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专题 | 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报道(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8:39 1

摘要:从药用植物特别是中草药中提取筛选结构新、活性强和毒性低的天然产物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优化开发为新药,已成为药物研发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倪志宇教授及其团队开展“基于药用植物研发抗肿瘤药物的技术体系创新及转化应用”项目,十几年来专注于药用植物抗肿

深耕抗肿瘤药用植物研发原创新药辟蹊径

从药用植物特别是中草药中提取筛选结构新、活性强和毒性低的天然产物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优化开发为新药,已成为药物研发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倪志宇教授及其团队开展“基于药用植物研发抗肿瘤药物的技术体系创新及转化应用”项目,十几年来专注于药用植物抗肿瘤药物研发,运用专利技术,从菊科等传统药源性植物部位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借助计算机辅助构建结构鉴定平台,筛选先导化合物并明确机制、优化结构,与企业合作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抗肿瘤新药。该项目荣获2024年

该项目主要创新包括:(1)改进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研发了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等制备薄层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交替进行的新技术,显著提高了天然产物的分离和纯化效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总结单体化合物的波谱学数据和磁共振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高通量化合物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的鉴定平台,提高了复杂化合物平面和立体结构鉴定效率。(3)鉴定出天然化合物103个,其中51个新化合物为国际首次发现,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4)筛选出16个具有明显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明确其作用机制,探讨构-效关系,通过合理化药物设计进行结构优化,为研发新的抗癌药物奠定了研究基础。(5)基于天然产物鬼臼毒素的母核结构进行改造,通过药物“分子骨架融合”获得芳甲酰脲偶联喹唑啉类化合物(专利化合物)。倍半萜内酯化合物BBT-55和芳甲酰脲偶联喹唑啉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内抑瘤活性,且毒性远低于顺铂,成药性良好,与企业合作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应用开发。

项目组表示,在原创化学药物研究领域,从中草药中寻找结构新、活性强、毒性低的天然活性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并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已成为研发创新药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仍存在药用植物中部分活性成分含量低难以提取、结构复杂难以鉴定、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候选化合物种类少、结构改造困难等问题。今后将通过从传统药用植物中再分离和衍生物半合成的方法富集活性单体化合物,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

打造海洋生物伤防治科普矩阵 助力构建更完善的科普生态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与海洋的接触日益频繁,海洋生物致伤病例呈上升趋势,开展海洋生物致伤防治科普工作迫在眉睫。为此,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硕贵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海洋中的生物杀手——水母”项目,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主要创新包括:(1)创建了“海洋美丽杀手”的科普品牌,出版了国内首部水母科普专著《海洋美丽杀手——水母》,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了海洋生物伤防治科普知识体系和系列产品,包括论文、书籍、手册、课程、课件等;先后开设《海洋生命的奥秘》选修课1门,绘制画册54幅1套,制作《水母蜇伤防治》等视频20个,VR视频5个,3D视频1个,微电影1个,公益广告5个,集成开发了一套“急救-培训-科普”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展品。(2)创立了国内唯一的海洋生物伤防治科普团队。由本科生研究生团队、临床医学团队、基础医学团队组成。(3)构建了海洋生物伤防治科普运行平台。包括实验室300坪、标本室400余种、数据库平台和虚拟仿真示范中心。(4)打造了以国家科普示范基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核心,军地联合、医教研学结合为支撑的全国海洋生物伤防治科普工作网络。(5)打造了科普推广的完整构架,即科普团队为核心动力,完成科普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普作品产出,同时构建科普运行平台进行作品集中展示、打造科普工作网络作为传播支撑,从而形成产出与传播推广相互促进,智能融合运行的良好科普生态。在线上宣传方面,在上海市科普云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上播放量超过21万次;线下先后出版《海洋美丽杀手——水母》科普书籍,通过本科生选修课、任职教育、赴部队宣讲等,覆盖66个单位,人数超过80535人次。

项目组指出,当前海洋生物伤防治科普知识体系涵盖科普课程、书籍、视频、画册、板报、扑克牌等多元形式,但由于科普起步时间较短、积累不足,该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构建心血管健康矩阵化科普体系 提升公众健康认知水平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首位致死病因,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已成为全球和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大众对心脏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科普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存在获取资讯的渠道较单一、互联网健康科普知识鱼龙混杂、科普内容语言晦涩、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甚至有些内容质量低劣,缺乏科学性。为提高大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带领项目团队于2018年开始进行系列科普,创作心脏疾病综合科普书籍《谈“心”—关于心脏的医学、健康与生活方式》和心脏漫画科普专著《拯救心脏》,多年来,运用多维度传播方式构建大众心脏健康矩阵化科普教育体系。该项目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主要创新包括:(1)科学谈“心”。针对传统科普教育信息来源混杂、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项目组创新性开启面向心脏全疾病谱的专业化内容产出模式,从方向拟定、文献查阅到文案撰写,均由心内科及相关专业的医师或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同筹划,使2本科普书籍以及其他科普内容产出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权威性,保证内容产出由专业人员全程参与、科学出处可循,并受到业内认可。(2)创新谈“心”。针对传统科普教育传播形式单一、渠道局限的缺陷,项目组创新性开展多维度、融媒体为传播方式的心脏健康立体科普体系。科普内容以2本科普书籍为抓手,通过多种音频、短视频、文字、漫画等形式呈现,经过线下宣讲、多媒体平台推送、电台、电视访谈等渠道传播,务求方便读者能在需要时获得相关健康知识。(3)全面谈“心”。项目组创新性地提出面向全年龄段及全部人群、覆盖全心脏疾病谱及全疾病过程、推动全领域及全行业参与的全方位科普体系。科普体系内容可满足各年龄段及各类人群需求,从健康人群认识疾病,到亚健康人群辨识症状,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反馈订制健康主题,鼓励患者参与疾病管理,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普教育工作,打造提升全民心脏健康素质的立体化科普体系。

该项目坚持每天发布原创科普内容,通过多维度、融媒体的传播方式,形成媒体融合的立体化传播体系,累计线上浏览量超过1600万人次,参与科普栏目影响人数超过 1.5亿人次,所著科普书籍发行约2万册,受到“学习强国 APP”“新华社 APP”等媒体充分肯定和转载,宣教推动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度高。

项目组表示,自 2018 年成立以来,虽在心脏健康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局限性,未来将在加快科普系列书籍系统整理与发行、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构建更全面科普教育体系等方面继续发力,推动科普内容与教育双体系化发展。

发掘新靶点研发新CAR-T 为恶性脑肿瘤治疗带来曙光

恶性脑肿瘤如胶质母细胞瘤(GBM)等的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亟待开发新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包括GBM在内的恶性脑肿瘤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希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良学教授带领团队开展“CAR-T疗法治疗恶性脑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项目,以“靶点筛选与机制研究-药物设计与临床验证-疗效提升与转化推广”为主线,成功研发国际上首个靶向B7-H3的CAR-T细胞疗法并用于恶性脑肿瘤治疗,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荣获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主要创新包括:( 1 )筛选出恶性脑肿瘤阳性表达率高、特异性强、有高度免疫治疗潜能的新靶点 B7-H3 ,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其可作为 CAR-T 治疗的理想靶点,并进一步探索了 B7-H3 的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 2 )研发了国内外首个靶向 B7-H3 的 CAR-T 疗法,成功开展首个治疗恶性脑肿瘤的临床研究( ChiCTR1900023435 ),建立了恶性脑肿瘤 CAR-T 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流程,为靶向 B7-H3 的 CAR-T 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范式和经验。( 3 )以靶向 B7-H3 的 CAR-T 疗法为基础,联合 IL13RA2 或 CD70 等经典靶点设计双靶向 CAR-T ,以克服单靶点治疗后可能出现的耐药与靶点逃逸问题。同时,从患者体内分离单纯疱疹病毒 1 型( HSV-1 )并改造生成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溶瘤病毒,与靶向 B7-H3 的 CAR-T 疗法联合应用,有效改善了后者在肿瘤浸润及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中的局限。国际上首次证实该溶瘤病毒联合 B7-H3 CAR-T 疗法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