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中国画坛,李净弘是一位以 “清静之心” 体悟艺术本质的修行者。这位字西归子、号净弘居士的画家,祖籍山东,现居北京,历经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专业启蒙、二十余年军旅生涯的磨砺,以及数十年对传统文化的深耕,如今已身兼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华国礼书画院院长等多重身
笔写心象,道贯丹青 —— 记画家李净弘的水墨修行之路
在当代中国画坛,李净弘是一位以 “清静之心” 体悟艺术本质的修行者。这位字西归子、号净弘居士的画家,祖籍山东,现居北京,历经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专业启蒙、二十余年军旅生涯的磨砺,以及数十年对传统文化的深耕,如今已身兼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华国礼书画院院长等多重身份。他的作品始终浸润着 “静、清、趣” 的独特韵味,在花卉、山石、山水等题材中,将笔墨技巧与禅学哲思、人生感悟相融,践行着 “画以载道” 的艺术理想,成为当代文人画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代表。
一、阅历为基:从军旅生涯到笔墨修行的生命积淀
李净弘的艺术之路,始终与人生阅历深度交织。早年间,他曾任职于乡镇机关,后又在部队度过二十余载春秋,这段特殊经历不仅锤炼了他坚韧沉稳的品格,更成为其艺术创作的精神养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从未放弃过对中国画艺术的追求”,这份执着让他在繁杂事务中始终保持对笔墨的敏感,而不同岗位的历练则让他对生命、自然与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这种体悟转化为创作中 “真情实感” 的核心追求。在他看来,“绘画者只有对自然、山水、花鸟寄予了真实感情,笔墨才有真意”。部队生涯中对山川旷野的亲历,让他笔下的山水多了几分雄浑与苍茫;基层工作中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让他的花卉草木更具鲜活气息。正如他形容的那样,“绘画是自我存在的另一种体现,一笔一画,一石一木映照出画家的魂灵”,过往的每一段经历,都化作笔墨间的情感密码,让作品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专业的学术积淀则为这份情感表达提供了坚实支撑。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系统学习,让他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础与理论功底;多年来对历代经典的研读,更让他深谙中国画的笔墨精髓。这种 “实践阅历 + 学术积淀” 的双重滋养,为他日后 “由技进道” 的艺术突破埋下了伏笔。
二、笔墨为魂:“书写性” 中的道艺相融
“中国画它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描出来的,而是书写出来的”,这是李净弘对笔墨本质的深刻洞见。在他的创作中,“书写性” 不仅是技法要求,更是连接 “技” 与 “道” 的桥梁,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哲学思考。
这种书写性首先体现在线条的锤炼上。他深谙黄宾虹 “平如锥画沙”“屋漏痕” 的笔墨箴言,将书法练习作为每日必修功课,力求让每一根线条都兼具力度与韵味。在代表作《太湖石》中,他以写意线条起承转合,勾勒出太湖石 “瘦、透、漏、皱” 的形态特征,线条的粗细、曲直、浓淡形成自然的节奏韵律,而石间随意点缀的清丽红色,既暗合杏花盛开的春日之景,又为沉稳的墨色注入灵动生气,尽显 “笔简意丰” 的文人画特质。这种处理方式,完美诠释了他 “以线造型,体现书写性” 的创作主张。
墨色的运用则彰显出 “玄之又玄” 的意境追求。李净弘强调 “色彩以墨为主,墨色的变化,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在《清江垂钓》中,他以淡墨晕染山川,浓墨点染草木,墨色的层次变化营造出 “山川寂寥、草木安然、野水无声” 的寂静之相。画面中垂钓者的渺小与山水的辽阔形成对比,而笔墨的虚实转换则让意境愈发悠远,使观者在静默中感受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意味。这种墨色运用,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法层面,成为情感与思想的外化。
三、题材为镜:禅意与哲思的当代表达
李净弘的作品题材看似宽泛,却始终围绕 “修身养心,知世悟道” 的核心展开,其中禅学思想的浸润尤为显著。“一幅山水画即是一种心灵的境界”,他将对禅学的研修融入创作,使作品成为观照内心、体悟生命的镜子。
山水题材是其禅意表达的重要载体。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繁复构图,他的山水多取 “简淡” 之境,如《清江垂钓》中,没有奇峰罗列的壮阔,却以 “野水无声” 的静谧传递出 “渔隐” 的超然心态。这种 “减法创作” 源于他对 “奥理冥造” 的追求 —— 通过大胆的想象与幻化,让山水脱离具象的束缚,成为心灵境界的投射。画面中看似简单的山石草木,实则承载着 “万物静观皆自得” 的禅理,为浮躁社会中的观者提供了心灵栖居之所。
花卉与奇石题材则侧重 “以形写神” 的精神传递。他笔下的花卉不重艳丽色彩,而重枝干的线条张力与花叶的生机意趣,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捕捉花草 “迎风带露” 的自然之态;奇石题材如《太湖石》,则以石的 “奇崛” 象征人格的高洁,在虚实相生的笔墨中,传递出 “以物喻德” 的传统文人情怀。这些作品都践行着他对 “佳作” 的定义:“不仅要有扎实娴熟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有文化、要有情感”。
四、传道为任:从创作到教育的文化坚守
作为当代文人画的传承者,李净弘不仅专注创作,更以教育与传播为己任,积极践行 “成教化、助人伦” 的艺术使命。他现任荣宝斋画院文人画主题研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导师等职,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艺术理念传递给年轻学子。
在教学中,他始终强调 “超越技巧,由技进道” 的培养理念。“技巧是绘画的语言,需要下功夫,但成功的画家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意识”,这是他对学生的告诫,也是自己的创作箴言。他引导学生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注重书法与绘画的贯通,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悟自然、沉淀思想。这种 “技法 + 修养” 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当下美术教育中 “重技巧轻文化” 的局限,让传统文脉在教学中得以延续。
作为国家发改委中国产业杂志社美术总监、人民书画院艺术创作院院长,他还通过展览、出版、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国画艺术。其作品《太湖石》《清江垂钓》在 2022 年秋季拍卖会上以 138 万元成交,既体现了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文人画的当代魅力。而他对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哲学,亦是情感” 的阐释,更让大众深刻理解了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
结语:心清笔净,艺道弥坚
从军旅绿营到画坛杏坛,从笔墨锤炼到文化传播,李净弘的艺术之路始终坚守着 “清静之心” 与 “载道之志”。他以人生阅历为墨,以传统文脉为纸,以禅学哲思为笔,在作品中书写着对生命的感悟、对文化的敬畏。那些蕴含 “静、清、趣” 的笔墨,不仅展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更践行着 “成教化、助人伦” 的社会价值。
如今,李净弘仍在水墨世界中不断修行,他的创作与教育事业,如同其笔下的苍松奇石,在坚守中愈发坚韧。相信这位以 “净弘” 为号的艺术家,将继续以笔墨为媒,在 “由技进道” 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清澈而坚定的力量。
来源:茅台九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