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巴勒斯坦是个国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当然是国家啊,不然联合国承认的是什么?” 但真要追根问底,那问题就来了:
说巴勒斯坦是个国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当然是国家啊,不然联合国承认的是什么?” 但真要追根问底,那问题就来了:
一个“国家”的门槛,巴勒斯坦真的迈进去了吗?
先别急下结论。我们得掏出那本老生常谈的国际法圣经——1933年的《蒙得维的亚公约》。这份从美洲拉过来的法律标准,至今仍然是国际社会公认判断国家资格的五条铁律。
我带你一个一个来拆。
第一条,有常住人口。
这条,巴勒斯坦看上去没问题。约550万人口里,加沙210万,约旦河西岸330~340万,数字上挺硬的。但问题在于:这个“常住”多半是临时的。为什么?
因为还有超过500万巴勒斯坦难民,甚至有说法是接近800万,分散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地,几代都没能回到“家乡”。
他们算不算常住人口?国际法界争成一锅粥。
更破局的是,巴勒斯坦的“家”本身,领土压根儿就不稳定。
我们再看第二条,有稳定的领土。
说实话,巴勒斯坦的地盘,从来也没真正清爽过。
最早的领土设想是联合国1947年提出的分治方案,巴以划江而治。可五场中东战争打下来,这纸决议彻底撕碎。到了1993年,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一度达成奥斯陆协议,把自治区域分成ABC三块,看似合理,实则瓦解。
A区:18%,巴勒斯坦能搞民政和安保,但无军权。
B区:22%,只能搞民政,安全控制权归以色列。
C区:60%,名义属于巴勒斯坦,实际上被以色列全面管控。
而这还是30年前的“最优配置”。现在呢?B区被不断蚕食,C区沦为事实上的以色列领域。AB两区民政架构也不断被架空、公路、电力、管线全是以色列打理。
你说一个“国家”,连基本地图都画不出来,这像话吗?
第三条,有运转中的政府。
这事搁在巴勒斯坦,彻底开了个大玩笑。
你得先问清楚:谁才是巴勒斯坦政府?
西岸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要是法塔赫在管。加沙,被哈马斯完全实控,甚至还和法塔赫干过仗。两边互不买账、明争暗斗,各自印文件、设军队、收税、造人设,活脱脱两个政府。
关键在于,这两个政府谁也代表不了“整个巴勒斯坦”,彼此互认都困难。
如果一个“国家”连政府都搞不定,那怎么实现治理?更别提大选过渡、法律统一、行政运行这些基本国家功能了。
再到第四条,有能力对外建交。
这一点是最容易被“承认”表象忽悠的地方。
是的,全世界超过170个国家承认了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就连联合国也默认其为“观察员国”。但“政治承认”和“建交能力”完全是两码事。
巴勒斯坦没有自己的海关、边检、领空、领海,也就无法设立大使馆、签发有效签证。
外企、外国官员想进入巴勒斯坦,还得靠以色列的签证。
你就算拿到巴勒斯坦签证,也变不出国境通道,因为人家门不在自己手上。
这就像租了一间房,门禁钥匙还在房东手里,你摆几个家具、帖个户型图,就能算自己家了?
国际交往最基本的能动性,巴勒斯坦根本拿不出来。
最后一个门槛: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尤其是军队。
这点更是致命。
正规军?没有。
军委?不存在。
国防体系?以色列包办。谁打巴勒斯坦,还得看以色列心情是否“出兵防御”。
至于哈马斯那支约3万人规模的军事力量,说实话,它已经不是国家军队的概念,而是一个独立武装组织,不受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控制,你让国际法怎么定义?
民兵≠军队,抵抗≠主权,搞不清楚这个逻辑,就永远看不懂中东这场历史困局。
顺便一提,巴勒斯坦虽说有自己的“货币”,但实际流通的却是以色列“谢克尔”。中央银行背后结算系统靠以色列,财政大权控制在别人银行的汇款系统上,哪个主权国家会这么干?
那你可能会问一句,既然五条门槛就没有一条真正达标,为什么还能有170多个国家“承认”?
下面才是本文最关键的看点:
这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政治博弈的问题。
最近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开始松口承认巴勒斯坦,这背后实则是对以色列强硬政策的不信任加深。说白了承认巴勒斯坦,是给以色列上压力,也是试图推进“两国方案”的一枚棋子。
中国早在几十年前便承认了巴勒斯坦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正是基于一种更广阔的中东稳定构想。
我们站在哪一边?
我们站在公平正义、历史责任、地区稳定的一边。
但必须讲清楚一个现实,符合法理与现实的五项标准,才是真正国家的根基。
靠国际同情、政治舆论、抵抗情绪,是走不通“建国”这条长路的。
对巴勒斯坦来说,想要真正实现“一国两地”的统一治理和全面独立,必须先迈过下面这几道门槛。
内部权力整合,解决“政出两家”的乱局。与以色列重启真正有效的边界谈判,重建能运行的基础设施与财政体系。
获得特定地理边境控制权,构建正规国家武装体系,确保自防能力。
放眼未来,巴勒斯坦能否建国,既不是靠人道援助,也不是靠一句“自由巴勒斯坦”的口号,而是靠内外共振下的实质博弈能力。
回到中国立场,我们一贯推动“两国方案”,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拥有自己的国家,并希望以色列以实际行动推动和平。
今天讨论“巴勒斯坦是否是国家”这个问题,远比它表面复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烂尾工程,一个象征政治意愿却缺乏现实根基的半拉子主权概念。
它扎根在历史血液中,也困在现实锁链里。
这场历史的十字路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对于我们来说,看懂巴勒斯坦,其实也是在重新认知。
一个国家从诞生到崛起,背后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国际承认,而是内在治理与完整主权这块最硬的底牌。
说到底,不掌握“国境线”,永远无法画出“国家”的轮廓。
来源:刘三水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