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小区邻居张阿姨拉着我吐槽,说自己跟着银行经理买了3只“明星主动基金”,一年下来不仅没赚钱,还亏了18%,而她侄子买的某只ETF,同期却赚了22%。“都是基金,怎么差距这么大?我选的还是过往业绩翻倍的明星产品,怎么就亏了?”张阿姨的困惑,戳中了无数普通人的痛
上周小区邻居张阿姨拉着我吐槽,说自己跟着银行经理买了3只“明星主动基金”,一年下来不仅没赚钱,还亏了18%,而她侄子买的某只ETF,同期却赚了22%。“都是基金,怎么差距这么大?我选的还是过往业绩翻倍的明星产品,怎么就亏了?”张阿姨的困惑,戳中了无数普通人的痛点。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手里有闲钱想理财,却被“股票风险高、存款利息低”卡在中间;听着“明星基金经理”“过往年化20%”的宣传心动入场,结果要么买在高点被套,要么看着基金净值起起落落,最后赚的钱还不够手续费;想搞懂基金,却被“夏普比率”“阿尔法收益”这些术语绕得头晕,越看越迷茫。
我接触基金投资10年,早年也踩过主动基金的大坑——花了20万买了4只热门主动基金,3年亏了6万,而同期随手买的一只宽基ETF,却赚了35%。后来沉下心研究才发现:对普通人来说,基金投资的核心真相是“避开主动基金的坑,选对ETF”。今天用最通俗的大白话,从“什么是基金”讲起,拆透主动基金的3大陷阱,再教你ETF的实操方法,新手也能直接上手,稳稳赚长期收益。
一、先搞懂:什么是基金?用大白话讲透核心逻辑
很多人炒了几年基金,其实都没搞懂基金的本质,难怪会踩坑。先抛开复杂术语,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讲明白:
基金就像“集体炒股/炒债的小分队”——基金公司向很多普通人募集资金,然后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由基金经理去买股票、债券等资产。赚钱了,扣除手续费后按比例分给大家;亏钱了,大家一起承担损失。
简单说,你买基金,就是花钱请专业人士帮你理财,不用自己研究个股、盯盘,适合没时间、没专业知识的普通人。
1. 基金的两大核心分类:主动基金和被动基金(ETF属于被动基金)
根据基金经理的操作方式,基金主要分两类,这也是后续“赚亏差距”的关键:
- 主动基金:基金经理主动选股、选时机,试图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打败市场。比如基金经理觉得某只股票会涨,就重仓买入;觉得市场要跌,就减仓规避风险。我们常听的“明星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大多是主动基金;
- 被动基金:基金经理不主动选股,而是跟着某个“指数”走,指数选什么股票,基金就买什么股票,比例都一样。比如沪深300指数包含300只大盘股,跟踪沪深300的被动基金,就会按比例买入这300只股票,完全复制指数的走势。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就是被动基金里最主流、最适合普通人的品种。
举个例子:主动基金就像“基金经理带着你闯股市,靠他的眼光和运气赚钱”;ETF就像“跟着市场的主流方向走,赚市场平均收益”。对普通人来说,“跟着市场走”远比“赌基金经理的眼光”更靠谱。
2. 为什么普通人容易在基金上亏钱?核心是没搞懂“收益来源”
很多人买基金只看“过往业绩”,觉得“过去涨得好,未来也会涨”,这是最大的误区。基金的收益来源主要有3点:
- 市场收益:也就是大盘整体上涨带来的收益,比如牛市里,大多数股票都涨,基金自然容易赚钱;
- 行业收益:如果基金重仓的行业刚好是热门赛道,比如前几年的新能源、半导体,收益就会很高;
- 基金经理能力收益:只有主动基金才有这部分——基金经理通过选股、择时,赚比市场平均水平更高的钱,这也是主动基金宣传的核心。
但问题在于,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判断基金经理的“能力”是真的强,还是只是“踩中了行业风口”。很多明星基金经理,一旦换了行业赛道,业绩就一落千丈,这也是主动基金的核心风险。
二、主动基金的3大深坑:普通人90%的亏损都源于此
我早年亏的6万,不是因为市场不好,而是踩了主动基金的3个大坑。后来我统计过,过去5年,能持续跑赢大盘的主动基金不足20%,大多数主动基金的收益都不如宽基ETF,甚至亏损。
1. 深坑一:明星经理“名不副实”,业绩很难复制
主动基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明星基金经理”。但真相是:
- 业绩靠风口,不是靠能力:很多基金经理的“明星光环”,只是因为重仓了某几年的热门行业。比如前几年新能源火的时候,重仓新能源的基金经理都成了“明星”,但新能源退潮后,他们的业绩就一落千丈;
- 规模变大后,业绩必然下滑:一只基金规模从10亿涨到100亿,基金经理很难再灵活调仓,之前的选股策略也会失效。我曾经买过一只基金,基金经理成名时规模只有8亿,业绩翻倍,我买入时规模已经涨到120亿,结果一年亏了15%;
- 经理离职,业绩“一夜崩塌”:很多主动基金的业绩靠的是单个基金经理,一旦经理离职,新经理的投资风格、选股逻辑都变了,基金业绩很可能大幅下滑。我身边有个朋友,买了一只“五年年化18%”的主动基金,结果基金经理跳槽后,半年就亏了20%。
2. 深坑二:手续费高得吓人,悄悄吃掉你的收益
主动基金的手续费,远比你想象的高,而且是“双向收割”:
- 申购费+赎回费:申购费通常是1.5%(虽然现在很多平台打1折,但长期买卖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赎回费持有时间越短越高,持有不满7天甚至要收1.5%的“惩罚费”;
- 管理费+托管费:这是每年都要扣的费用,主动基金的管理费通常是1.5%,托管费0.25%,合计每年1.75%。看起来不多,但长期下来会被复利放大——比如你投10万,每年扣1.75%的费用,30年后仅手续费就会吃掉你30%以上的收益;
- 隐形交易费:基金经理频繁调仓,会产生大量的交易佣金和印花税,这些费用不会单独列出来,但会直接计入基金净值,悄悄侵蚀你的收益。主动基金的年换手率通常在200%以上,而ETF的换手率只有20%左右,交易成本差距巨大。
我做过一个测算:同样投10万,主动基金每年总费用约2.5%,ETF每年总费用约0.2%,30年后,不算投资收益的差距,仅手续费就差了近10万。对普通人来说,省下的手续费,就是净赚的收益。
3. 深坑三:持仓不透明,踩雷风险高
主动基金的持仓每季度才公布一次,而且公布的是“上一季度”的持仓,存在严重的“信息滞后”:
- 你看到的持仓是“过去时”:比如你3月份买了一只基金,看到它去年四季度重仓新能源,觉得前景好,但基金经理可能在1-2月已经悄悄换成了其他行业,你相当于“买错了方向”;
- 重仓股踩雷,你毫无防备:如果基金经理重仓的股票出现业绩暴雷、违规处罚等问题,基金净值会大幅下跌,而你因为信息滞后,根本没法提前规避。我2019年买的一只主动基金,就因为重仓的某只股票被立案调查,单日跌了8%,我直到收盘才知道原因。
反观ETF,持仓完全透明,跟踪的指数成分股和比例都是公开的,你随时能查到买了什么,不用担心“暗箱操作”,踩雷风险也低得多。
三、为什么ETF是普通人的“稳赚神器”?4大核心优势,碾压主动基金
ETF之所以适合普通人,不是因为它能“一夜暴富”,而是因为它解决了主动基金的所有痛点,能让你“稳稳赚长期收益”,这才是普通人理财的核心诉求。
1. 优势一:成本极低,把收益留在自己口袋
ETF的费用,比主动基金低一个量级:
- 没有申购费和赎回费(场内交易只收券商佣金,和炒股一样,现在很多券商佣金低至万1,10万交易一次只收10元);
- 管理费+托管费通常只有0.2%-0.6%,是主动基金的1/3到1/5;
- 换手率极低,没有隐形交易费。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2018年投了10万沪深300ETF,每年费用约0.2%;同期我朋友投了10万某沪深300主题主动基金,每年费用约1.8%。5年后,我的ETF赚了45%,朋友的主动基金赚了38%,仅费用差距就差了7个百分点,10万本金少赚了7000元。
2. 优势二:业绩透明,不用赌基金经理的眼光
ETF跟踪指数,指数的走势就是ETF的走势,你买之前就能明确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预期收益是多少:
- 宽基ETF(比如沪深300、中证500)跟踪的是大盘,长期收益稳定,过去10年沪深300指数年化收益约8%,比银行理财、存款高得多;
- 行业ETF(比如消费、医疗、新能源)跟踪的是特定行业,如果你看好某个行业的长期发展,买对应的ETF就好,不用猜基金经理会不会重仓这个行业;
- 不用担心经理离职、调仓的问题,只要指数不变,ETF的投资逻辑就不变,业绩具有可持续性。
我身边有个退休的王大爷,不懂任何理财知识,就买了一只沪深300ETF,每年定投5万,5年后赚了20多万,比他买的银行理财收益高了一倍多。他说:“不用看行情,不用听消息,每年按时存钱进去就行,心里踏实。”
3. 优势三:交易灵活,能精准把握时机
ETF是场内交易基金,和股票一样,在交易时间内可以随时买卖,而且支持T+1交易(当天买,第二天能卖),比主动基金灵活得多:
- 主动基金只能在收盘后按净值申购赎回,而且要等1-2天才能确认,没法及时把握市场波动;
- ETF可以像股票一样,在盘中低点买入、高点卖出,适合做波段操作(当然,普通人不建议频繁交易,长期持有更稳);
- 支持定投和分批买入,能通过“摊薄成本”降低风险。比如你想投10万,可以分10次买入,每次买1万,避免一次性买在高点。
我2022年大盘跌到2800点时,就分批买入了沪深300ETF,每次买2万,买了5次,平均成本很低。后来大盘涨到3400点,我卖出一部分,赚了25%,这是主动基金很难做到的——因为主动基金没法精准把握买入时机。
4. 优势四:分散风险,不会因单只股票踩雷而大亏
ETF跟踪的指数通常包含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股票,单只股票的权重很低,就算某只股票踩雷,对ETF净值的影响也很小:
- 比如沪深300ETF包含300只大盘股,单只股票的权重大多在1%以下,就算某只股票跌停,ETF净值也只跌0.1%左右;
- 主动基金往往重仓几十只股票,单只股票权重可能高达5%-10%,一旦重仓股踩雷,基金净值会大幅下跌。
我2021年买的消费ETF,其中一只成分股因为业绩不及预期跌停,但ETF当天只跌了0.8%,很快就反弹回来了。而同期某消费主题主动基金,因为重仓了这只股票,当天跌了4%,很久都没恢复。
四、ETF实操指南:普通人怎么买?3步搞定,2分钟学会
很多人觉得ETF是“专业投资者玩的”,其实不然,ETF的操作比主动基金还简单,记住这3步,新手也能直接上手。
1. 第一步:选对ETF,避开“小众陷阱”
ETF的核心是“跟踪指数”,选ETF其实就是选指数,普通人优先选这两类,风险低、收益稳:
- 宽基ETF:跟踪大盘指数,覆盖全市场,比如沪深300ETF(跟踪沪深300指数,包含A股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300只股票)、中证500ETF(跟踪中证500指数,包含中小盘股)、创业板ETF(跟踪创业板指数,包含成长型企业)。宽基ETF不用判断行业,长期持有就行,适合大多数人;
- 行业ETF:跟踪特定行业指数,比如消费ETF、医疗ETF、新能源ETF。如果你看好某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比如消费是刚需,医疗是老龄化趋势),可以适量配置,但不要把所有钱都投在一个行业里,避免行业回调风险。
避坑提醒:不要买小众ETF(比如跟踪某个细分行业、规模小于5亿的ETF),这类ETF流动性差,买卖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价”(买价高、卖价低),而且容易出现“跟踪误差”(ETF净值和指数走势偏离),反而亏钱。
2. 第二步:选对购买渠道,降低成本
购买ETF有两个渠道,各有优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 场内购买:通过股票账户买卖,和炒股一样。需要先在券商开户,然后输入ETF的代码(比如沪深300ETF的代码有510300、159919等),就能像买股票一样买入。优势是交易灵活,佣金低(万1-万3),没有申购赎回费;
- 场外购买:通过基金APP(比如支付宝、天天基金)购买“ETF联接基金”(相当于场外版ETF,跟踪的是同一指数)。不需要股票账户,开户简单,适合没有炒股经验的新手。优势是操作方便,支持自动定投;劣势是有申购赎回费(通常打1折后0.15%左右),交易不如场内灵活。
我自己是场内购买,因为佣金低、交易灵活;我父母是场外买ETF联接基金,设置了每月自动定投,不用操心,适合没时间盯盘的人。
3. 第三步:掌握买入卖出技巧,稳稳赚收益
ETF的操作核心是“长期持有+分批买入”,普通人不用搞复杂的波段,记住这两个原则就行:
- 买入技巧:不要一次性满仓,采用“分批买入”或“定投”。比如你有10万,分5次买入,每次买2万,每隔1个月买一次,或者每当大盘跌5%就买一次,摊薄成本;如果做定投,每月固定一天买入固定金额(比如每月10号买5000元),长期坚持,能避开择时难题;
- 卖出技巧:不用追求“卖在最高点”,达到自己的预期收益就卖,或者设置“止盈线”(比如赚20%-30%就卖一部分);如果大盘出现大幅下跌(比如跌了30%以上),不要恐慌卖出,反而可以适当加仓;如果跟踪的指数成分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行业出现不可逆的利空,再考虑卖出。
我身边有个新手,2020年开始每月定投沪深300ETF,每月投3000元,到2023年累计投入10.8万元,账户余额14.2万元,赚了3.4万元,年化收益约10%,比银行理财高得多,而且几乎没花什么时间精力。
五、避坑指南:买ETF的5个误区,踩中一个就亏
就算ETF适合普通人,也可能因为踩坑而亏损。我总结了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这5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1. 误区一:把ETF当股票炒,频繁交易
很多人把ETF当成股票,每天买卖好几次,结果因为手续费和市场波动,反而亏了钱。ETF的核心是“长期投资”,跟踪的指数长期是上涨的,但短期波动很大,频繁交易只会被市场收割。
我曾经见过一个人,把沪深300ETF当成股票炒,一个月交易了20次,手续费花了几千元,最后账户还亏了5%。而如果他长期持有,同期反而赚了8%。
2. 误区二:只看短期收益,追涨杀跌
有些人心急,买了ETF后看到短期没赚钱,甚至亏了,就赶紧卖出;看到别人买的行业ETF涨得好,就跟风追入。结果往往是“卖在低点,买在高点”。
ETF的收益来自长期复利,比如沪深300ETF,短期可能会跌10%-20%,但长期来看,5年、10年的收益是稳定的。我2018年买的沪深300ETF,前半年亏了15%,但我没卖,持有到2021年,赚了45%。
3. 误区三:重仓单一行业ETF,风险集中
有些人为了追求高收益,把所有钱都投在某一个行业ETF上,比如全仓新能源ETF、半导体ETF。但行业波动很大,一旦行业退潮,就会亏很多。
正确的做法是“分散配置”:以宽基ETF为核心(占比60%-80%),再搭配2-3个不同行业的ETF(每个占比5%-10%),比如沪深300ETF+消费ETF+医疗ETF,既保证稳定收益,又能享受行业增长的红利。
4. 误区四:忽视“跟踪误差”,选错ETF
不是所有跟踪同一指数的ETF都一样,有些ETF的“跟踪误差”很大,指数涨了,ETF却没涨多少,甚至亏钱。
跟踪误差主要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规模有关:规模越大的ETF,跟踪误差越小(比如规模50亿以上的ETF,比规模5亿以下的跟踪误差小得多);头部基金公司(比如华夏、易方达、嘉实)的ETF,管理更规范,跟踪误差也更小。买ETF前,可以在基金APP上查看“跟踪误差”数据,优先选误差小的。
5. 误区五:定投中途停止,错过复利效应
很多人做定投,遇到市场下跌就慌了,停止定投甚至赎回,结果错过了“低位吸筹”的机会。定投的核心是“越跌越买,摊薄成本”,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享受复利效应。
我一个朋友,2015年开始定投沪深300ETF,中间遇到2018年熊市,基金亏了20%,他没有停止,反而每月多投了1000元。到2021年,他的定投账户赚了60%,远比那些中途停止的人赚得多。
六、深度思考:普通人理财的核心,是“放弃暴富幻想,追求稳稳的幸福”
聊完ETF的实操,想跟大家聊点更深的东西。我接触理财10年,从亏6万到靠ETF实现稳健收益,最大的感悟不是“ETF有多赚钱”,而是普通人理财的核心,是“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很多人买基金,总想着“赚快钱”,跟着明星基金经理追热点,结果要么买在高点被套,要么频繁换基金,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理财就像种庄稼,春种秋收,需要耐心等待,不可能今天播种明天就收获。
主动基金之所以不适合普通人,就是因为它迎合了“赚快钱”的人性弱点——宣传“明星经理”“高年化收益”,让你觉得靠别人的能力就能快速暴富。但真相是,市场永远是不可预测的,没有任何一个基金经理能长期打败市场,普通人赌赢的概率极低。
而ETF的核心逻辑,是“接受市场平均收益”——不追求打败市场,只跟着市场一起成长。看似“保守”,但长期下来,8%-10%的年化收益,靠复利效应就能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比如你每月定投5000元,年化收益10%,10年后就能攒下100万元,20年后就能攒下350万元,足够应对养老、孩子教育等大额开支。
普通人理财,最忌讳的就是“贪心”和“急躁”。你要明白,理财不是为了“暴富”,而是为了“让财富不贬值,慢慢增值”,为生活增添一份保障。ETF之所以是“稳赚神器”,不是因为它能让你赚大钱,而是因为它能让你在不耽误工作、不消耗精力的情况下,稳稳赚长期收益,这才是普通人最需要的理财方式。
七、避开主动基金的坑,ETF才是普通人的理财最优解
最后想跟大家说:对普通人来说,基金投资的真相从来不是“选对明星经理”,而是“选对投资工具”。主动基金的坑太多,明星经理的光环、高额的手续费、不透明的持仓,都让普通人很难赚钱;而ETF的低成本、高透明、强分散、易操作,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是普通人理财的最优解。
我不是说主动基金一定不好,而是对没时间、没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来说,ETF的性价比更高,赚钱的概率更大。你不需要懂复杂的金融术语,不需要每天盯盘,不需要猜市场走势,只要选对宽基ETF,坚持长期定投或分批买入,就能稳稳赚长期收益。
理财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能跑得远。主动基金可能会让你在某一段路程跑得很快,但很难坚持到终点;而ETF虽然跑得慢,但稳扎稳打,能让你长期走下去,最终实现财富目标。
最后想问你:你曾经买过主动基金吗?有没有踩过明星经理、高手续费的坑?现在打算尝试ETF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我们一起交流进步,避开理财陷阱,稳稳实现财富增值。
文章仅供参考,写文章不易,不喜勿喷哦!小编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宽容与支持!
来源:大美天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