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山,不仅仅是经济统计上的“第一县”,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县域发展模式与内在动力的鲜活样本。回答“为什么是昆山”这个问题,或许在“昆山之路”的历程中能找到答案。从最初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唯实、扬长、奋斗”,再到“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昆山之路”
自2004年起,昆山连续21年独占“中国百强县”鳌头,上海周边的县市很多,但为何偏偏是昆山能“出位”?
昆山,不仅仅是经济统计上的“第一县”,更是理解当代中国县域发展模式与内在动力的鲜活样本。回答“为什么是昆山”这个问题,或许在“昆山之路”的历程中能找到答案。从最初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唯实、扬长、奋斗”,再到“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昆山之路”的核心精神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发扬创业精神到引入外资的理念,反映了其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转型。
2023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发出全力支持和鼓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四敢”强音。在会议前的一天,昆山市委利用晚上时间召开常委会会议,部署开展“四敢”大讨论大走访大实践主题活动,自此之后,“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成为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
“昆山之路”的探索,少不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天然禀赋,亦不可缺历史文脉的滋养——这里是“三贤”的故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世代昆山人奋勇争先;归有光等先贤的“惠爱”思想,为昆山重商亲商、政通人和的社会氛围奠定了根基;朱柏庐爱国爱家、劝勤勉学、励志自强、修身累德的《治家格言》仍在当下的昆山熠熠生辉。
文 | 廉政瞭望全媒体记者 曾勋
千灯古镇(曾勋/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青石铺就的长巷蜿蜒于粉墙黛瓦之间,碧水环绕的拱桥静卧于千年古镇之上。昆山市区东南,千灯古镇游人如织。千灯旧称千墩,一说吴淞江从吴门至此,江之南北有墩及千,故名“千墩”;一说县城东北三十里地名“木瓜”,有墩九百九十九,与少卿山合成千墩而名。在当地方言中,“墩”与“灯”同音,后来人们更为诗意地称此地为“千灯”。
“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足的生活使得昆山地区的人有能力也有意愿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读书向学之风日盛。从南宋到清代,昆山走出了8名状元,仅明清两代,就涌现数百名进士,堪称人文渊薮。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三贤”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
步入水乡烂漫的千灯古镇,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的秦峰塔高耸于眼前,顺着千灯浦南行几百米,可见一座五进深的明清宅院临水而立,这正是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顾炎武的故居。这座集居所、祠堂、墓园与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堪称千灯古镇明清宅第之冠。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那个风雨摇摆之年,顾炎武出生于此,不久,便被过继给嗣祖父顾绍芾为孙。他的嗣母王氏深明大义,时常向顾炎武讲述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他做人要守信、尽孝、尽忠。顾炎武后来回忆称:“吾母授以《小学》,读至王忠臣烈女之言,未尝不三复也。”嗣祖父顾绍芾则教导他“士当求实学”,让他阅读《资治通鉴》,关心国家时事。
然而,顾炎武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27岁时有感于世风日下,他毅然放弃科举帖括之学,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着眼于经世致用之学。5年后,清军攻陷南京,他与同乡、挚友归庄等人投笔从戎,参加了对清军的抵抗战。归庄是归有光的曾孙,二人少年时便在昆山地区同游,一起加入复社,反对宦官擅权,“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当时二人被称为“归奇顾怪”。
明军节节败退,嗣母王氏听闻昆山、常熟陷落,绝食殉国。母亲的殉节和遗训,成为顾炎武一生坚守气节的精神支柱。此后,他曾一度“隐于商贾”,并参加遗民诗社“惊隐诗社”,以此逃避与清廷合作。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家奴背叛、仇家追杀以及受“明史案”等事件影响,顾炎武决定弃家北上。他北游的公开目的是“征天下书籍”,同时也为联络抗清志士。在二十多年的北游生涯中,他“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骑着跛驴,用两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便咨询当地风土人情,考究地理山川,与书本记载相互验证。尽管清廷屡次征召他参加博学鸿儒科或修撰《明史》,他都断然拒绝。
晚年,顾炎武定居陕西华阴,认为“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在这段岁月里,他完成了《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不朽著作,开创了经世致用的学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八,70岁的顾炎武在山西曲沃不慎从马上失足坠地,旧病复发,于次日与世长辞,归葬千灯祖茔。
到清朝末年,历史重演,梁启超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其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引起了梁启超共鸣,他将这句话凝练为八字语型广泛流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而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才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的事情,这无疑是超越时代的先声。
“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构成了顾炎武思想的两大支柱。他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在《与友人论学书》中,他更深刻地指出:“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这种以百姓之忧为忧的廉耻观,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顾炎武虽一生未仕,却始终探索济世安民之道。他在致外甥徐元文的《与公肃甥书》中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义,而其本在于养廉。”这一廉政思想在徐元文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他为官清正,致仕归乡时行李中仅有图书数千卷、俸银三百两,其清廉品格传为美谈。
昆山市纪委监委一名领导干部说,顾炎武留给昆山的精神遗产,是新时代的廉洁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资源。
近年来,昆山市纪委监委将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顾炎武的家庭家教家风资源,创新传播载体和形式,以亭林园顾炎武纪念馆、千灯镇顾炎武故居、“鹿城清风”廉洁文化主题车站等阵地为依托,深入阐释嗣母、嗣祖父对顾炎武的家庭教育影响,以及顾炎武对为官外甥的谆谆教诲,全面展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贵廉洁、贱贪污”的廉勤思想。
“明文第一”
如果说顾炎武的思想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那么稍早于他的归有光(1506—1571年),则以其清雅隽永的笔墨,温暖人心。
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同样充满坎坷,他前后八次会试不第,直到年近花甲才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文学风格和人格魅力。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离开项脊轩几十里外的安亭世美堂授课,被人们尊称为“震川先生”。他选择将讲学论道作为自己生命的追求,培养了众多人才。
在文学上,归有光勇于破旧立新,其平民化风格的散文独树一帜。他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的散文,朴素简洁,感情真挚,被清代大文学家黄宗羲推为“明文第一”。他的经典名篇《项脊轩志》中有这样的记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寥寥数语,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尽在其中,催人泪下。他将那个时代的伦理亲情,用最细腻、最真诚的笔触描绘出来,让普通的“人”与“情”成为了文学的主角。
顾炎武故居贵廉苑中的嗣母言传身教雕塑。
归有光不仅是文学家,还是身体力行的实干家。他撰写的《三吴水利录》,后来成为海瑞治水的重要参考方案。在明嘉靖倭寇侵犯昆山的时期,他以笔代枪,写出了《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等文,鼓舞昆山百姓保家抗倭。
花甲之年终于步入仕途后,归有光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浙江长兴县共事,一个当知县,一个任县丞。他们共同梳理政事,关心民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位善良的书生都出奇的认真,下决心不逢迎长官,而以爱护百姓为宗旨,同心协力改革时弊,刷新县政,后世多有善评。
如今,昆山的震川路上,车来人往,这条路承载居民日常也承载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昆山金潼里,归有光的墓地与花园矗立着他的半身像以及《项脊轩志》的纪念壁,雕像前,常有人献上鲜花。而离昆山不远的上海市安亭镇,矗立着震川书院的旧址,这里见证了归有光的教书与写作之路。
“归有光倡导的‘惠爱’精神,成为他从政思想的核心。”昆山市纪委监委一名干部表示,归有光与吴承恩颁布了《长兴县编审告示》,规定按田户大小分摊粮役负担,得到了老百姓的极大拥护,“这种惠爱精神,至今仍是昆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山市纪委监委在挖掘归有光的廉洁文化资源的同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服务于当下的廉洁文化建设。比如,打造归有光传习所、归有光廉政文化主题公园等场所,并串联形成廉勤教育示范走廊,使廉洁教育具象化;在“鹿城清风”等系列活动中,推动“廉洁单元”建设(廉洁村居、廉洁国企等),将归有光等先贤的廉洁思想融入其中,营造崇廉、担当、敢为的氛围。
“孝义第一”
“三贤”之间隔着时空虽无直接交际,但冥冥之中却有着文脉传承与联系。顾炎武家乡千灯古镇的吴家桥是归有光母亲故乡所在地,归有光在《先妣事略》一文中追忆母亲的生活琐事时曾写道:“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他对千墩(灯)浦母亲娘家的热爱,溢于言表。
而当顾炎武与归有光的曾孙归庄在昆山抗击清军时,昆山当地大儒朱集璜也加入了这场战斗,并牺牲在战场上。朱集璜的儿子朱用纯听闻父亲牺牲的噩耗,昼夜恸哭,誓不仕清。朱用纯比顾炎武小14岁,他深受父亲影响,明亡之后便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余生皆探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因敬仰晋人王裒在父亲墓前“搭草庐而居、攀柏树悲号”之义,自号柏庐,在《清史稿》《清史列传》《孝义篇》中,他都无一例外被列为“孝义第一”。
朱柏庐坚守寒窗,设馆教书,最终成为了一个享誉后世的教育家。可贵的是,在教学之余,他还专致学问,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著作,其中就有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理念的《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昆山所有的中小学中,念诵《治家格言》已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短短500余字的格言涵盖了爱国爱家、劝勤勉学、励志自强、谦和体恤、明理向善、本分守常、修身累德等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诸多方面。其秉持和折射出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和处世原则,至今仍然迸发出厚重的人文力量。近年来,昆山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勤俭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引导党员干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三贤’的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昆山人文精神的坚实内核。”昆山市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表示,顾炎武的“天下观”为朱柏庐的“齐家”提供了宏大的背景和终极意义,即家之安定,是天下太平的基石;而《朱子家训》的切实践行,则是“匹夫有责”最日常、最普遍的体现。一个从家走向国,一个将国融入家,共同构建了“家国一体”的伦理世界。
“‘三贤’共同的精神特质,就是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敢于突破传统,而且具有斗争精神,他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和发扬‘三贤’的家国情怀,推进昆山现代化建设。”这名干部讲述,1984年,昆山县为摆脱经济落后局面,通过自筹、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在老城区东侧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兴建“工业新区”。这一举措打破了当时国家级开发区必须由国家投资的惯例,成为全国首个自费创建的县级工业开发区。
曾有昆山的领导干部谈道,昆山就像“大树底下的碧螺春”,形成“融入上海,服务江苏”的特色发展之路。一个地方谋发展,既需要对自身禀赋和目标科学定位,也需要领导干部有那股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气神”。而纪检监察机关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健全的激励保障机制,为这股“精气神”保驾护航,甚至直接为其“加油充电”,同样是推动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昆山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深入挖掘“三贤”的廉洁思想,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资源,从思想深处筑牢干部“不想腐”的堤坝,用文化浸润出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以精准有力的监督护航社会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归有光当年任地方官时多有作为,他的精神遗产真正转化为了今天推动昆山发展的现实动力,落实到了干部工作的具体路径中。”上述纪检监察干部表示,如今,昆山经开区集聚了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万个外资项目,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国1.8%的进出口总额,吸引利用外资占全国1%,昆山人在续写顾炎武经世致用与天下担当的答卷。
昆山市纪检监察干部督查“马上办”服务平台运行情况。
昆山“三贤”,一位是思想的巨擘,一位是文学的宗师,一位是道德的训导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昆山人的精神,让这座经济富庶的江南城市,拥有了足以匹配其物质成就的精神海拔。今天,当昆山以其惊人的经济活力闪耀于世时,更应看到,支撑这“硬实力”的,是源自“三贤”的那份家国天下的担当、那份对人情的珍视、那份对勤俭自律的坚守,以及无数昆山人跟随先贤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才是昆山最宝贵、最恒久的财富。
来源:廉政瞭望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