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古墓发现汉字圣旨,为何越南专家向中国求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8:44 1

摘要:那是个闷热的午后,越南考古队的手电光在墓穴里晃来晃去,突然就定在了一卷帛书上。领队的陈教授小心翼翼地展开来看,结果整个人都愣住了,这分明是越南皇族的墓,可圣旨上密密麻麻全是汉字。

那是个闷热的午后,越南考古队的手电光在墓穴里晃来晃去,突然就定在了一卷帛书上。领队的陈教授小心翼翼地展开来看,结果整个人都愣住了,这分明是越南皇族的墓,可圣旨上密密麻麻全是汉字。

在场的年轻助手小声嘀咕:“咱们自己的圣旨,怎么还得带回去找中国人帮忙认字啊?”这话听着有点憋屈,却问出了许多人心里的困惑。

其实啊,这事儿就像突然发现自家祖传的宝贝上面刻着邻居家的门牌号,说不清是尴尬还是惊喜。

当越南专家最终带着圣旨来到中国社科院时,他们要找的不只是文字翻译,更是那段被时间模糊了的共同记忆。

要说汉字怎么去的越南,得从秦始皇那会儿讲起。那时候五十万大军翻山越岭跑到岭南,设了三个郡,其中就有现在的越南北部。这些当兵的在那边驻扎下来,顺带就把汉字带过去了。

《史记》里提到南越国创始人赵佗,说他特别有意思,一边当土皇帝,一边教当地人读诗经学礼仪,搞得红河平原上慢慢就有了读书声。

等到唐朝的时候,越南那边已经有不少读书人跑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了。有个冷知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安南都护府还出过进士呢。

《旧唐书》里记了一笔,说交州那边的学子都要学儒家经典,考试内容和中原一模一样。不过这还不算最绝的,最让人意外的是后来越南自己立国了,那些皇帝写诏书反而更爱用汉字。

李朝太宗要迁都的时候,那篇《迁都诏》写得文绉绉的,开头就是“受命于天”,完全照搬中国皇帝的调调。

陈朝编的史书《大越史记全书》说得更直白,直接承认“咱们的文化脉络就是连着中原的”。这种感觉就像现在年轻人虽然追求个性,但写简历还是得按职场规矩来,因为这套规矩能让你被更广阔的世界认可。

考古人员在河内永福省的一个古墓里还发现过手抄的佛经,上面工工整整写着汉字《佛说大报父母恩重经》。这说明什么?说明那时候不光皇帝大臣用汉字,连老百姓拜佛念经也离不开汉字。

汉字在当时的越南,就像现在的英语在我们生活中,你要想接触更高级的知识,要想和外面世界打交道,这门语言就是敲门砖。

这次发现的圣旨经过检测,确定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东西。

说来也挺有意思,《明实录》里记载永乐皇帝特别喜欢给周边国家发圣旨,光是给安南土司的诰命就有好几道,内容无非是要他们遵守中华礼法、尽到做臣子的本分。

但越南人自己编的神话故事《岭南摭怪》里,却把中国使者写成跑来捣乱的妖怪,这种微妙的反差就像现在两国交往,官方声明客客气气,民间段子却各说各话。

那道圣旨的内容特别值得琢磨,前面半段引经据典,要求越南尽藩臣职责,后面半段却悄悄给了他们自治的空间。

这种写法其实是明朝皇帝玩的一个平衡术——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像总公司给分公司发文件,既要强调统一管理,又得给足自主经营权,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大做强。

最传神的是圣旨最后的落款处,“皇帝制曰”四个字特意用朱砂加粗,而越南方面盖的印章却比规定尺寸小了一圈。

这种细节暴露了越南君主的小心思——明面上不敢违抗,暗地里还是要留点自己的尊严。

《大越史记全书》里记载黎朝君主接圣旨时的做法更绝,表面上跪接圣旨,私下却偷偷刻了龙钮大印,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活脱脱就是古代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道圣旨现在静静地躺在实验室里,可每一笔每一划都在诉说着六百年前那场无声的较量。

中越之间这种既亲近又疏离的关系,就像一对分家多年的兄弟,血脉里流着相同的文化基因,却又各自过着不同的日子。

越南专家来找中国帮忙这件事,背后藏着一段文化断裂的伤痛。法国殖民越南的时候,强行推广拉丁化文字,等到1945年以后,汉字教育在越南就慢慢断了档。

现在全越南能熟练读懂汉喃古籍的专家,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人。河内国家大学去年发布了个报告,说全国博物馆收藏的十五万件汉文文物,只有三成被完整解读出来,剩下的都还在等着破译。

但求助这件事本身也挺矛盾的。同样看这道圣旨,中国学者更关注明朝的统治策略,越南学者却想从中找到自己祖先争取自主权的证据。

比如圣旨里“抚夷以宽”这个词,中方觉得这是怀柔政策的表现,越方却认为这证明他们的祖先通过努力争取到了特殊待遇——这种解读差异,就像现在两国企业谈合作,对合同条款各有各的理解,都想着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

最近考古界有个新说法挺有意思,叫“汉字文化圈共生模型”。意思就是说古代东亚各国通过汉字组成了一个文明共同体,有点像现在的欧盟各国共用拉丁词根。

这次中越专家一起修复圣旨,其实就是重建这种文化纽带的具体实践。当越南学者说出“需要中国兄弟帮忙”这句话时,不经意间就呼应了历史上那些通过汉字串联起来的情谊。

现在走在河内的老街上,还能看到一些祠堂里挂着汉字对联,虽然年轻人已经读不懂具体意思,但那种文化亲近感还在。

就像这次合作修复圣旨,中国专家手把手教越南年轻人辨认篆书笔画,那个场景让人恍惚觉得,时光好像又回到了千百年前,那时中越文人坐在一起吟诗作对,共享着同一片文化天空。

这道跨越六百年的汉字圣旨告诉我们,文明从来都是在交流中成长的。就像现在中越两国在“数字丝绸之路”上的合作,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文化对话?

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让我们明白——独木难成林,只有保持对话、互相理解,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林里看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