正是决定俱乐部生死的关键。当宿命论的叙事框架被激活,理性的财务分析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陷阱三:群体狂欢——在“沉默的螺旋”中淹没异见

当不同领域的博主都在重复同一套耸人听闻的叙事时,就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

理论依据:沉默的螺旋 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或可能遭受孤立时,会选择沉默,从而使得主导意见显得更加强大。在“万人踩”的热点中,理性的、基于事实的声音会因为害怕被攻击为“洗地”而选择沉默,导致批判性声音看似成为“全民共识”。

事实解读:这正是“流量密码”的运作机制。博主们追逐的是情绪共鸣带来的流量,而非真相。讨论“政府托管”的前提(经营者申请)在狂欢中被无视,因为它不符合那个预设的“崩溃”剧本。

在热点事件中,最响亮的声音往往不是最正确的声音,而是最符合情绪框架和简单叙事的声音。作为信息消费者,识破这些传播陷阱是我们的必修课:当看到一个简单化的框架、一个煽动性的类比和一个一边倒的舆论场时,我们就应该启动思维的“防御模式”,去追问被框架排除的事实是什么。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于他人精心设置(或盲目跟从)的认知陷阱里。

来源:出差中的阿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