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年,足够一个婴儿长成大学生,足够一台电视从显像管变成智能屏,也足够一个主持人从青涩记者变成广东人心中“不会换台”的声音。
黎绮雯不是在换赛道,而是在把一条路走成一张网。
她站在《今日关注》的演播厅里,已经二十年了。
二十年,足够一个婴儿长成大学生,足够一台电视从显像管变成智能屏,也足够一个主持人从青涩记者变成广东人心中“不会换台”的声音。
她创下过36小时不间断直播的纪录,不是靠体力,是靠一种近乎执拗的稳定——当别人在追求话题、制造冲突时,她选择让信息沉下来,让情绪稳住。
观众不靠她娱乐,靠她安心。
但她的价值,从不在镜头亮起的那一刻才开始。
2023年,她走进《和事佬》的调解室。
没有聚光灯,没有稿纸,只有两张皱巴巴的椅子,一对为祖屋地界吵了十年的叔侄。
她不打断,不评判,只是轻轻说:“你们说的,我都记下来了,咱们一条一条理。
”这不是新闻播报,是生活现场的缝合术。
她用二十年练就的倾听能力,把对立的方言、情绪、委屈,一点点拼回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节目首月收视冲进前三,不是因为她“有名”,是因为观众发现:原来有人能把吵架,听成故事。
她没止步于调解室。
2024年,她带着一套手写的粤语教材,走进了30所乡村小学。
不是请她来演讲,是请她来教孩子说“阿公阿婆”“食饭未”“唔该晒”。
她没说“保护方言”,她说:“你们以后去广州打工,要是不会讲粤语,的士司机听不懂你讲‘去沙河’,会把你拉到白云山。
”她用最实在的比喻,把文化传承变成生存技能。5000个孩子,每人交一篇“我最想对爷爷奶奶说的一句话”,她亲自批改,选出十篇,做成有声卡片,寄给他们的祖辈。
有人哭着说,这是十年来,孩子第一次主动开口讲粤语。
她也没躲开新媒体。
抖音账号“雯姐讲新闻”,没有滤镜,没有BGM,开场常是她拎着菜篮子站在菜市场:“今天医保新规,你买菜时多问一句,能省下三百块。
”她用普通话讲政策,用粤语讲人情,把“个人养老金”讲成“老了自己存点买虾的钱”,把“城中村改造”讲成“你家楼下那家凉茶铺,搬去哪了?
”首条视频播放破两百万,评论区清一色:“原来新闻可以这样听。
”这不是迎合年轻,是把新闻从高台请回人间。
她拒绝代言,不接商演,连“最美主持人”这类奖项都推掉。
可她悄悄设立“粤语小主播”奖学金,资助那些敢在课堂上用方言朗读课文的孩子。
有人问她图什么,她说:“我怕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只会说‘你好’‘谢谢’,却不会说‘唔该’。
”
她不是转型,是拓展。
她没放弃新闻的严肃,也没逃避生活的温度;没躲开流量的浪潮,但没被冲走自己的方向。
她把主持人的身份,从“播报者”变成了“连接者”——连接政策与百姓,连接老人与孩子,连接传统与新媒介,连接沉默的委屈与被听见的可能。
在这个人人都在喊“突围”“破圈”的时代,她没跳出去,而是把脚下的土地,一寸寸挖深、拓宽。
她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影响力,不是你出现在多少平台,而是你让多少人,因为你的存在,重新学会了倾听、表达、记得。
你记得小时候,奶奶叫你“细路仔”时的语气吗?
黎绮雯,正在替我们记住。
来源:谈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