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农村大爷给在城里工作的儿子打电话说:“城市压力太大就回来吧。”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中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当无数年轻人仍在城市夹缝中求生存时,他们祖辈坚守的土地正在静默中完成一场价值重估。
一个农村大爷给在城里工作的儿子打电话说:“城市压力太大就回来吧。”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是中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革。当无数年轻人仍在城市夹缝中求生存时,他们祖辈坚守的土地正在静默中完成一场价值重估。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超过2000万,其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到30%。这些新面孔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用无人机洒药、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借助直播带货的新农业经营者。
历史转折:从“身份”到“职业”的蜕变
中国农民正在经历一场千年未有之身份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身份。从“士农工商”的古代阶层划分,到“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对立,农民长期被固化在土地上,也固化在社会身份的底层。
在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1967年出版《农民的终结》时,法国正处于城镇化飞速发展末期。1946年到1975年间,法国农业劳动力从占总人口的32.6%下降到9.5%。传统农民的终结,自然带来新型农民的诞生。
今天,法国的农民必须具有农业知识,有资格证书才能务农。法国农村干净漂亮,农民生活富足悠闲。农民约3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0.5%,他们人均拥有耕地达50公顷,收入并不比城市公司职员低。
这一变化正在中国重现。随着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浙江德清等地的农村户籍人口已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薄薄户口本上寥寥数字的变动,背后是城乡鸿沟的历史性弥合。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与城市居民趋同。
政策引领:农业强国的战略布局
中国农业的变革并非偶然,而是顶层设计与时代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2024到2035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关键十年。
这一战略背后有深刻的历史逻辑。中国现代化进程始终与乡村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百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围绕生产方式经历了三次文化裂变:第一次是农业生产方式内部围绕土地所有权、农民地位的变革;第二次是工商业与传统农业的冲突融合;第三次是信息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这些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系统性工程。随着国家将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政策、资金、人才将加速向农村流动。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土地,正在成为稀缺资源和资本追逐的对象。
技术赋能:农业的智能化革命
在山东郯城县的一个家庭农场,一位40多岁的农场主正操作无人机对200亩稻田进行精准施药。通过订单农业和互联网渠道,他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这一场景是中国农业正在经历技术革命的缩影。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产业勃兴,农业生产方式正发生根本性变革。
智能农机装备正快速应用于农业。这些装备不仅替代繁重人力劳动,更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绿色化方向变革。智能农机具备连续作业能力,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作业质量,尤其是在抢抓农时、应对极端天气等方面表现卓越。
农业科技的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未来十年,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将成为粮食增产的关键。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等将深度融合于农业生产,带来从育种、种植到收获全流程的变革。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新农人崛起:素质革命与职业重构
面对“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世纪难题,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人力资源转型。
传统农民形象正被新一代职业农民取代。这些新农人具有更高学历和更开阔视野,他们经营农场像经营企业一样,注重成本收益分析,关注市场需求变化。
与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不同,职业农民充分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这一转变回应了农民对一种全新身份、全新生存方式的期盼,也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为应对这一变化,新型职业培育体系正在全国形成。截至2018年,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1096个县(市)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培育内容日益丰富,在培育生产型职业农民基础上,各地大力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组织农民到省外学习,甚至赴日本、法国等国家交流学习。
国际比较:农业强国的共同路径
从全球看,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是农业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发达国家的今天,或许就是中国农业的明天。
在法国,农民必须具有农业知识,有资格证书才能务农。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可以免费看病,拿到养老金。政府不仅提供农业补贴,还实行“零农业税政策”。
在英国,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的1.4%,农场主靠欧盟和英国政府的补贴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享受应有尽有的公民福利待遇。
德国农业职业教育采用农业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双元制”模式。这种模式保障了学生理论培训与实习交互进行。法国政府规定,农场主退休前必须找一个年轻农民经营他的土地。
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职业农民,而高素质农民需要完善的培育体系和政策支持。中国政府正借鉴这些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机遇与挑战:未来十年的农业大变局
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蕴含着巨大机遇。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传统职业正在消失,而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农村淘宝合伙人、乡村代购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网红等新兴职业正在崛起。
这些新兴职业不仅为农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也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据统计,农村淘宝合伙人每月平均收入可达2500元,部分合伙人每月收入近5000元,少数最高月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
农村电商的发展尤为迅猛。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这一数据表明,农村电商正在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未来十年,中国农民将完成从“身份”到“职业”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的落实,那些现在被忽视的农村土地,将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那些被低估的农业技能,将成为高薪职业的通行证。
曾经被嫌弃的农民身份,正成为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职业选择之一。
来源:小毛毛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