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最后可能不是死在兵败或敌人手里,而是被一点点耗光了身体——累的,也饿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最后可能不是死在兵败或敌人手里,而是被一点点耗光了身体——累的,也饿的。
那会儿是建兴十二年,五丈原前线。
蜀军和魏军对峙,战线拉得很长,粮草运输一再吃紧。
诸葛亮亲自督军,白天调兵遣将,晚上还得写奏章、排兵图,几乎没怎么睡过一个囫囵觉。
但真正压垮他的,也许不是这些,而是每天能不能吃上口热饭的问题。
这事儿过去很久没人提起,史书上写得含蓄,只说他“劳累病逝”。
可是在后来的一些野史和军粮研究档案里,零零散散露出了一些细节。
比如那场著名的偷麦事件。
那时候魏军屯粮于渭水中游,蜀军断粮已久。
诸葛亮不得已,派人夜袭敌营,偷割了整片麦地。
这是场冒险,但成功了。
问题是,这些麦子回来之后,怎么吃?
没人有时间去磨面。
磨一斤面粉,得仨人轮着推石磨推上半天。
更别提行军打仗的时候,哪来的石磨?
最后只能生煮麦粒。
锅里一把麦子,水煮开了就吃。
叫“麦饭”。
口感像嚼湿沙子,咽下去还硌牙。
兵能吃,诸葛亮也得吃。
据说他那段时间胃病严重,偶尔能吃点温热的米粥,已经是奢侈了。
更别说什么肉、菜、调料——根本没有。
有人说,如果那时候他有一箱方便面,蜀汉可能就真的统一了。
这听着像玩笑。
可从后勤角度看,真不是。
三国时期,粮食有,小麦、大米这些主粮都不稀罕。
但能不能吃到嘴里,是另一回事。
加工、运输、保存,样样是问题。
那时候没有电,没有机器,磨面靠人,运粮靠马。
再加上打仗,粮道一断,前线就得饿肚子。
而且还不是饿一天两天。
三国后期的战事,很多都是长期对峙。
比如这次五丈原,蜀魏两军僵持了整整一年。
谁能挺得久,谁就赢。
可惜蜀军地处西南,粮源本来就少,经不起消耗。
说到底,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时代的局限。
放眼那个年代,能吃得上的人不多。
别看史书上写得风风火火,真正能顿顿吃饱、吃好的,只有极少数人。
普通百姓,别说米饭了,连盐都是奢侈品。
那时候的盐,要么官府控制,要么黑市高价。
战乱时期,一斤盐能换几斤粮。
很多人只能吃白水煮菜叶——连个调味都谈不上。
调料这块儿,咱们今天厨房里常见的那些,在三国几乎都没有。
辣椒?没传入。
孜然?唐朝以后才有。
酱油?还是原始的发酵酱,味道不稳定。
植物油?只有少量香油,花生油、菜籽油这些,统统没有。
连锅都不一样。
今天炒菜用的铁锅,最早出现在宋代。
三国人用的是铜釜、陶罐,热效率低,不能高温炒菜。
炒菜这回事儿,在那时候根本不叫“炒”,而是“煎”或“炙”,局限很大。
所以他们的做饭方式,基本靠煮。
汤汤水水,没啥油水。
当时的人也吃菜,也吃水果。
李子、桃子、葡萄这些都有。
但品种原始,不甜,口感粗糙。
甜味本身就是珍贵的。
袁术死前想喝一口甜水,没实现——这不是夸张,是事实。
当时没有精制糖,甘蔗虽有,但制糖技术还没成规模。
所以说,那年代的“吃”,和今天完全是两个世界。
再说一件事。
曹操,这位枭雄,曾经也因为吃的事头疼不已。
他打仗讲究后勤,搞出了“屯田制”。
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让士兵和流民一起种田,种出的粮食归军队用。
这样一来,至少吃的能保障。
也正因为如此,曹魏的军力才能长期稳定。
相比之下,刘备晚期、孙权后期,粮食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不少失败的战役,背后都是“断粮”两个字。
但即便是曹操,也吃不上咱们现在的“地三鲜”。
想象一下,端上一盘茄子、土豆、辣椒炒出来的地三鲜,当时的人可能连认都认不全。
土豆、西红柿、玉米、辣椒,这些全是明清之后才传入中国的。
三国人哪见过?
所以,别说炒菜,连这些食材都没有。
就算有锅有油,也做不出来。
这不是谁的错,是时代的限制。
再回到诸葛亮。
他死的时候,年仅五十四岁。
按当时的说法,是“积劳成疾”。
但综合各种资料看,很大可能是营养不良加过度劳累造成的。
胃病、失眠、体虚,这些症状在他晚年多次出现。
有一次,他写信给刘禅,说自己“夜不能寐,食不下咽”,还提到“军中乏粮,士卒困顿”。
这不是客套,是实情。
也正是从那以后,蜀汉再无北伐之力。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59年
罗新,《历史深处的民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何兹全,《中国饮食文化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周振鹤,《中国古代粮食制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来源:乌龙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