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有上半句,道尽晚年心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3 19:45 2

摘要: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句俗语,其实它出自杜甫的一首诗,上半句“酒债寻常行处有”,意思“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道尽了诗人晚年的心酸。

“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说自古高寿不易,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

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句俗语,其实它出自杜甫的一首诗,上半句“酒债寻常行处有”,意思“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道尽了诗人晚年的心酸。

众所周知,杜甫是有名的大诗人,被誉为“诗圣”,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境遇让晚年的杜甫发出“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呢?

01

杜甫可谓是少年英才。

杜甫祖上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十三世祖杜预,晋代名将,文武双全,官封当阳县侯。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诗人,膳部员外郎。父亲是奉天县令,家境富裕。良好的家世为杜甫读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杜甫自小聪慧,又学习刻苦,七岁作诗,九岁小成,十五岁就已在诗坛暂露头角了。杜甫因此结交了很多文坛名流和王公大臣。其中有像他一样的少年才俊,也有大他几十岁的像郑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启心等忘年交,他们称赞杜甫有班固和杨雄之才。很受玄宗宠幸的秘书监崔涤对杜甫很器重,常邀杜甫来家中作客。就连岐王李隆范也为杜甫才华吸引,经常邀约杜甫到府中谈诗论画。

这些从他的晚年绝唱《江南逢李龟年》中可窥一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描述了少年的杜甫因才华卓著,经常出入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的场景。

此时,少年得意的杜甫还没想到未来等待自己的是怎样一种失望与悲凉!

02

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文人的理想,“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作为出身世代“奉儒守官”家庭饱读诗书的杜甫,自然也想“货与帝王家”,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杜甫出生那年,玄宗刚登皇位,处理朝政还算勤勉,先后任用姚崇、张说、张九龄等人为相,在二三十年间创下了“开元盛世”,社会安定,国库殷实。

被盛世鼓舞的知识分子,纷纷斗志昂扬地走出家门,在读万卷书后,去行万里路,见识祖国大好河山,广交天下好友,为入仕做准备。

为什么说为入仕做准备呢?因为初盛唐时期,朝廷选官除了门荫入仕、进士考试,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是权贵的推荐和文人的干谒,而文人要想获得推荐,就需要培养声誉,交结人脉。

于是杜甫在20岁到34岁的十多年间进行了三次漫游。这时的他豪情万丈,在登泰山时,还一气呵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在第三次漫游时,杜甫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这时的李白因为得罪权贵,被玄宗罢官放逐,对朝廷黑暗心灰意冷之下,只想寻访名山,就此归隐求仙。

年轻的杜甫当然还不能体会李白的沧桑,作为李白的小迷弟,他陪同李白一起去王屋山,寻访在那里修仙的道士华盖君,但遗憾的是华盖君还没成仙就死了,道观也荒芜了,两人只好失望地离开,就此各奔西东。

03

时代的雪花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场雪崩。

天宝五年(746),35岁的杜甫结束远游,去长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不幸的是,此时的唐朝已开始由盛转衰,唐玄宗沉溺后宫,生活奢靡,重用奸臣,朝政阴暗。

满腹才华的杜甫虽也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腐朽的政治环境一次次让他报国无门,空留遗憾。

天宝六年,杜甫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闹剧,当年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榜。

这次挫折并没有磨灭杜甫的报国热情,他继续寻找入仕的机会。但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阻断士子科举之路。

看考试的路子走不通,杜甫只好“干谒”,他写下无数谄媚权贵的诗词,希望能像自己的偶像李白一样,得到当权者的赏识。

但此时的官场一片黑暗,只有才华,没有金钱铺路,又怎么会有人引荐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事业失意的杜甫又遇到了经济危机。他到长安不久,父亲去世了,杜甫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

他衣衫褴褛,经常十多天没米下锅,有时靠亲戚朋友接济,有时靠采草药,卖药糊口,还有时去排队买政府低价救济粮,甚至靠乞讨为生。有次,杜甫为了去族孙家叨扰一顿饭,竟还要受族孙的冷脸。

这样饥寒交迫的熬到天宝十年,已经39岁的杜甫,终于在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盛典时,通过献《大礼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但也仅仅得了一个“候补”的资格。而且这个“候补”资格,因为丞相李林甫的阻挠,也一直没落到实处。

后来杜甫又给玄宗进献了两篇赋,吏部才给杜甫安排了个河西蔚的官职。

什么是“河西蔚”呢?简单说就是县令的副手,执行上级指令,催逼黎民百姓。杜甫不愿做那奉迎上官,欺压百姓的小人,表示“不作河西蔚,凄凉为折腰。”强硬地拒绝了。

吏部怕杜甫乱写诗被皇帝看到,只好又给他安排了个参军的职务。

虽然官职依然很小,但好歹比县蔚好些,杜甫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了。

但当他拿着微薄的俸禄,匆匆赶回阔别十年的家时,却发现幼子已经饿死了。

04

杜甫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

唐军节节败退,唐玄宗冒雨逃往蜀地。忧国忧民的杜甫安置好家人后,匆匆赶往灵武(今宁夏灵武),想投奔在那即位的唐肃宗,却不料中途被俘,被带回长安。

所幸杜甫官职低微,没有受到注意,在长安城躲藏了一段时间后,趁敌人不注意,逃到凤翔,见到了肃宗。

因为当时官吏严重不足,杜甫被提拔为左拾遗,主要工作是弥补皇帝政策决策的失误。

这是杜甫理想的官职,杜甫对这份工作兢兢业业,但只做了半个月,就因为尽忠职守,向肃宗进言,触怒了刚愎自用的肃宗,遭到肃宗的厌弃。

随着两京收复,唐肃宗更是加强了对玄宗旧臣的打击。李辅国把持朝政,杜甫的好友房琯、贾至,严武等陆续被贬。

无力回天的杜甫只能借酒浇愁,因为俸禄微薄,到处借债买酒,这天,杜甫又到江边借酒消愁,眼见大唐由盛转衰自己却无法力挽狂澜,感伤之余写下《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此时的杜甫已经48岁了,还能再活几年呢?

从757年五月到758年六月,杜甫身为侍臣仅一年多,就被肃宗贬为华洲司功参军。

又一年后,到759年秋,对朝廷彻底失望的杜甫和李白一样,开始辞官归隐,另谋生计。

来源:稻香丰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