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到26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美经贸磋商提前结束了。中方牵头人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来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按新华社的说法,双方谈得挺深入,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了基本共识。
Ai主播讲新闻
10月25日到26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美经贸磋商提前结束了。中方牵头人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来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按新华社的说法,双方谈得挺深入,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了基本共识。
可有意思的是,美方先放出了“好消息”。贝森特说达成了“实质性框架”,能让美国大豆种植户松口气,原计划11月加征100%关税的事也黄了。格里尔更直接,说这轮谈判能为两国领导人会晤铺路。
这些话听着像重大突破,《纽约时报》28日的评论却兜头浇了盆冷水。文章说美国官员折腾半天,其实就是想把中美经贸关系拉回特朗普挑贸易战前的样子,说白了就是自己解决自己造的麻烦。这话不算刻薄,看看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操作就懂了。
回头看,他刚开启第二任期就对华加征20%关税,没多久又提到145%,直到5月日内瓦会谈才暂停。不光关税,10月14日起还对中国船舶收额外港口费,先进芯片也不让美国企业卖给中国。这种“加码”策略,咨询公司DGA的保罗·特里奥洛称之为“以升级求降级”,现在看显然没成。
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美国收港口费当天,中国就开征船舶特别港务费;美国加关税,中国就停购大豆、对等加税。10月9日更直接,商务部给稀土相关物项和技术套上出口管制。这可不是小事,美国行业分析师跟《纽约时报》透露,缺了中国稀土,部分美国工厂几周内就得停产。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制思路变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10月25日在上海外滩年会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中国是美方动一步、中方跟一步。现在不一样了,中方也在“升级”,但目的是“教育”美方。这话点透了本质,特朗普想靠施压逼让步,中国却用反制让他看清现实。
美国的软肋其实很明显。稀土就是个典型,美国自己的芒廷帕斯矿挖出来的原料,还得运到中国加工,分离技术落后至少20年。F-35战斗机每架要用417公斤稀土,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是要4.3吨,断供的后果美国扛不住。还有企业更头疼,中美两边政策打架,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
贝森特们现在说的“成果”,仔细扒扒全是特朗普之前砸烂的东西。大豆采购是因为中国停购后,美国豆农怨声载道;关税暂停是因为145%的税率已经让美国企业扛不住成本;稀土问题更直接,管制新规一出来,美国股市两天就蒸发2万亿美元。
乔治城大学教授埃文·梅代罗斯看得明白,跟第一任期比,中国现在太了解特朗普的套路了,反制起来更精准。谭森也说,特朗普想谈成“极好的协议”,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回到贸易战前。这话等于直接说,美国现在是在填自己挖的坑。
可就算达成共识,变数还是在特朗普身上。10月18日刚说要谈判,20日就放话谈不拢就加征155%关税,不到24小时就变脸。分析人士担心,就算签了新协议,他能不能认账还是个问号。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7日的表态很稳,只说双方达成基本共识,接下来要敲定细节、走国内程序。这种冷静其实是有底气的,中国已经不是被动应对,而是能主动设定谈判节奏。
说到底,这场磋商的“进展”更像个讽刺。特朗普想用关税大棒当筹码,结果把自己逼到墙角。现在取消威胁、重启对话,与其说是谈判胜利,不如说是被迫纠错。毕竟解决危机的第一步,从来都是停止制造危机。
来源:红茶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