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秋收刚过,河南周口的种粮大户王建国看着自家空荡荡的仓库,眉头拧成了疙瘩。往年这个时候,他早把卖粮的钱存进银行,可今年30万斤玉米堆在院里,粮贩子给的价格比去年低了一毛五,算下来少赚4.5万元。同一时间,山东潍坊的养殖户李娟正对着饲料涨价通知叹气,广东
2025年秋收刚过,河南周口的种粮大户王建国看着自家空荡荡的仓库,眉头拧成了疙瘩。往年这个时候,他早把卖粮的钱存进银行,可今年30万斤玉米堆在院里,粮贩子给的价格比去年低了一毛五,算下来少赚4.5万元。同一时间,山东潍坊的养殖户李娟正对着饲料涨价通知叹气,广东梅州的果农陈阿婆则在发愁没人帮着摘柚子。对不少农民来说,如今比"在城里买不起房"更头疼的,是"地里的活不赚钱、家里的事没人帮"的现实困境。
第一个棘手事:种粮不赚钱,成本涨得比粮价快
王建国种了20年地,最清楚种粮的"账本"有多难算。2024年春天,他还信心满满地把自家150亩地都种了玉米,想着秋收能有个好收成。可从播种到收割,成本涨得让他措手不及——化肥从去年的120元/袋涨到145元/袋,150亩地光化肥就多花了3750元;雇人播种的工钱从80元/亩涨到100元/亩,又多支出3000元;就连收割机的费用,也从120元/亩涨到150元/亩,秋收时多花了4500元。
"成本涨了一圈,粮价却没跟上。"王建国说,2024年玉米收购价是1.3元/斤,2025年粮贩子上门,最高只给到1.15元/斤,还要求玉米水分不能超过15%。他算了笔账:150亩玉米亩产2000斤,总产30万斤,按1.15元/斤算,总收入34.5万元;可种子、化肥、农药、人工、机械等总成本加起来,已经到了31万元,净利润只剩3.5万元,比2024年少了近6万元。
更让他焦虑的是,村里像他这样的种粮户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留守的老人种个三五亩地,够自己吃就行,没人愿意多种。"王建国原本想承包邻居家的50亩地,可邻居宁愿让地荒着,也不愿租给他——"怕你种不好,还不如荒着省心"。看着身边的地一块块荒掉,自己种粮又不赚钱,王建国第一次有了"不想种地"的念头。
第二个棘手事:养殖风险大,饲料涨价压得喘不过气
山东潍坊的李娟养了800只蛋鸡,2025年上半年,她还能靠卖鸡蛋每月赚5000多元,可到了下半年,饲料价格一涨,她的利润直接被"吞"没了。"之前豆粕1.8元/斤,现在涨到2.3元/斤,玉米从1.2元/斤涨到1.4元/斤,一只鸡每天吃0.2斤饲料,800只鸡每天光饲料钱就多花40元,一个月多支出1200元。"李娟说,鸡蛋的收购价却没涨,还是4.5元/斤,算下来每月净利润从5000元降到了3800元。
更让她揪心的是养殖风险。2025年夏天,村里有户养殖户的鸡得了禽流感,一下死了500多只,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10多万元。李娟每天都要给鸡舍消毒、检查鸡的健康状况,晚上睡觉都睡不踏实,"就怕鸡出问题,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她想过缩小养殖规模,可又舍不得——"养了5年鸡,早就有感情了,而且除了养鸡,我也不知道能干啥"。
第三个棘手事:农产品难卖,年轻人外流没人帮忙
广东梅州的陈阿婆种了10棵柚子树,2025年柚子丰收,总产量有5000多斤,可她却犯了愁——没人帮着摘柚子,也没人帮着卖。"儿子在深圳打工,国庆节回来帮我摘了1000多斤,剩下的4000多斤,我一个老太婆根本摘不动。"陈阿婆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想雇人摘柚子都找不到人,只能看着柚子挂在树上,有的已经开始腐烂。
好不容易托人联系到收购商,对方给的价格又让她心凉——"1.2元/斤,还要求柚子个头大、表皮没伤疤,挑挑拣拣下来,能卖的只有3000多斤,总收入还不到4000元。"陈阿婆算了算,买化肥、农药花了800元,雇人挑拣花了500元,最后净利润只剩2700元,还不够给孙子买几身衣服。"以前柚子能卖到2元/斤,现在价格低,还难卖,明年真不想种了。"
这些棘手事,其实有解吗?
王建国、李娟、陈阿婆遇到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村劳动力外流,不少农民都面临"种粮不赚钱、养殖有风险、卖货没人帮"的困境。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各地也在探索办法:
河南周口当地政府为种粮大户提供"农资补贴",王建国2025年申请到了每亩100元的补贴,150亩地能多领1.5万元,缓解了部分成本压力;山东潍坊推出"养殖保险",李娟给800只蛋鸡买了保险,若鸡因疾病死亡,每只能获赔50元,降低了养殖风险;广东梅州搭建了"农产品电商平台",陈阿婆的柚子通过平台销售,价格涨到了1.8元/斤,还能包邮到家,4000多斤柚子很快就卖完了,净利润比之前多了2000元。
2025年底,王建国打算继续种粮,还计划引进无人机播种、施肥,降低人工成本;李娟加入了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和其他养殖户一起批量采购饲料,能拿到更低的价格;陈阿婆则学会了用手机在电商平台上卖柚子,还教村里的其他老人一起做,"现在不仅能卖掉自己的柚子,还能帮邻居卖,每月还能赚点零花钱"。
不过,还有些问题没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如何改善?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如何进一步降低?这些都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对农民来说,"买不起房"只是生活的一个难题,而"地里的活有奔头、家里的事有人帮",才是他们最朴素的期待。那么,你身边的农民朋友,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来源:石头缝生长出来的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