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你越是这样做,就越容易成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21:31 2

摘要:这部千年典籍,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风云变幻,每一页都浸透了智者的谋略与君王的得失。

司马光曾说,若论史书之精要,莫过于《资治通鉴》。

这部千年典籍,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风云变幻,每一页都浸透了智者的谋略与君王的得失。

读史者常叹:“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但鲜少有人明白,真正的成功之道,不在天赐良机,而在步步为营的选择。

《资治通鉴》开篇第一战,便是三家分晋。

智氏一族,曾是晋国最强盛的家族。智伯瑶野心勃勃,试图联合韩、魏两家吞并赵氏,独霸晋国。

他恃强凌弱,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问谋士段规:“给,还是不给?”

段规答:“智伯贪而刚愎,若拒之,必招兵祸;不如暂予,使其骄纵。”

韩康子遂割让万户之邑。

智伯得地后,又向魏桓子索要。魏桓子同样问策于谋士赵葭:“当如何?”

赵葭道:“韩氏已退,我若硬抗,必成众矢之的。不如效仿韩氏,以退为进。”

魏桓子亦献城。

智伯连得两城,愈发狂妄,转而逼赵襄子割让土地。

赵襄子却断然拒绝:“祖宗基业,岂能拱手让人?”

智伯大怒,率韩、魏联军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城。

晋阳被围三年,粮草殆尽,百姓易子而食,但赵襄子始终不降。

他暗中派谋士张孟谈潜入韩、魏军营,直言:“今日智伯以势压人,赵氏若亡,韩、魏岂能独存?”

韩康子与魏桓子幡然醒悟,倒戈与赵氏结盟。

一夜之间,智伯兵败身死,头颅被赵襄子制成酒器。

司马光评此战:“智伯之亡,非才不足,乃德不配位。”

他空有野心,却无远谋,一味恃强凌弱,终成众叛亲离之局。

反观赵襄子,看似退守孤城,实则早已谋定全局:

示弱以骄敌心,隐忍以待时机,联盟以分其势。

《资治通鉴》中,此类案例比比皆是。

汉武帝初登基时,匈奴屡犯边境,朝臣皆主战。

唯独御史大夫韩安国力谏:“匈奴如豺狼,击之则逃,和亲则安。不如积蓄国力,以待良机。”

汉武帝采纳其言,一面派张骞通西域,广结盟友;一面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稳固内政。

二十年后,汉朝兵强马壮,武帝一举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成就千古霸业。

韩安国虽未亲历战场,但其“谋定而后动”之策,实为汉武盛世之基。

可见,成大事者,从不为一时得失所困。

弱者逞强,强者示弱;愚者盲动,智者谋势。

越是急于求成,越容易陷入泥潭;越是静心布局,越能掌控全局。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明君贤臣,无一不是深谙此道。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西逃,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肃宗。

此时的大唐,内有叛军肆虐,外有吐蕃虎视,国库空虚,民心涣散。

肃宗欲重振山河,却苦无良将。

谋士李泌献计:“陛下若能用一人,乱局可定。”

肃宗问:“何人?”

李泌答:“郭子仪。”

郭子仪早年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闲职。

但李泌深知,此人胸有韬略,且深得军心。

肃宗当即启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统兵平叛。

郭子仪不负众望,先收复长安,再克洛阳,最终与回纥联军大败叛军。

司马光评郭子仪:“功高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妒。”

他之所以能善终,不仅因军事才能,更因肃宗的绝对信任。

反观同时期的仆固怀恩,虽战功赫赫,却因朝廷猜忌,最终叛唐投敌。

用人之道,贵在“知”与“任”。

知其人品,任其才干;知其短板,补以制衡。

《资治通鉴》中,曹操与刘备的成败,亦在于此。

曹操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但他生性多疑,杀华佗、斩杨修,致使荀彧忧愤而亡。

临终前,他叹道:“若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可见,即便雄才大略如曹操,因不能尽信于人,终留遗憾。

而刘备虽出身卑微,却以“仁德”聚人。

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托孤白帝城时坦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此胸襟,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光对此感慨:“刘玄德之基业,非赖地利,而在人和。”

人无完人,但用人之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疑人之短,世间无可信之士。

《资治通鉴》记载,东汉初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以一介布衣之身,最终光复汉室,开创“光武中兴”。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王莽篡汉后,法令严苛,民不聊生。绿林、赤眉等起义军遍地开花,刘秀与其兄刘縯亦在南阳起兵。

初期,刘氏兄弟势单力薄。昆阳之战中,刘秀率数千精锐,对阵王莽四十万大军。

众人皆惧,刘秀却道:“今兵少敌强,若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

他深知,唯有凝聚人心,借天时地利,方能以弱胜强。

是夜,刘秀亲率死士突袭敌营,恰逢狂风暴雨,王莽军大乱。

昆阳一战,刘秀名震天下,更始帝却忌惮其功,杀刘縯以削其权。

刘秀闻讯,不怒不怨,反而主动向更始帝请罪,交出兵权,韬光养晦。

司马光评其行:“忍辱负重,待机而发,真英雄也。”

此后,刘秀被派往河北招抚诸郡。

当时河北有铜马、尤来等数十支起义军,割据一方。

刘秀不急于剿灭,而是先联合真定王刘杨,娶其外甥女郭圣通为妻,稳固根基。

随后,他采纳邓禹之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逐步收编铜马军,壮大实力。

仅两年,刘秀便平定河北,称帝建立东汉。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多次强调:“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需顺势。”

刘秀的成功,正在于他深谙“借势”之道——

敌强时隐忍,势弱时蓄力,机至时雷霆一击。

反观同时期的赤眉军,虽拥兵百万,却无长远之谋。

攻入长安后,他们烧杀抢掠,失尽民心,最终被刘秀逐个击破。

再看楚汉之争,项羽勇猛无双,却逆势而行:

分封诸侯,导致天下离心;火烧咸阳,尽毁秦宫典籍;刚愎自用,拒听范增之谏。

刘邦则截然不同。

入关中时,他与百姓约法三章,收揽人心;

彭城兵败后,他退守荥阳,联合韩信、彭越,形成合围之势;

垓下决战前,他允诺诸侯裂土封王,借众人之力剿灭项羽。

司马光评刘邦:“其胜非在力,而在能顺人心、借众智。”

由此可见,古今成大事者,未必处处争先,但必时时顺势。

强求者易折,善借者长青。

商场如战场,职场似江湖。

若一味蛮干,终将碰壁;若能洞察趋势,借力打力,则事半功倍。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反复强调:“治国之道,莫先于得民心。”

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暴虐无道,终遭群雄讨伐,尸骨无存。

而刘备流亡半生,始终以仁德为本,最终三分天下。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刘备携十万百姓逃往江陵。

部下劝他弃民速行,刘备泣道:“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百姓闻之,誓死相随。

虽在当阳长坂坡被曹军击溃,但“仁义”之名传遍四海,荆州士族纷纷来投。

司马光评此事:“刘备之德,虽败犹荣;董卓之暴,虽盛必亡。”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他并未屠戮兄弟旧部,反而重用魏徵、王珪等谏臣。

魏徵曾建议:“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李世民从谏如流,开创“贞观之治”,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反观隋炀帝杨广,开运河、征高句丽,本为功业,却因急功近利、苛待百姓,引发天下大乱。

司马光叹道:“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卒亡天下。”

德者,得也。无德者纵得天下,亦如沙上筑塔;有德者虽暂困顿,终能聚沙成洲。

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轻徭薄赋,甚至亲自审理冤狱。

他临终前托孤赵匡胤,叮嘱:“勿伤百姓,勿负苍天。”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谨记此言,杯酒释兵权,终结乱世,建立北宋。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柴荣为例,阐明:“以德化人,其效缓而固;以力压人,其效速而危。”

真正的成功,从不在朝夕胜负,而在人心向背。

急功近利者,或可一时得意,却难逃倾覆;厚德载物者,即便步履维艰,终将行稳致远。

学者钱穆曾评《资治通鉴》:“此书不仅录史,更载天道。”

读史者当悟:

谋势者智,知人者明,顺势者达,修德者成。

人生逆旅,你我皆是行人。

若能在浮沉中谋定格局,在纷争中知人善用,在变局中借势而为,在得失中修德养性——

何愁前路无光?何惧世事无常?

结语

读《资治通鉴》,犹如执一面明镜,照见千年兴衰。

谋定后动、知人善任、顺势而为、以德服人——这十六字,既是古人智慧的凝练,亦是今人处世的箴言。

历史从未远去,它藏在每一次抉择的深思熟虑中,躲在每一段关系的信任交付里。

智伯瑶的覆灭,警示我们骄狂者必失人心;刘秀的隐忍,教会我们蛰伏是为更高远的翱翔;刘备的仁德,印证了厚道终能载物;唐太宗的胸襟,诠释了真正的强大在于包容。

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方为高手;世事似长河,知进退者自成境界。

与其抱怨时运不济,不如修炼洞察时势的眼界;与其困顿于人性复杂,不如锤炼兼容并蓄的格局。

《资治通鉴》留给后世的,从不仅是权谋之术,更是一条通向光明的暗喻: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征服多少对手,而在于超越昨日的自己;不在于攫取多少利益,而在于守住一颗澄明的心。

愿你我皆能从这部煌煌史册中,觅得破局之钥,在属于自己的时代洪流里,走出通达之境。

来源:詩詞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