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逸飞下一段金句一旦失误,押韵就成了笑柄。”这句话在10月26日比赛还没开播时就已在选手候场区悄悄流传。
“柳逸飞下一段金句一旦失误,押韵就成了笑柄。”这句话在10月26日比赛还没开播时就已在选手候场区悄悄流传。
没人把这话拿到台面上说,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句话背后藏着一场赌局:他到底是押韵机器,还是能用一句顶四句的真主持人。
为何他会变成风口上的人?
答案藏在三个数字里:第二赛段总分第二,即兴评述95.934分,打败兰真那次97.01分。
评委打分表上,他的内容完整度和语言流畅度几乎拉满,可“人物聚焦”一栏却写着“略散”。
观众看到的是气场,评委看到的是漏洞。
漏洞能让人记住,也能让人翻车,关键看下一赛段他敢不敢剪掉旁枝。
11年工龄是他最大的盾牌,也可能是枷锁。
气象台出身的他,每天把阴晴冷暖浓缩进60秒,练出肌肉记忆:先说结论,再给细节,最后甩一句押韵收口。
这套方法对天气够用,对人物故事却可能挤掉情感空间。
第一赛段《见证》里,他把农技员、稻农、村干部一股脑塞进180秒,评委没批他词穷,只批他“人太多”。
他立刻意识到,镜头里只需要一双沾泥的雨靴就能让农村故事立住,于是第二赛段报道中欧班列,他把镜头锁在列车司机一个人的吃饭盒动作上,一句“他把故乡味道带到欧洲,又把欧洲订单带回故乡”收尾,分数立刻抬到97。
这一进一退说明,他清楚观众要的不是押韵,是“这个人跟我有啥关系”。
再说即兴评述90秒。
村超那题,他拿到手只用5秒就写下“聚、留、带”三字提纲,随后把“人气、文气、热气”排成楼梯状,一句一脚印。
这种写法是新闻播报里常见的“三句式”,他把它和押韵合二为一,既稳又快。
评委给了96.133,不是因为押韵好听,是因为他用三个词把乡村振兴的逻辑捋顺:体育聚人,文化留人,经济带人。
观众一听就懂,评委一看就知道他没跑题。
这一招他用得顺手,却也留下隐患:一旦题目换成国际时政,三字楼梯搭不起来,他会不会瞬间断电?
兰真那场对决,他赢在“现场+演播室”双线切换。
现场口播3分钟,他把镜头前的司机故事讲完,回到演播室又用30秒把“11万列”换成“等于绕地球跑了26圈”。
数据立刻有了画面。
兰真输在没有把大数字拆成日常场景。
柳逸飞敢这么打,是因为气象台每天把“降水量50毫米”说成“相当于一场矿泉水瓶倒满”,他早就习惯把硬数字煮软。
这一招央视主播常用,他却提前学到手,所以评委说他有“康辉的影子”。
可影子归影子,真上新闻联播,他还要迈过三道关。
第一关是情绪管理。
气象台可以笑着播寒潮,新闻联播却不能带情绪评时政。
第二关是减少修饰。
押韵在90秒即兴里是亮点,在5分钟连线里可能变成“油腻”。
第三关是“身份转换”。
地方台主播可以自称“咱们长沙”,央视主播必须说“本台消息”。
他目前还在用“咱们老百姓”的口吻,如果26日的比赛出现国际选题,他得立刻切换到“中国立场”,否则一句押韵就可能被剪掉。
他在长沙台做过纪录片,拍过《纪实风云》,这段经历把画面感植进他的脑子。
新闻系学生写稿常用“时间地点人物”,他写稿直接在脑子里放电影:谁出场,镜头怎么推,字幕几时上。
他把这个方法带到主持人大赛,90秒里就能让观众看到电影而不是听到报告。
其他学院派选手还在背稿,他已经剪片。
如果央视想要一个能把新闻拍成短视频的年轻主播,他就是现成的人选。
可纪录片节奏慢,新闻节奏快,一旦现场提词器滚快了,他会不会跟不上?
这是他自己也担心的问题。
评委叫他“朱广权与康辉合体”,听上去像盛赞,其实是把双刃剑。
朱广权的押韵适合社交网络,康辉的稳健适合国家叙事,合体听起来厉害,实则两边标准都得达到。
观众会用朱广权的尺子量他的韵脚,再用康辉的尺子量他的庄重。
只要一边歪一点,弹幕就会刷“翻车”。
柳逸飞自己也知道,所以他在采访里说:“押韵是调味料,主菜是信息。”这句话说得很稳,但能不能做到,要看26日他敢不敢把一句韵脚删掉。
节目开播前,网上流传一份“押词表”,据说是柳逸飞团队提前准备的韵脚库,从“乡村振兴”到“一带一路”都写了押尾句。
如果这份表是真的,那说明他背后有写手团,这是央视最忌讳的事。
央视选主持人,一要立场稳
来源:洒脱百香果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