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拍了部纪录片,扬言90天赚够100万英镑,把风投、加密货币圈搅得鸡飞狗跳。
英国一个叫奥巴・巴特勒的记者,干了件让创投圈坐不住的事。
他拍了部纪录片,扬言90天赚够100万英镑,把风投、加密货币圈搅得鸡飞狗跳。
说实话,这事儿看着像荒诞剧,实则把行业里的虚火扒得明明白白。
巴特勒不是奔着钱去的,他就是好奇,为啥现在人人都把暴富当信仰。
老实讲,这想法我挺能理解,打开手机全是“创业躺赢”“三个月实现财富自由”的内容,谁看了不迷糊。
他立下规矩,不违法、自掏成本,三个月凑齐100万英镑。
一开始他想直接找富人要钱,理所当然被拒了。
后来捣鼓了个加密货币公司UNFK,还想哄骗银行家在镜头前违规,这操作真是胆大。
再之后又搞了家叫Drops的公司,脑暴的点子一个比一个离谱。
想买火星的土地卖命名权,想做炸弹造型的奢侈行李箱,标价20万美元,甚至要做能“屏蔽现实广告”的墨镜,说白了戴上就失明。
Venmo的联合创始人马格登-伊斯梅尔居然还同意加盟,张口就说这公司至少值一千万美元,明年要去麦迪逊广场花园讲他们的故事。
如此看来,创业在有些人眼里,跟拍综艺没啥区别。
后来巴特勒炒模因币亏得血本无归,又钻法律漏洞搞“合法童工工厂”,让小孩策划营销点子,卖虚构香烟品牌的定制球衣,球衣还真上了《GQ》,但销量远远不够。
最后他豁出去了,拍卖自己未来一生10%的股份,要价100万英镑。
投资人围着他问“你明天被车撞死怎么办”,还讨论要不要给他买保险防猝死。
那场面,荒诞又冷酷,让人浑身不自在。
巴特勒这一路折腾,最让我意外的不是他的奇葩点子,而是居然有那么多大佬和投资人愿意陪他玩。
很显然,创业圈的“暴富滤镜”已经厚到离谱。
他自己说,天天听马斯克、乔丹・贝尔福特这些人的播客,越听越明白,只要把经历包装成成功故事,就能无耻地卖出去。
乔丹・贝尔福特当年靠欺诈入狱,出狱后照样当“创业大师”捞金,居然还有人买账。
这事儿想想就魔幻,犯错的人不用付出多少代价,还能靠着“成功经验”继续收割。
更有意思的是,巴特勒其实根本不懂做生意,他就是想试探这些人的底线,本来想等着被否定,结果没人说不。
风投们对着“童工工厂”这种明显不合规的项目,居然还能认真讨论投资可能性。
并非明智之举啊,眼里只盯着潜在收益,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抛到脑后了。
现在很多创业项目,根本不管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要能炒概念、博眼球,就能吸引投资,这泡沫不破才怪。
聊起英美创业圈的差别,巴特勒说得挺实在。
在纽约,大家谈钱更赤裸,为了赚钱不计道德后果,看着就刺激。
英国则是老钱当道,产业都被固定圈子里的人控制着,普通人想突围太难。
加密货币圈在他眼里,就是蛮荒西部,什么都敢干,没人追责。
他爸妈当年就被骗进过金字塔骗局,所以他打心底不信任加密货币。
但没办法,想蹭暴富神话,绕不开这个圈子。
说实话,现在很多加密货币项目,跟当年的骗局本质上没啥区别,换个包装就敢出来圈钱。
巴特勒来自英国乡村,家境普通,却能混进大佬云集的创投圈。
他说自己很享受这种“阶层穿越”的感觉,因为他本不该在这里。
这话说得挺扎心,创业圈看似人人有机会,实则隐形门槛不少,但一旦披上“暴富”的外衣,这些门槛又好像都能被忽略。
这场闹剧最后没成,巴特勒没拿到100万英镑,还彻底厌倦了这种疯狂的创业思维。
他说自己不是更进一步,而是彻底退回去了。
毫无疑问,他用一场恶作剧,撕开了创业神话的虚伪外衣。
那些看似光鲜的融资故事、估值神话,背后可能全是虚张声势的炒作。
创业本该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事,现在却成了不少人赌徒式逐利的游戏。
希望这场闹剧能让更多人清醒,远离不切实际的暴富幻想,踏踏实实干点实事,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游史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