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嘉靖二十八年,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大旱,自春至夏,滴雨未落。田土龟裂,禾苗枯焦,百姓日日仰天祈雨,却只见烈日当空,万里无云。
明朝嘉靖二十八年,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大旱,自春至夏,滴雨未落。田土龟裂,禾苗枯焦,百姓日日仰天祈雨,却只见烈日当空,万里无云。
县南三十里有个李家村,村中有一户人家,只有爷孙二人相依为命。爷爷李老栓年过六旬,孙子李狗儿刚满十岁。狗儿娘生他时难产而死,爹在他五岁那年被征去修黄河堤坝,一去不回。
这天清晨,狗儿饿得前胸贴后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李老栓摸摸米缸,只剩一把糙米,熬了一锅能照见人影的稀粥。
“狗儿,喝点粥垫垫肚子,爷爷今天再去赵财主家问问,看有没有零工可做。”
狗儿捧着碗,眼巴巴地问:“爷爷,赵财主家会给咱粮食吗?”
李老栓苦笑:“试试看吧,总不能饿死。”
喝完粥,李老栓拄着拐杖出门去了。狗儿在家左等右等,直到日上三竿,还不见爷爷回来。他饿得心慌,便溜出门想找些野果充饥。
村后小山坡上有几棵野桑树,往年这时节该结桑葚了。狗儿爬上坡,却发现桑树早已枯死,别说桑葚,连片绿叶都找不到。
他垂头丧气地下山,路过一片坟地时,忽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低头一看,竟是个黄澄澄、圆滚滚的东西半埋在土里。
狗儿好奇地扒开泥土,拿出来一看,眼睛都直了——竟是个金元宝!沉甸甸的,上面还刻着“嘉靖通宝”四个字。
“发财了!发财了!”狗儿欢喜得跳起来,把金元宝揣进怀里,一路小跑回家。
刚到村口,就见赵财主家的管家带着两个家丁,正把李老栓往外推。
“老不死的,就你这身子骨还想来做工?别死在我们赵家,晦气!”管家骂道。
狗儿赶紧跑过去扶住爷爷:“爷爷,你没事吧?”
李老栓摇摇头,叹气道:“回去吧,赵家不用人。”
回到家,狗儿神秘兮兮地关上门,从怀里掏出金元宝:“爷爷你看!我在后山坟地捡的!”
李老栓接过金元宝,脸色骤变,手都抖了起来:“这、这是从哪个坟头捡的?”
狗儿被爷爷的反应吓住了:“就、就是后山那片乱坟岗,最大最老的那个坟头旁边...”
李老栓一听,脸色更加苍白,颤声道:“快,快送回去!那是守墓金,拿不得啊!”
狗儿不解:“什么守墓金?爷爷,有了这元宝,咱们就能买米买肉,再也不用挨饿了!”
李老栓急得直跺脚:“傻孩子!那是守墓人给过路阴差的金元宝,谁拿了谁就要替死者守墓三年!快送回去!”
狗儿半信半疑,但见爷爷急得满头大汗,只好接过金元宝,不情不愿地往后山走去。
此时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坟地里荒草萋萋,鸦声阵阵。狗儿找到那个大坟头,把金元宝放回原处,小声嘀咕:“真是的,到手的金子还要送回来...”
他刚要离开,忽然听见身后有人说话:“小娃娃,心诚则灵,你既送还此金,便是与我有缘。”
狗儿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只见坟头旁不知何时站着一个白发老翁,身穿古旧长衫,面容清癯,手持一根桃木杖。
“老、老爷爷,您是...”狗儿吓得结结巴巴。
老翁笑道:“我乃此坟守墓人,姓周。小娃娃,你可是李家村人?”
狗儿点头:“我叫李狗儿,跟我爷爷住在村头。”
周老翁打量他片刻,忽然道:“你爷爷可是李老栓?”
“您认识我爷爷?”
周老翁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个布包:“这里有些米粮,你拿回去与你爷爷度日。记住,今夜子时,带你爷爷来此见我。”
狗儿接过布包,只觉沉甸甸的,还想再问,一抬头,周老翁已不见踪影。
回到家,狗儿把经过告诉爷爷。李老栓打开布包,里面果然是白米,足有十斤重。
“周老翁...”李老栓喃喃自语,脸色变幻不定,“难道是他?”
狗儿好奇地问:“爷爷,你认识这位周老翁?”
李老栓长叹一声:“三十年前,咱们这一带闹瘟疫,死了很多人。有个过路的周姓郎中,自掏腰包买药救人,最后自己也染病死了。村民感念他的恩德,把他葬在后山,还凑钱修了个大坟。你说的周老翁,多半就是他了。
狗儿惊讶道:“那他岂不是...鬼?”
李老栓摇头:“周郎中是善人,便是成了鬼,也不会害人。只是他让我们子时去坟地,所为何事?”
爷孙俩简单吃了顿饱饭,等到子时,提着灯笼往后山走去。
月色朦胧,坟地里磷火点点。二人刚到那座大坟前,周老翁又出现了。
“老栓兄弟,别来无恙。”周老翁拱手道。
李老栓仔细端详,忽然激动起来:“您、您真是周郎中!三十年了,您模样一点没变!”
周老翁笑道:“阴寿未尽,自然容颜不改。今日请你们来,是有事相托。”
他指着坟头:“我生前在此行医,死后得村民厚葬,本应安心。可近来此地大旱,实非天灾,而是人为。”
“人为?”李老栓和狗儿齐声问道。
周老翁点头:“村西五里外有座黑龙潭,潭底住着一条修行五百年的黑鱼精。它为早日化龙,偷走了本地的雨符,藏于潭底。没有雨符,此地便永无降雨之日。”
狗儿好奇地问:“什么是雨符?”
周老翁解释道:“天地间各有神明执掌,雨符便是龙王行雨的信物。黑鱼精盗走雨符,想借其灵力化龙,却不知此举害苦了百姓。”
李老栓忧心忡忡:“那可如何是好?”
周老翁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大小的玉符:“这是避水符,含在口中可入水不溺。明日午时,阳气最盛,黑鱼精法力最弱。狗儿年纪小,阳气纯净,可持此符入潭,取回雨符。”
狗儿吓得直往爷爷身后躲:“我、我不会水啊!”
周老翁又取出一个红绳编织的小网:“这是当年一位云游道人赠我的捆妖网,你只需将网撒向黑鱼精,它便动弹不得。取回雨符后,立即上岸,不可回头。”
李老栓担心孙子安危,正要推辞,周老翁又道:“老栓兄弟,此事关乎全县百姓生死。狗儿有此机缘,也是天意。”
看着周老翁恳切的眼神,想起旱情严重,百姓流离,李老栓终于咬牙点头:“好!为了大伙,就让狗儿试上一试!”
第二天午时,爷孙俩来到黑龙潭。但见潭水幽深,黑沉沉的不见底。
狗儿把避水符含在口中,手持捆妖网,战战兢兢地潜入水中。说来也怪,一入水,他周身便出现一个气泡,呼吸自如。
潭底怪石嶙峋,水草摇曳。游了片刻,忽见前方有亮光。狗儿悄悄靠近,只见一条丈余长的黑色巨鱼正盘踞在石洞中,口中含着一枚闪闪发光的玉牌。
那玉牌上刻着云纹雨滴,正是雨符!
狗儿牢记周老翁的嘱咐,悄悄取出捆妖网,看准时机,猛地向黑鱼精撒去。
黑鱼精猝不及防,被捆妖网罩个正着,顿时动弹不得,口中的雨符也掉了下来。狗儿急忙游过去捡起雨符,转身就往回游。
就在这时,黑鱼精突然口吐人言:“小娃娃,放了我,我分你一半法力!”
狗儿记着周老翁“不可回头”的嘱咐,头也不回地向上游去。
黑鱼精又喊:“我潭底有金银珠宝,全都给你!”
狗儿仍不理会,拼命上游。眼看就要到水面,忽然脚下一紧,竟被水草缠住。他回头一看,却是黑鱼精用最后一点法力操控水草缠住了他。
危急时刻,狗儿急中生智,掏出怀中那枚嘉靖通宝的金元宝,向黑鱼精掷去:“这个给你,放了我吧!”
说来也怪,金元宝一出手,便化作一道金光,打在水草上,水草立刻松开了。狗儿趁机浮出水面,爬上岸来。
他刚上岸,就听潭底传来黑鱼精的惨叫,随后潭水翻涌,很快又平静下来。
爷孙俩不敢久留,急忙赶回坟地。周老翁早已等在那里,见他们取回雨符,欣慰点头:“好孩子,你救了全县百姓。”
他接过雨符,向天一举,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快回家吧,大雨将至。”周老翁道。
李老栓拉着狗儿就要走,狗儿却回头问:“周爷爷,那黑鱼精怎么样了?”
周老翁笑道:“你那金元宝本是镇邪之物,黑鱼精挨了这一下,五百年道行尽毁,再不能为恶了。”
回到家不久,果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干涸的土地尽情吮吸着甘霖,枯黄的草木重现生机。
这场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彻底缓解了旱情。雨后,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后山涌出一股清泉,水流潺潺,直通田间。
更奇的是,赵财主家的管家在雨中赶路时,不小心跌进山沟,摔断了一条腿。而赵财主本人则因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被县衙查办。
雨停后,李老栓带着狗儿去后山祭拜周老翁。刚到坟前,就见坟头开满不知名的野花,芳香扑鼻。
周老翁再次现身,对狗儿说:“好孩子,你心地纯善,勇敢机智,我有一物相赠。”
他取出一本泛黄的医书:“这是我毕生行医心得,望你好好学习,将来济世救人。”
狗儿接过医书,郑重道:“周爷爷放心,我一定好好学!”
从此,狗儿白日帮爷爷干活,晚上挑灯读医书。他天资聪颖,不过三年,已识得百草,通晓医理。
这年春天,村里突发怪病,许多人发热咳嗽,久治不愈。狗儿根据医书记载,上山采药,熬制汤药分发给村民,很快控制了病情。
县令得知后,亲自来村中表彰,还赠他“妙手仁心”匾额。狗儿自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郎中,爷孙俩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
时光荏苒,转眼十年过去。狗儿已长大成人,取名李济民,在村中开了间医馆,治病不收穷苦人家分文。
这年清明,李济民照例去后山祭扫周老翁的坟墓。刚到坟前,就见一个陌生老者站在那里。
“阁下是?”李济民问道。
老者转身,竟是当年黑龙潭中的黑鱼精!只是如今它化作人形,眉目间已无戾气。
“李郎中莫怕,老夫今日特来谢恩。”黑鱼精拱手道。
李济民警惕地问:“谢什么恩?”
黑鱼精叹道:“当年多亏你那一金元宝,打散我五百年道行,却也打醒了我这痴心妄想的愚夫。这些年来,我潜心修行,多行善事,昨日终于得证正道,化形成功。”
他取出一枚晶莹剔透的珠子:“这是老夫炼制的避毒珠,可解百毒,赠与你济世救人。”
李济民接过珠子,好奇地问:“前辈既已得道,日后有何打算?”
黑鱼精望向远方:“天地广阔,老夫欲云游四方,治病救人,以赎前罪。”
说罢,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李济民回到村中,将避毒珠研成粉末,配入药中,救治了许多中毒的病人。
又过了几年,开封府一带瘟疫流行,李济民依照周老翁医书所载,配制出对症药方,救活无数百姓。朝廷特赐他“医者仁心”金匾,聘为太医,他却婉拒了,依旧在乡间行医。
李老栓活到九十八岁高龄,无疾而终。临终前,他对孙子说:“狗儿,人生在世,但求问心无愧。你这一生,救死扶伤,积德行善,爷爷走得放心。”
李济民娶妻生子,儿孙满堂。他常对子孙讲起当年的故事,教导他们:“人这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心安理得。不是自己的,一分不取;该承担的,万难不辞。”
他去世后,村民们在后山周老翁坟旁为他修了一座衣冠冢,碑上刻着“良医李济民之墓”。每年清明,都有受过他恩惠的人前来祭扫。
而那个关于坟头金的故事,也在这一带代代相传,教育着世世代代的子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间至宝,不在金银,而在善心。
至今,李家村的后人还保留着一个习俗:每逢大旱,便去后山清泉边祭拜,祈求甘霖。而那条从后山流出的清泉,也被称为“济民泉”,泉水甘甜,四季不竭,滋润着方圆百里的土地。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城市艺术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