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失算了,加沙重建难兑现,多国光承诺不掏钱,背后暗藏猫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0:41 1

摘要:特朗普之前在以色列议会,高调抛出了加沙和平计划,还没等人家真掏钱,10月初就急着向“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说谢谢,说人家已经承诺给加沙重建拿“巨额资金”。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特朗普之前在以色列议会,高调抛出了加沙和平计划,还没等人家真掏钱,10月初就急着向“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说谢谢,说人家已经承诺给加沙重建拿“巨额资金”。

这波操作看着挺风光,不仅像是把加沙重建的“钱袋子”攥稳了,还顺带回应了联合国说的“重建要花大价钱”,活脱脱一副“和平缔造者”的样子。

可没等多久,风向就变了,有消息传出来,卡塔尔、沙特、阿联酋这三个被特朗普寄予厚望的海湾国家,虽然嘴上说支持和平计划,却压根不愿无条件掏真金白银,明明承诺好的“巨额资金”,怎么突然就成了“空头支票”?

特朗普这步“提前邀功”的棋,显然是下错了,这些国家既然都表态支持,为啥偏偏不愿拿真钱出来?所谓的“承诺”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摆不上台面的小心思?

特朗普会失算,是因为当时在他看来,只要海湾国家点头支持和平计划,掏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这些石油富国向来不缺钱,联合国又说了重建要花大价钱,没理由拒绝。

可他忘了,中东国家在掏钱这件事上,从来都不是“冲动派”,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绝不会为了给美国撑面子就随便出钱。

常关注中东援助的人都清楚,海湾国家对外掏钱,向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早年给也门、叙利亚捐钱时,他们都是先跟对方谈好条件,明确钱要怎么用、怎么监管,才会慢慢拨款,几乎没有过无条件的“慈善捐赠”。

特朗普显然没吃透这一点,把这些国家的“口头支持”当成了“板上钉钉的承诺”,还急着提前谢,如今被现实“打脸”,其实早有预兆。

前约旦能源和规划部长易卜拉欣·赛义夫博士说过一句话,直接点破了关键,“承诺给多少钱容易,可真要把钱拨出去,就是另一回事了。”

现在埃及计划11月主办加沙重建国际会议,按说这是推动资金落地的好机会,可从目前情况看,海湾国家就算会去参会,也没表现出“愿意掏钱”的积极性。

反而把停火协议落实、以色列能不能履约、哈马斯会不会解武这些事摆到台面上,明摆着是在说,这些事没解决,想让我们掏钱,门都没有。

特朗普本以为自己提前锁定了“资金承诺”,却没料到各国早就在心里设好了“门槛”,他的失算,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表面上看,卡塔尔、沙特、阿联酋都支持加沙和平计划,可真要说到掏腰包,三个国家各有各的顾虑,没一个愿意“爽快买单”。

他们的“承诺”更像是外交场面话,背后藏着的全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沙特作为海湾地区的“老大哥”,沙特虽然也参与推动了加沙停火,可对掏钱这件事特别谨慎。

沙特的顾虑估计和最近油价跌了有关,国内又在搞经济调整,“钱袋子”没以前鼓了,近几年国际油价忽高忽低,沙特的财政收入受了不少影响,加上国内要搞经济多元化改革,需要花钱的地方本来就多,自然不愿在加沙重建上“大手大脚”。

同时,沙特怕给了钱会被乱用,沙特评论员阿里·希哈比直接说,利雅得方面就怕钱花出去了,没用到正经重建上,最后打了水漂。

沙特还悄悄打着“让别人多掏钱”的主意,想借着自己“大哥”的身份,把大部分花钱的责任推给卡塔尔和阿联酋,自己则“少出力、多表态”。

阿联酋态度更直接,没明确的政治保障,一分钱都不会出,阿联酋方面说得很清楚,要等加沙的政治方向、安全安排,还有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长期规划都落实了,才会考虑大规模拨款。

一位阿联酋高级官员说得更具体,阿布扎比就想先看到哈马斯解武,并且被排除在未来的治理班子之外。

还有就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好好改革,变得更靠谱、更透明,说白了,阿联酋就是怕自己的钱花出去,最后帮了哈马斯,或者被腐败机构浪费掉,所以必须先把“规矩”定好,再谈掏钱。

作为多年调解巴以冲突的“老熟人”,卡塔尔看重的是以色列能不能履行和平协议,卡塔尔明确表示,只有等以色列兑现了协议里的义务,才会把重建资金投进去。

毕竟之前有过教训,早年卡塔尔给巴勒斯坦的援助,就因为以色列时不时破坏协议,好多项目都没法推进,钱也打了水漂,这次肯定要谨慎。

另外,在哈马斯的角色问题上,卡塔尔还有个“务实”的想法,虽然它也支持把哈马斯排除在临时领导层之外,但觉得完全把哈马斯踢出去不现实,不如等哈马斯改革后,再让它参与未来的政治事务。

可这个想法,偏偏碰了美国和以色列的“红线”,他们绝不同意哈马斯参与任何层面的治理,这就让卡塔尔在掏钱这件事上更犹豫了,毕竟谁也不想花了钱还得罪人。

就算这些国家愿意掏钱,加沙重建也没那么容易,还有一堆“拦路虎”等着解决,这些问题不搞定,就算有了钱,重建也推进不了。

现在哈马斯还控制着加沙的部分区域,而且被不少国家列为恐怖组织,美国和以色列早就放话了,绝不让哈马斯参与任何治理。

可问题是,哈马斯在加沙有不少支持者,真把它彻底排除在外,重建工作可能会遭到抵制,甚至引发新的冲突。

卡塔尔提出的“哈马斯改革后再参与”,虽然听起来实际,却过不了美以这关,一边要“必须排除哈马斯”,一边说“完全排除不现实”,这个矛盾不解决,重建的“政治基础”就不稳,各国自然不敢轻易掏钱。

埃及也有“小算盘”,前约旦部长赛义夫博士透露,埃及一直把加沙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次重建,埃及就想让本国企业挑大梁。

说白了,埃及不仅想在加沙重建里“刷存在感”,还想借着重建扩大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赚点实在利益。

可其他国家未必愿意让埃及“独吞”好处,比如沙特、阿联酋可能也想让本国企业分一杯羹,各方在“利益分配”上的拉扯,又给重建添了一层麻烦。

重建范围没谈拢也是关键问题,有的国家觉得,重建就是把战争毁了的房子、道路修好,让老百姓能正常过日子就行。

可有的国家觉得,既然要建,就得搞“全面升级”,比如建港口、完善电力系统、修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让加沙彻底摆脱落后。

这两种想法的成本天差地别,前者花的钱少,后者要砸巨资,可直到现在,各方都没就“到底建什么”达成一致,连要花多少钱、花在什么地方都没说清,各国怎么可能愿意掏钱?

美国自己也没拿出靠谱的方案,虽然美国副总统J·D·万斯和特朗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最近聊过“分区重建方案”,但这个方案还在初步阶段,连具体怎么分、怎么建都没定下来。

特朗普本来想借着加沙和平计划,秀一把自己的“外交能力”,还想把“资金承诺”当成自己的政绩提前炫耀,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谓的“巨额资金承诺”,不过是各国的口头支票,没一个国家愿意无条件掏钱,背后藏着的全是利益博弈和风险考量。

各国不信以色列能履约,不信哈马斯会放弃暴力,更不信重建资金能被好好使用,同时,大家又都想在重建里捞点好处,有的想少掏钱,有的想掌大权,有的想避风险。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开再多国际会议,谈再多“承诺”,真金白银也落不到加沙的土地上。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