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剧意难平!高分爆款,7年过去为何第二季仍无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09:40 1

摘要:茱莉亚在演讲台上被炸成碎片那一刻,超过1100万人同时发出一声闷哼——这不是普通美剧那种“假死再复活”的套路,BBC直接把女主角的脉搏归零,丝毫不给观众留退路。

茱莉亚在演讲台上被炸成碎片那一刻,超过1100万人同时发出一声闷哼——这不是普通美剧那种“假死再复活”的套路,BBC直接把女主角的脉搏归零,丝毫不给观众留退路。

镜头切到大卫·巴德脸上,他连哭都来不及,就被拖进更深的漩涡。

这个操作等于给观众开了张欠条:下一季会更狠。

七年过去,这张欠条依旧没人兑现,BBC甚至连钢印都没盖。

为什么敢在第一季就把招牌角色写死?

数字给了他们底气。

2018年8月英国本土首播,平均收视1040万,大结局冲到1110万,紧接着金球奖把最佳男主角颁给理查德·麦登。

剧集上线Netflix后,全球播放量冲进周榜前三。

制作方拿到的不是流量,是印钞机。

按常理,第二季谈判桌应该连夜摆满香槟,可BBC反而把项目锁进抽屉。

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怕第二季砸锅,反而把第一季的金色记录涂花。

收视率爆炸后,编剧杰德·默丘里奥在采访里说过一句看似云淡风轻的话:“故事已经讲完,再开新篇需要比第一季更大的勇气。”翻译成人话:再写下去,政治惊悚就要变成狗血职场恋爱。

炸弹、枪战、婚外情这些猛料第一季一次性全上,观众阈值已经抬高,续作必须拿出更狠的活。

更大的预算、更高的风险,换来的可能只是一次“狗尾续貂”的骂名。

BBC高层盘算的是长期品牌安全,而不是短期会员续费。

演员身价也翻跟头。

麦登凭金球奖直接打进漫威《永恒族》,片酬翻五倍;霍威片约排到三年后,再凑齐原班人马的光景比英国脱欧谈判还难。

剧组如果想省成本,换新人演老角色,口碑怕是要翻车;如果硬着头皮砸钱,利润率立刻腰斩。

BBC不是网飞,无法靠全球会员对冲风险,公共电视台的每一英镑都要经得起国会听证拷问。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细节:英国现实政坛过去七年比剧本更离谱。

三任首相辞职、脱欧、疫情、通胀轮番轰炸,观众对“政治惊悚”四个字早就麻木。

编剧如果继续拿国会走廊当猎场,真新闻会秒秒钟教他们做人。

默丘里奥迟迟不动笔,其实是在等现实稍微安静点,好让虚构故事重新吓人。

问题是现实没给他这个机会。

平台算法也在悄悄改规则。

第一季靠传统电视首播+Netflix全球上线,吃的是传统口碑红利。

现在的新剧必须配合短视频剧透、社交话题、二创梗图,才能把观众拉回客厅。

七年前的《贴身保镖》没有埋彩蛋、没有开放式结局,连主角都死了,短视频二创剪无可剪,算法不喜欢这种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剧,连带第二季谈判筹码也缩水。

最惨的还是观众。

豆瓣小组和推特超话里,每隔三个月就有人发“内部消息:第二季已立项”,配图还是2018年的老路透。

剧组没辟谣,也没证实,热度却一直维持。

说到底,BBC在拿观众的执念给第一季做免费广告——只要你们还在吵吵“为什么没有第二季”,流媒体就会把《贴身保镖》一直挂在推荐位。

放眼同类操作,《杀死伊芙》把双女主写死一个后又活一个,硬撑四季,烂尾收场;《真探》第一季神作,第二季拉胯,直到第三季才找回颜面。

BBC显然吸取了教训:与其冒险毁招牌,不如让第一季永远留在“神坛”上收香火钱。

所以,别再傻等第二季。

把欠条撕了吧。

BBC已经用七年时间证明了他们宁可让粉丝骂,也不愿让财报哭。

七年没音讯,你还信第二季吗?

来源:小正看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