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205_卷三十八·神仙三十八_3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0:08 2

摘要:肃宗之在灵武也,常忧诸将李郭(李光弼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位最高军事统帅,被誉为中兴名将。)等,皆已为三公宰相,崇重既极,虑收复后无以复为赏也。泌对曰:“前代爵以报功,官以任能(将爵位(荣誉和世袭经济利益)与官职(实际权力)分开。功臣可以享受崇高的爵位和封

初,肃宗之在灵武也,常忧诸将李郭(李光弼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位最高军事统帅,被誉为中兴名将。)等,皆已为三公宰相,崇重既极,虑收复后无以复为赏也。泌对曰:“前代爵以报功,官以任能(将爵位(荣誉和世袭经济利益)与官职(实际权力)分开。功臣可以享受崇高的爵位和封地(茅土,指分封诸侯时用茅草包裹社坛的土,代指封爵),但不一定担任核心官职。)。自尧舜以至三代,皆所不易。今收复后,若赏以茅土(古代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建成,分封诸侯时,按方位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授予受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后以“茅土”指代王侯的封爵。),不过二三百户一小州(建议给予实际封地要小,使其富贵而无实权,这样朝廷就容易控制),岂难制乎?”肃宗曰:“甚善。”因曰:“若臣之所愿,则特与他人异。”肃宗曰:“何也?”泌曰:“臣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欲。为陛下帷幄[wéi wò](古时军队里用的帐幕)运筹,收京师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指忽隐忽现的星,也常指彗星或新星,在占星学中象征外人或刺客)犯帝座,一动天文足矣。”肃宗大笑。

当初,肃宗皇帝还在灵武的时候,常常忧虑一件事:那些平叛的将领如李光弼、郭子仪等人,将来收复京城后,如果都已经位极人臣,被封为三公、宰相,尊崇到了顶点,恐怕平叛之后,朝廷就再没有什么更高的官职和荣誉可以赏赐他们了(从而无法驾驭)。

李泌回答说:“前代(的制度)是用爵位来报答功劳,用官职来任用有才能的人。从尧、舜时代一直到夏、商、周三代,这个原则都没有改变。如今收复京城之后,如果封赏给他们爵位和封地(茅土),也不过是赏赐一个二三百户的小州郡,这难道还怕难以控制吗?”肃宗说:“很好。”

接着,李泌趁机说:“至于臣的个人愿望,却特别与他人不同。”肃宗问:“为什么呢?”李泌回答道:“臣辟谷修道,没有家室之累,俸禄官位和封地,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臣为陛下在军帐中运筹谋划,等到收复京师之后,只希望能头枕着天子的膝盖睡上一觉,让负责天象的官员上奏说‘有客星侵犯了帝座’,能因此触动一下天象,臣就心满意足了。”肃宗听后大笑。

李泌的个人愿望:这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展现了李泌超凡脱俗的境界。“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欲”:重申他修道者的本色,对世俗荣华毫无兴趣。“枕天子膝睡一觉”:这个愿望极其独特而大胆。它并非真正的僭越,而是一种象征,渴望的是一种超越寻常君臣、近乎家人或师徒的绝对信任和亲密无间。

“客星犯帝座”:这是用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来诗意地表达他的愿望。东汉严光(字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布衣之交。刘秀即位后,他隐居不出。后来刘秀请他入宫,两人畅谈至深夜,并同榻而眠。严光在睡梦中把脚搁在了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天文官)急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刘秀笑道:“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李泌借用这个典故,是希望自己与肃宗的关系能像严光与光武帝那样,不拘礼节,建立在深厚的布衣情谊之上。他的功劳,只需用这种“触动天象”的传奇佳话来“封赏”就足够了。

及南幸扶风(肃宗朝廷从灵武向凤翔(扶风郡)转移。此地更靠近长安,便于指挥反攻。),每顿( 旅途中的停留,驻扎。),必令泌领元帅兵先发清行宫,收管钥,奏报,然后肃宗至。至保定郡,泌稍懈,先于本院寐[mèi](睡觉)。肃宗来入院,不令人惊之,登床,捧泌首置于膝。良久方觉。上曰:“天子膝已枕矣,克复之期(肃宗的话幽默而巧妙。他将“枕膝”这个个人愿望,与“克复”这个国家大计联系起来,意思是:你的个人愿望我满足了,那你对国家的承诺何时兑现?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沟通方式。),当在何时?可促偿之。”泌遽起谢恩。肃宗持之不许。因对曰:“是行也,以臣观之,假(凭借)九庙(古代帝王立七庙以祀祖先,至王莽增为九庙。后以“九庙”泛指帝王的宗庙,代表国家社稷。)之灵,乘(凭借)一人之威,当如郡名(利用地名“保定”来预言平叛必将成功(“保”定天下),既是对肃宗问题的回答,也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吉利话),必保定矣。”

等到肃宗向南巡幸至扶风郡时,每次驻扎休息,必定命令李泌率领元帅府的兵马先行出发,清查整理行宫,接收管理钥匙,并奏报安排妥当后,肃宗才抵达。

到了保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时,李泌稍微有些松懈,先在自己住的院子里睡着了。肃宗来到院子,不让下人惊动他,自己走上床,捧起李泌的头,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过了很久,李泌才醒来。

肃宗说:“天子的膝盖已经给你当枕头了(你的愿望实现了),那么收复京师的日期,会在什么时候呢?你可要快点兑现啊。”李泌急忙起身要向肃宗谢罪。肃宗按住他不许他起来。

于是李泌回答说:“这次军事行动,依臣看来,凭借祖宗九庙的神灵护佑,以及陛下您一人的威望,一定会像这个郡的名字一样——‘保定’,必然能平定叛乱,安定天下。”

既达扶风,旬日而西域河陇之师皆会(唐朝的西北和西部边疆地区,这些地方的边军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他们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平叛军力。),江淮庸调(庸是力役,调是征收绢帛等实物。租庸调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身庸、户调 三者合一的赋役制度。北周时的裴侠征收"庸",用以代役。隋文帝开皇十年 (590年),规定丁男50岁免役收庸,允许交布帛以代替力役,租庸调制初步形成。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定租庸调法: 每丁每年交租2石,绢2丈,绵3两。武德七年(624年) 颁布均田制时,对租庸调作详细规定: 每丁每年交租粟2石;调则随乡土所产,交绫、绢、絁者,兼调绵3两;输布者,交麻3斤;凡丁,每年服役20日,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3尺。有事而加役15日者,免其调;30日,则租调俱免。与正役一起,不得超过50日。)亦相继而至,肃宗大悦。又肃宗尝夜坐,召颖王等三弟,同于地炉罽[jì]( 一种毛织品。)毯上食(肃宗与兄弟们在宫中围炉夜坐),以泌多绝粒,肃宗每自为烧二梨以赐泌,时颖王持恩固求,肃宗不与,曰:“汝饱食肉,先生绝粒,何乃争此耶!”颖王曰:“臣等试大家心,何乃偏耶!不然,三弟共乞一颗。”肃宗亦不许,别命他果以赐之。王等又曰:“臣等以大家自烧故乞,他果何用?”因曰:“先生恩渥[ēn wò](帝王给予的恩泽。)如此,臣等请联句,以为他年故事。”

朝廷抵达扶风之后,短短十天内,从西域、河西、陇右等地调集的军队全都前来会合,从江淮地区征收的赋税(庸调)也相继运到,肃宗皇帝非常高兴。

还有一次,肃宗在夜晚闲坐,召来他的三个弟弟(颖王、信王、益王),一起围坐在地炉和毛毯上吃东西。因为李泌经常辟谷,不食五谷,肃宗便亲自为他烤了两个梨子赐给他。当时颖王是唐肃宗的亲兄弟,倚仗平日的恩宠,坚持向肃宗索要,肃宗不给他,说:“你整天饱食肉类,李先生辟谷修道,你怎么还能争这个呢!”颖王说:“我们这是试试皇兄您的心意,为何如此偏心呢!要不这样,我们三个弟弟共同乞求一颗梨子总可以吧?”肃宗还是不同意,另外命令拿别的水果赏赐给他们。

烧梨联句

三位王爷又说:“我们是因为皇兄您亲自烤的(梨子)才乞求的,别的果子有什么用呢?”接着他们说:“陛下待李先生恩泽如此深厚,臣等请求一起联句作诗,作为将来的一段佳话。”

颖王曰:“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

颖王先起句说:“先生年纪有多大,面容颜色却像孩童一般。”

其次信王曰:“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

接着信王续句道:“夜晚怀抱九仙的仙风道骨,白天身披一品官员的朝衣。”

其次益王曰:“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

然后益王接上句说:“不食用千钟的俸禄,只吃(陛下赏赐的)两颗梨子。”

既而三王请成之。肃宗因曰:“天生此间气(古谶纬之说,谓英雄豪杰上应星象,禀天地特殊之气,间世而出,称为“间气”。),助我化无为。”

三王作完各自的句子后,请肃宗来完成这首诗。肃宗于是说道:“上天降下你这间世之气,辅助我教化百姓,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帝鉴图说》 唐肃宗为李泌烧梨

这首”联句“诗的意思是: 先生 ( 指李泌 ) 年纪有多大了,可面色红润好似儿童。晚上与诸位仙人作伴,清晨穿着一品官服上朝。不吃成千上万石的俸禄米,只吃皇上亲自烧好的两颗梨。宇宙间的灵秀之气生成了贤臣,协助我以德政感化人民,不用刑法而治理天下。

泌起谢。肃宗又不许曰:汝之居山也,栖遁[qī dùn]( 隐居避世。)幽林,不交人事;居内也,密谋匡救,动合玄机,社稷之镇(镇石、基石)也。泌恩渥隆异,故元载(唐代宗时期著名权相,后因专权贪腐被诛杀。)、辅国之辈,嫉之若仇。

李泌听后连忙起身拜谢。肃宗又不允许他谢恩,说道:“你隐居山林时,栖身遁迹于幽静林谷,不接触凡尘俗事;入朝辅佐我时,则秘密谋划,匡扶社稷,举动都暗合天意玄机。你是安定国家社稷的栋梁啊。”

正因为肃宗给予李泌的恩宠如此深厚特殊,所以像元载、李辅国这类人,才嫉妒他如同仇人一般。

肃宗为太子时,曾屡遭宰相李林甫构陷,心中积怨已久。即位后,他欲掘其坟冢、焚骨扬灰以泄愤。李泌谏言道:“陛下若以天子之尊而念旧怨,恐失海内之望,更令昔日依附叛军者不敢自新。”肃宗不悦:“卿岂忘当年之辱?”李泌从容对曰:“臣所虑非一己之私。上皇临御五十年,今暂居蜀地,若闻陛下犹记旧嫌,必致愧疚难安。南方地气卑湿,上皇年事已高,倘因此郁结成疾,纵使陛下坐拥天下,亦难辞不孝之名。”语未毕,肃宗顿悟,阶前执其手泣曰:“非卿言,朕几误大事!”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略谋划中,李泌展现出卓越的远见。他判定叛军不过乌合之众,提出“挫其锐,解其纷”的方略:命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形成夹击之势;又故意留出华阴要道使叛军疲于奔命,同时命建宁王李倓与李光弼互为犄角直取范阳,意在断其根本。此策若行,叛军必如无根之木,两年内可定。然肃宗急功近利,未纳其谋。

肃宗为了尽快收复都城长安,等到郭子仪筹借到西北军大集合的时候,便对李泌说:“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

李泌就说:“如果动用大军,一定想要速得两京,那么贼势一定会重新强盛,我们日后会再受到困扰。我们有恃无恐的强大兵力,全靠碛西突骑(骑兵)、西北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师,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关东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情况,春天来得较早,气候容易闷热,骑兵的战马也容易生病,战士们思春。也会想早点回家,便不愿再来辗转作战了。那么,沦陷中的敌人,又可休养士卒,整军经武以后,必复再度南来,这是很危险的办法。”(“若求速克两京,必借回纥骑兵。然关东春早,马易染疫,士卒思归,恐遗后患。不如先固根本,待贼自溃。”)

但肃宗却坚决地不听李泌的战略意见,急于收复两京,可以称帝坐朝,由此便有郭子仪借来回纥外兵,从元帅广平王等收复两京,虽得一时之功,却使河北余孽未清,终成藩镇割据之祸,最终造成历史上晚唐与五代之际华夷战乱的后遗症。李泌的深谋远虑,于此可见一斑。

代宗即位,累有颁钖[bān cì]( 同“颁赐”,赏赐。),中使旁午[bàng wǔ]( 交错纷繁,形容往来频繁,络绎不绝。)于道,别号天柱峰中岳先生,赐朝天玉简。已而征入翰林。元载奏以朝散大夫检校秘书少监,为江西观察判官。载伏诛,追复京师,又为常衮所嫉,除楚州刺史。未行,改丰、朗二州团练使,兼御史中丞,又改授杭州,所至称理。兴元初(兴元”是唐德宗李适年号(784年正月—十二月)。此前经历了“泾原兵变”,德宗逃出长安,局势危殆。或称建中之乱。唐建中四年(783),藩镇李希烈围襄城(今属河南),德宗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本镇兵五千赴救。军士离镇时多携子弟,望至京师获赏赐。会天雨、士卒饥寒交迫,及至京师,非惟无赏,竟以糠菜饼犒军,泾原兵遂张旗鼓噪入城。德宗急召禁军迎击,无一人至者。乱军杀宗室七十余人,德宗西逃奉天。姚令言说变兵立朱泚,据长安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兴元元年(784)三月,李适率嫔妃群臣沿傥骆道到达汉中。当时,汉中称梁洲,治所在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唐德宗李适在汉中住了三个月,至六月,唐将打败朱泚,夺回长安,李适将起驾回銮。李适想到初来汉中,春暖花开,气候宜人。所经之地,老百姓又夹道相迎,箪食壶浆。这都使德宗对汉中有了好感。他为了报答汉中百姓的恩情,便将他那年的帝王年号兴元二字赐给了汉中,以示褒扬。下诏将梁洲改为兴元府,与首都京兆府同等。附郭的南郑县升为赤县(特等县),府下辖各县并升为畿县(一等县),并免去汉中百姓税赋徭役一年。),征赴行在,迁左散骑常侍,寻除陕府长史,充(“充”原作“先”,据唐书一三○泌传改。)陕虢防御使。陈许戍卒三千,自京西逃归,至陕州界,泌潜师险隘,尽破之。又开三门陆运(黄河三门峡一段水势险恶(“砥柱之患”),漕运船只常在此倾覆。李泌开辟傍山陆路十八里,以车转运,大大减少了损耗,保障了关中的粮食供应。)一十八里,漕米无砥柱之患,大济京师。二年六月。就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加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封邺侯(邺是古都名(今河北临漳),地位重要。因此李泌后世常被称为“李邺侯”。)

唐代宗即位后,多次对李泌有所赏赐(颁锡),派往他家的宦官使者(中使)在路上络绎不绝(旁午),并赐予他别号“天柱峰中岳先生”,还赐给他上朝用的玉简(朝天玉简)。不久,就将他征召入翰林院。

接着,权相元载上奏,任命李泌为朝散大夫、检校秘书少监,外放去担任江西观察使的判官。后来元载倒台被诛杀,李泌被召回京城。但他又受到宰相常衮的嫉妒,被任命为楚州刺史。还未及赴任,又改任为丰州、朗州两州的团练使,兼任御史中丞。之后又改任为杭州刺史。他在所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享有声誉。

唐德宗兴元初年(784年),李泌被征召到皇帝在外巡幸的驻地(行在),被提升为左散骑常侍。不久,又被任命为陕州府长史,并充任陕州、虢州防御使。当时,有三千名从陈州、许州来的戍卒,从京西地区逃叛归来,进入陕州地界。李泌派军队在险要关隘埋伏,将他们全部击破。

此外,他还开辟了长达十八里的三门山陆路运输线,使得漕运的粮食避免了(黄河)砥柱险滩的祸患,对救济京师粮食供应起到了巨大作用。

贞元二年(786年)六月,李泌就在当地被授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实际担任宰相),加封崇文馆大学士,主持修撰国史,并封为邺侯。

代宗登上帝位,马上就召李泌回来,起先让他住在宫内蓬莱殿书阁,跟着就赐他府第,又强迫他不可素食,硬要他娶妻吃肉,这个时候,李泌却奉命照做了。但是宰相元载非常忌妒他的不合作,找机会硬是外放他去做地方官。代宗暗地对他说:“先生将就一点,外出走走也好。”不久后,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奸臣常衮所忌,怕他在皇帝身边对自己不利,又再三设法外放他出任澧郎峡团练使,后再迁任杭州刺史。他虽贬任地方行政长官,到处仍有很好的政绩。

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定采用照办。皇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也曾与李泌交游。

泾原兵变后,德宗避难于梁州(今陕西汉中),急诏征李泌至梁州行在,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令他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召对。李泌因此殊荣而受到朝野的瞩目。

贞元元年(785年)七月,陕虢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毒杀节度使张劝,夺取军权,并上表请求朝廷授其节度使之职,同时暗中勾结李怀光部将达奚小俊以为外援。面对这一危急局势,德宗任命李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负责处置事变。李泌请单骑赴任,德宗虽初有疑虑,终从其请。李泌先会见在京的陕虢进奏官及将吏,放出风声称:“皇上因陕虢饥荒,命我督运江淮粮米以行赈济。陕州行营现驻夏县,若达奚抱晖能够效命,可令其统军;若立军功,朝廷必授旌节。”以此策略麻痹达奚抱晖。

七月十七日,德宗加授李泌为陕虢观察使。李泌抵达陕州后,巧妙周旋,促使达奚抱晖弃军逃亡。临行前,德宗曾密授参与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命李泌尽诛之。李泌遣走达奚抱晖后,朝廷宣慰使坚持诛杀叛党,李泌不得已,仅将兵马使林滔等五人械送京师。此时达奚小俊率军来援,闻李泌已控制陕州,只得退兵。陕虢局势遂告平定。

李泌又组织开凿三门山车道,便利漕运,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

贞元三年(787年),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自鄜[fū0州(在陕西。今改称富县。)叛逃。浑瑊[zhēn](浑瑊(736年-800年1月1日 ),本名日进 ,铁勒族浑部皋兰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南) 人)遣将阻截未果。德宗急遣中使命李泌发兵拦截,勿使其渡河。李泌即派押牙唐英岸率军趋灵宝,然淮西军已渡河列阵。李泌遂令灵宝供其粮饷,叛军因而未行抢掠。次日,淮西军驻营陕州城西,李泌断其粮饷,并遣将伏兵于太原仓隘道。待叛军进入伏击区,唐军四起,大破之。残部南逃山路,李泌续遣大将燕子楚率兵四百驰赴长水。唐英岸一路追击,吴法超等终在长水被燕子楚设伏击杀。

同年六月,李泌入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李泌执政时间虽不长,却在任内推行多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为贞元年间唐帝国的整体稳定与和平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施政方面,李泌注重内政整顿、外交谋略、军事调度与财政规划,均取得显著成效。他勤修内政,保障军政开支充裕;同时保全功臣李晟、马燧,调和将相关系,维持朝局平衡。对外则积极联络回纥、大食,促成“贞元之盟”,有效遏制吐蕃势力,维护边疆安定。

李泌常与德宗政见相左,前后上奏申辩达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对他言道:“朕欲先与卿约定:因卿多年受屈,望勿因一朝掌权而挟怨报复。若有恩于卿者,朕自当代为报答。”李泌答曰:“臣素奉道教,不与人结仇。昔日构陷臣之李辅国、元载等皆已自取灭亡。而往昔与臣交好者有才者皆已显达,余者亦零落亡故,臣实无恩怨可报。然陛下既出此言,臣可否亦与陛下有所约定?”德宗应允。李泌遂进言,恳请德宗勿加害功臣,指出:“李晟[shèng](光明)、马燧于国有大功,今闻有谗言诋毁。陛下若因此诛杀二人,则宿卫禁军、四方藩镇之臣必皆愤懑不安,恐再生内外变乱。若陛下不因二臣功高而见忌,二臣不因位重而自疑,则天下可保长治久安。”德宗深以为然,采纳其谏。李晟、马燧在场闻之,皆感泣谢恩。

时顺宗在春宫(“春宫”即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此时的太子是李诵,即后来的唐顺宗。),妃萧氏母郜[gào]国公主,交通(交往,勾结。)于外,上疑其有他志,连坐贬黜者数人,皇储危惧,泌周旋(斡旋,盘旋,引申为交际应酬,此处指从中调解。)陈奏,德宗意乃解,颇有谠[dǎng, 正直的(言论))(谠言,正直的言论。)之风。

当时,顺宗(李诵)还是太子(居春宫)。太子妃萧氏的母亲是郜国公主(顺宗是她的女婿)。郜国公主与外界官员交往密切,德宗皇帝怀疑她有不轨的图谋(有他志)。因此事受到牵连而被贬官罢黜的有好几个人,太子也感到地位危险,十分恐惧。

李泌在其中多方斡旋(周旋),向德宗皇帝陈述奏报,最终使德宗的疑虑得以消除。在这件事上,李泌充分展现了其正直敢言(谠正)的品格。

郜国公主为唐肃宗之女,史书未载其确切生年。据《旧唐书》记载,她初封延光公主,后嫁与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子裴徽为妻。时裴徽任殿中丞,756年马嵬坡之变中遇难。此后,郜国公主改嫁唐玄宗女新昌公主与萧衡之子萧升,萧升时任太仆卿,二人育有一女萧氏,后为太子李诵之妃。

凭借太子岳母与唐德宗姑母的双重身份,郜国公主地位尊崇。萧升去世后,她与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昪、蜀州别驾萧鼎、澧阳令韦恽等多位官员私通,并借频繁出入宫廷之便暗中往来。此事后被宰相张延赏察觉并密报唐德宗。张延赏素与李昪不和,意图借机构陷。唐德宗初时难以相信年轻将领李昪会与年迈的公主有私,但经查证后,仍将李万杖杀,李昪等人流放,郜国公主亦遭软禁。

788年,郜国公主因在宫中行巫蛊之术触怒唐德宗,被废去封号。其子女亦受牵连,女儿萧氏更因此被处死。

唐代社会对男女关系较为宽容,再嫁之公主屡见不鲜,私通之事亦非罕见。郜国公主年逾五旬,寡居多年,虽行为逾矩,本不至于引发朝堂震动。然唐德宗对此反应激烈,不仅严惩涉事者,更迁怒于太子李诵,甚至萌生易储之念。

张延赏举报此事,实非出于道德义愤,而是暗含政治动机。李泌一眼看穿其意图,直言:“此必延赏借机报复李叔明(李昪之父)。”唐德宗虽觉有理,仍对李昪的禁军身份与郜国公主的政治背景心存忌惮。

郜国公主出身显赫,两任丈夫分别关联虢国夫人与兰陵萧氏,身边围绕的萧鼎、李万、韦恽等人皆出自权贵之家,其聚会往来难免引发政治联想。加之“厌祷”(巫蛊)之嫌更触皇室大忌,唐德宗自然心生警惕。

所谓风月案件,实为政治攻讦的借口。郜国公主年长,且萧鼎为其亲属,私通之说颇显牵强。然其与太子的姻亲关系,使她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唐德宗怀疑太子借岳母势力图谋不轨,甚至联想至“玄武门之变”,遂欲废储。

太子李诵素来谨慎,为求自清甚至主动请求与萧妃离婚,却仍难消除父皇德宗的猜疑。一度被逼至绝境,竟备下毒药意图自尽。值此危急之际,四朝元老李泌挺身而出,以全族性命为太子作保,并劝谏德宗切莫因猜忌而动摇国本。经其反复斡旋,德宗终于放下疑虑,父子关系得以缓和。

据史书记载:

德宗震怒,幽禁郜国公主,并严厉斥责太子李诵,太子惊惧无措。李泌察觉德宗有意改立舒王李谊为嗣,遂进言:“陛下有亲生子而疑之,欲立弟之子,臣不敢援引古例争辩。且十王宅中诸位叔父,陛下又将何以自处?”德宗反问:“卿怎知舒王非朕之子?”李泌答:“陛下昔曾亲口告知臣。陛下连亲生之子尚且生疑,弟之子又岂能完全信任?”

德宗不悦,威胁道:“卿违逆朕意,难道不顾家族安危?”言下之意,分明是在暗示自己手握生杀大权,可诛李泌全族。

李泌从容对曰:“臣已衰老,身居宰相,因谏而死,是臣本分。若太子被废,他日陛下悔悟,说‘我唯一之子遭诛,李泌却不力谏’,必迁怒臣子,则臣家族绝祀。纵兄弟有子,亦非承我之祭。”言至此处,呜咽流涕,继而引太宗旧制:“太子失德、藩王窥伺者,皆当废黜。”

李泌当即从容应对:“臣正是因深爱家族,才不敢不竭尽忠言。若因畏惧陛下盛怒而曲意顺从,待他日陛下追悔往事,必会责问于臣:‘朕独以你为宰相,危急时你却不进谏,方致如此局面!’届时,陛下定要诛杀臣之子嗣。臣已年迈,残年不足惜;然若臣子冤死,令臣不得不以侄辈承嗣,臣实不知死后能否得享祭祀啊!”言至痛处,李泌声泪俱下。

这番剖白令德宗为之动容,亦垂泪问道:“事已至此,当如何是好?”李泌答曰:“此乃社稷大事,愿陛下慎思明辨。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国者。”

为增强说服力,李泌又举前朝旧事:“陛下不记得建宁王之祸了吗?”此言终使德宗深受触动。

德宗仍追问:“此朕家事,何劳卿如此极力介入?”李泌正色对曰:“臣既为宰相,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皆在臣。况坐视太子蒙冤而不言,臣罪莫大焉!”甚至立下“臣敢以全族性命担保太子”的誓言。

经过多轮密谈,他又举肃宗冤杀建宁王旧事,德宗叹道:“建宁叔实属冤屈,乃肃宗性急所致。”李泌曰:“臣昔日因此事辞官归隐,誓不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再居相位,又见类似悲剧。当时先帝(代宗)常怀忧惧。臣辞朝之际,曾诵《黄台瓜辞》,肃宗闻之泣悔。”德宗虽受触动,仍质问道:“此朕家事,卿何须如此力争?”李泌正色答:“臣既负宰相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皆臣之过,况坐视太子蒙冤而不言,罪莫大焉!”更以全族性命为太子作保,反复陈词,并请德宗密之勿泄。

李泌一面嘱咐德宗切勿泄露此事,一面又安抚太子保持信心。他又劝太子谨守孝道、勿生轻生之念,称:“必无后忧,惟愿太子益加恭孝。若臣不幸身死,则此事难料矣!”

最终,这场父子危机得以化解。德宗特开延英殿(肃宗时,宰相苗晋卿年老,行动不便,天子特地在延英殿召对,以示优礼。后沿为故事),独召李泌,泣曰:“非卿直言,朕几铸大错!太子仁孝,实无二心。自今以后,军国大事及朕之家事,皆当与卿共商。”李泌拜贺之余,乘势请辞:“臣报国之心已尽,如今神魂俱疲,愿乞骸骨。”德宗再三慰留,未准其请。一年后,李溢然长逝。

来源:正直橘子Bk4R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