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二句开始说,人家被封了就换小号,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封号——注册小号——继续发声——再被封——再开小号,循环往复。内容没变,还是挑那些容易让人上火的民生题材,像食品安全、教育采购、环境排污、燃气安全这种,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目标就是冲点击,做流量,把关
该网民的账号多次被平台封禁,但他并没有停手。
从第二句开始说,人家被封了就换小号,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封号——注册小号——继续发声——再被封——再开小号,循环往复。内容没变,还是挑那些容易让人上火的民生题材,像食品安全、教育采购、环境排污、燃气安全这种,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目标就是冲点击,做流量,把关注度变现。
把时间拉回到四月中旬,有个比较典型的事儿能看出他的套路。鄂州几所小学有学生吃完东西后出现不适,处置流程走得挺快,区教育局、卫健局、市场监管局等几个部门联动,公安也对涉事餐饮企业负责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市场监管和疾控对留样食品做了检测,整个处置是按既定的应急机制走的,形成了闭环。按理说,这就该是件职业化的事件处理:赶紧控制风险、查清原因、保护孩子健康,信息也等着官方通报统一发布。
但他一上来就拍了一堆视频,把现场氛围带得紧张,说自己“先揭露”“逼着处理”,把多部门的联合调查和既有监管成果都包装成自己推动的结果。实际上,地方媒体和执法机关早就介入,只是还没等到统一通报。他既没提供新证据,也没给出关键线索,只有一堆情绪化的话语。结果是舆论被放大,涉事的餐饮企业背上了巨大的压力,被逼停业整顿,学校食堂秩序也被影响。用浅白的话说,人家按流程干活,他却把别人的忙活当成自己的“战绩”。
再看三月那会儿,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爆料“五丈港排污”。当地生态环境局第二天就组织人去现场取样,还公开说没发现工业企业偷排。官方检测和监测有固定程序,结果出来跟他指控不一致,他却不认亏,反而把官方的常规核查说成“受我监督才去查的”。这种把制度性履职当成个人功劳的叙述,容易在公众心里埋疑惑,给官方的公信力添堵。
教育话题上也是老把戏。关于校园雨衣采购、教辅材料,他惯用“强制购买”“黑幕操作”这种听着就带情绪的词,把家长的关注度挑起来。学校一再声明雨衣是自愿购买,他还是不断渲染紧张氛围。当教育部门按上级政策清理不规范操作时,他又把这当成“回应了我的呼吁”。这种演出套路,正好击中家长最敏感的点,把政策驱动的治理变成了个人推动的戏码。
把他的操作拆开看,其实是一套固定流程:先挑容易引起愤怒的题材(燃气、食品、教育、收费这类),表达上走标签化和对立化路线,常用“黑心”“官商勾结”一类词来刺激情绪;传播上先在私域社群里定向投放,等那些“基友”点赞、评论、转发后,再往公开平台推,借势放大。单条视频曾经有过百万播放,这说明他确实懂得怎么抓流量、放情绪,但对事实的核验往往被弱化或忽略。
被人质疑后,他也有一套应对招数。常常演诉苦式自证:说自己卖车维权、靠跑外卖维持生活,把自己包装成孤身斗争的弱者;同时又用投诉和举报去压制反对声音,搞得质疑他内容的账号或者文章被平台下架。主号被限流了,就开新号继续发,形成一种“账号游击战”。说白了,就是一边要同情,一边要封口,有时候确实能把对手弄得手忙脚乱。
拍视频手法并不复杂,多是录播+口述,技术含量低,情绪化表述多。喊话式、指责式是他常用的风格,常常指别人“不敢面对镜头”。可问题是,视频拍得凶不代表信息就对。这样的表达对被指控的个人或单位构成了社交压力,评论区里他的粉丝一带节奏,往往演变成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和隐私泄露。之前也有因发布类似“借钱不还”的不实内容,被当事人要求删除并公开道歉的案例,甚至有人走上了法律途径。
从影响看,他的行为不是单向的喧哗。对外有两条明显后果:一是让公众对部门的常规通报和专业检测失去信任——大家会误以为“要不是他揭露,部门根本不会动作”;二是把本来可以理性监督的空间,变成情绪化的战场,真正需要监管的问题反而被表演化。越是靠煽动情绪来制造影响,越容易把治理的实务变成流量秀。
法律风险方面,他已经踩过一些红线。随意曝光他人信息、挑动网络暴力、反复传播未经核实的内容,这些行为有可能触及刑法关于侵犯个人信息的条款,也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关于不得传播违法信息的规定。再说那种利用投诉举报把别人内容压下去的做法,也会牵扯到平台管理和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现实里也有人因此要求公开道歉并索赔,事情不是闹着玩的。
往回追到二月,其实苗头就有了。他开始系统性地把民生话题当成切入点,频繁推送能吸睛的内容,靠挑动负面情绪来累积粉丝。平台给他早期的流量回报后,他就更肆无忌惮了。那段时间的节奏是:起哄、集中爆点、在私域里放大,再推向公开平台,形成了明显的放大路径。用一句话讲,就是靠流量去验证信任,再把这份信任变成话语权,短期内管用,长期看容易被监管盯上,反噬也会更猛烈。
他喜欢把部门回应当成衡量自己影响力的标尺。很多时候,部门是出于公共责任去回应或处置,为了不把事越闹越大,会选择低调处理,这恰恰被他捕捉并放大,变成“我的压力迫使他们回应”的戏码。这是话语权争夺的一种手段:把制度性履职裹上一层个人英雄主义,公共讨论的方向就被往偏了引。
记录几个清楚的时间点:多部门在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中按规行动并开展检测;环境局对排污指控做了专业核验并发布了说明;教育系统对雨衣采购和教辅材料问题进行了释疑;这名个人账号多次被平台处罚,但他通过小号继续传播。这些都是已发生、可核查的事实。时间线上每个环节都有官方操作和社会反应的记录。
来源:童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