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改茶馆成为老中青三代喜爱的打卡热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6:12 1

摘要:门口排着穿汉服的小姐姐,旁边是举着手机拍视频的中年大叔,还有带娃来摸漆器的奶奶。

成都人周末不逛太古里了,都去一个漆黑的老厂房喝茶。

没人想到,当年烧漆的车间,现在排队要等一个半小时。

门口排着穿汉服的小姐姐,旁边是举着手机拍视频的中年大叔,还有带娃来摸漆器的奶奶。

这地方叫大旗茶馆,前身是成都漆器厂,2023年突然火了,不是因为茶多好喝,是因为它把老祖宗的东西,真当人用。

以前的非遗,是玻璃柜里发亮的摆件,贴着“国家级”标签,没人碰。

现在不一样了,你花68块,能亲手涂一层大漆,等它干,再带走。

孩子在AR屏幕前点开明代漆盘,一晃,就看见当年匠人怎么一笔一笔描龙纹。

下午茶不是奶茶,是谭豆花、钟水饺、甜水面,六样成都老味道,配着川剧变脸的背景音。

没人说这是文化复兴。

但你坐在红黑相间的梁柱下,手沾着生漆,闻着木头和漆料混在一起的味道,突然就懂了——

原来我们不是不爱传统,是以前没人把它变成生活里能摸到、能吃上、能拍成短视频的东西。

四川大学的学生来这儿做实习,不是写论文,是帮游客调漆色。

传承人每月来一次,不讲课,就坐在角落,看你涂歪了的花,笑着说:“没事,这纹路,是你自己的。

抖音上八千万播放,不是靠广告,是有人拍了自己第一次涂漆时手抖的样子,配字:“我妈说这玩意儿值钱,我觉得,是这手温热的。

它没搞什么宏大叙事。

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没有领导剪彩的照片。

它只是把老厂房的灯调暗了,把机器的声音换成了茶碗轻碰的响,把冷冰冰的展品,变成了你能带走的一小块红漆。

有人骂它商业化。

可你想想,如果非遗只能活在博物馆,那它早就死了。

真正活下来的,不是被供起来的,是被人天天用、天天摸、天天发朋友圈的。

大旗茶馆赢的不是流量。

是让年轻人觉得,老东西,不土,是酷的。

你今天去,还能买到一杯加了漆器纹样糖霜的冰粉。

喝完,你可能不会记住那纹路叫什么,但你会记得,那天你涂漆时,手有点抖,但特别安静。

来源:爱猫狗的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