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振宁2023年还在发论文,74年,从1949到2023,没停过。
他走了,但没人敢说他老了。
杨振宁2023年还在发论文,74年,从1949到2023,没停过。
不是那种挂名的,是真坐在桌前,一页一页算,一笔一笔改。
清华刚整理出他六本手稿,字迹密得像蚂蚁爬,旁边还画着小人儿,说是“给学生讲题用的”。
翁帆露面了,没哭,没煽情。
她说要写完那本《东篱回首》,里面全是他们俩吃饭时聊的物理。
你信吗?
一个90多岁的老头,半夜三点还拉着老婆讨论规范场论,说“这个对称性,你听懂了吗?
”她点头,他笑。
这不是爱情,是两个脑子在同一个频率上共振。
杨澜没发朋友圈,没发长文。
她只是悄悄推了个系列访谈,3亿次播放。
没人逼她,她自己选的。
以前采访明星,现在采访做粒子对撞的博士。
她说,科学家不是符号,是人,会怕冷、会失眠、会为一个公式失眠三个月。
清华收了他两千多本书,香港中文大学收了。
不是摆着当文物,是开放借阅,学生可以翻,可以抄,可以撕页——只要能看懂。
有人问,为什么偏偏是她?
翁帆?
杨澜?
她们不是名人遗孀,不是流量工具。
她们是那个唯一敢在科学面前不装的人。
不哭不喊,不卖惨,不蹭热点,只是把东西一件一件,理清楚,传下去。
杨振宁最后几年总说,中国不缺天才,缺的是让天才能安静坐下来的地方。
他没骂人,没抱怨,只是把书捐了,把钱设了奖学金,把笔记留了。
现在,有人在读这些笔记。
有人在写他的故事。
有人在教学生,怎么问出一个好问题。
这才是纪念。
不是鲜花,不是热搜,是有人继续在黑暗里,点灯。
他走了,但灯还亮着。
来源:才高八斗熊猫S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