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乱世英雄,不仅是一位爱酒、懂酒的酿酒师,还是一位记录生活、写有专著的美食家。热爱生活之外,酿酒与烹饪也展现出曹操治味与治国的共通精神。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曹操的饮食之道和治世雄心。
这位乱世英雄,不仅是一位爱酒、懂酒的酿酒师,还是一位记录生活、写有专著的美食家。热爱生活之外,酿酒与烹饪也展现出曹操治味与治国的共通精神。
心系苍生的“诗圣”杜甫,有哪些关于饮食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乱世种瓜,诗圣的梦想
网上有个有意思的: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李白不叫“老李”?
有人回答:因为杜甫从未年轻过,而李白从未老去。
这当然是玩笑的说法,看起来沉郁忧思的杜甫当然也年轻过,还曾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好少年。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官僚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自幼好学的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
进士落第后,杜甫漫游吴越,结交豪士,痛饮狂歌。35岁那年,他入长安求官,却因为一场“野无遗老”的闹剧而落空,自此旅食京华,生活困顿,直到44岁才求得官职。
心系苍生,以诗史诉说世事沧桑的诗圣,同时也是中华饮食史上的一位美食达人。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随后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逃,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即位。
此时,杜甫已搬家至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乱。听说唐肃宗即位后,他只身北上,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两年后,杜甫才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来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被授为右拾遗。却因其性格耿直得罪了皇帝,很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因为对黑暗污浊的时政感到痛心疾首,杜甫放弃了这一官职,然后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因人作远游”的旅程。
就这样,他在经历战乱血腥、沦陷所致的妻离子散后,从一个“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年轻诗人,变成了在苦难中辛苦挣扎的普通百姓。
在秦州期间,他写下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书写伤时感乱之情、感叹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中一首写的是,他从一位船夫那里听说,东柯谷有个桃花源,住着的几十户人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据说有这样一个好地方后,杜甫抱着“但恐失桃花”的心情,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将此听闻一记述下来。
这在当时的乱世之中已经非常少见,也说明杜甫的处境不如东柯谷的农人。隐居避世、田园种瓜,成为他梦寐以求的生活。
秦州杂记这一系列纪行诗,从多个层面反映了杜甫深入乡间、俯察民情的流亡生涯。饮食,则是了解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寄旅生活的窗口。
四川名菜五柳鱼,杜甫取的名
战乱不断,加上秦州偏远,杜甫选择前往蜀地成都。朋友严武、高适等人提供援助,杜甫得以在成都安定下来。
尤其是任成都府尹的严武,和杜甫关系很好,有了他的帮助,杜甫在城西浣纱溪畔建了一座茅草屋,即后来著名的杜甫草堂。
战乱中漂泊多年,终于寻得一块栖息之地,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他得以和妻儿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后来,杜甫被严武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两人经常诗作往来,严武还鼓励杜甫为国效力。但他无法忍受幕府的规章约束,做了一段时间后主动辞职,回到草堂过苦日子。
在这里,杜甫成为一个地道的农人,和家人过起恬静安适的田园生活。
在这段生命旅程中少有的安居时期,他乐享粗茶淡饭,自种瓜果蔬菜,种稻、养鸡、打理菜园、修剪果树,还培育了一块药圃。
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从雄壮之物转向一草一木的平凡生活,描写了不少自给自足、采摘烹煮的饮食,也留下许多生趣盎然的田园诗作。
比如,他写居所附近的环境:“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又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又比如,他写煮食的经验:“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表达稻米丰收时的场景:“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描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记述款待客人的场景:“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
虽然日子穷困潦倒,杜甫照样帮助邻里,盛情款待朋友,即便是简单常见的食材,他也能赋予别出心裁的情趣。
有一天,听闻某位好友将登门拜访,杜甫喜出望外。朋友到访那天,两人吟诗作赋,聊得非常尽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匆忙间没有准备午饭。
他正发愁如何招待朋友,恰见家人从浣花溪钓到一条鱼。杜甫取过鱼,亲自下厨烹制起来。朋友看到杜甫亲自下厨,惊奇之余心生怀疑。
等到鱼端上饭桌,腌制过的鲤鱼混着当地酱料烧熟,四川风味的辣椒与其他辅料结合,汤汁均匀地淋在鱼背上,尝一口,咸鲜中带着微甜。
朋友大快朵颐,连连叫好,吃完了才想起问这道菜的菜名。杜甫想了想说道,鱼背上覆盖的辅料切丝很像柳叶,就叫五柳鱼吧。
从此,五柳鱼开始流传于世,经过后世厨师的不断改进,成为一道鲜香甜辣的四川名菜。
一个诗人的精神高度
四川除了鱼种类繁多,酒也闻名天下,喜爱饮酒的杜甫其诗文中有不少对川酒的描述和称赞。
他到蜀地后,严武送去青城山道士乳酒,他写诗表示感谢:“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古人挤下的兽奶一时吃不完,保管不善易发酵,和含糖的野果相似,由此产生了乳酒。人们偶然尝过,发现味道很好,于是模仿着酿造起来,也就有了最早的乳酒。
乳酒到手,自称“嗜酒爱竹风”的杜甫非常性急,没等送酒的马军离开,他就迫不及待“洗盏开尝”了。
有时候,朋友远道而来,薄酒小菜,彼此却是情真意切。春社日,杜甫趁兴出游,中途会被当地农人邀请至家中喝酒。
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欲狂之际少不了喝酒庆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年老多病的岁月里,穷困潦倒,连酒都喝不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严武病逝后,杜甫在成都失去靠山,伤心之余带着家人乘船沿江东下,另谋居所。
杜甫晚年寓居夔州,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平日靠作诗派遣心中苦闷,也记录下当地“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风土人情。
乌鬼,也就是鸬鹚,又名鱼鹰,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食鱼游禽,至今在很多地区仍然有人驯养鸬鹚捕鱼。
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鸬鹚成为许多渔民谋生的工具。他在观人捕鱼时写下“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鲅鲅色胜银”这样的诗句。
颠沛流离中的杜甫,困扰于唐王朝形势的持续衰败以及自身健康的日益恶化,在诗作中频繁回忆曾经的人生道路、唐朝的由盛转衰,也缅怀去世的亲友,写下“浮生难去食,良会惜清晨”这样的感慨。
据统计,杜甫1400多首诗作中,超过400首涉及饮食描写,以草堂时期最为丰富充实。
这些诗作,首先表达的是他对安定太平的珍视。对于刚刚经历过战乱的杜甫而言,成都草堂是他少有的安定时光。
在此期间,他对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无不饱含真挚喜爱,对所获之物无不倍加珍爱。
而感人至深的,是杜甫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他诗作中频繁出现的米、稻、谷、粟等意象,都是与普通百姓的温饱最密切的食物,也是唐代民生的缩影。
无论是对稻米、美酒、江鱼的实写,还是对佳宴的虚写,折射出的都是一位诗人精神世界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接受平凡后,仍然胸怀天下、济时拯世的圣者境界。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杜甫心系苍生的情怀。
他很多诗作中频繁出现的米、稻、谷、粟等意象,都是与普通百姓的温饱最密切的食物,也是唐代民生的缩影,同时折射出这位诗圣在接受平凡后仍然胸怀天下、济时拯世的圣者境界。
爱吃胡食的唐玄宗,如何创造出兼容并蓄的大唐盛世?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来源:梦宇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