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病房电话响起。是老年科的护士,喊我过去看一个突发躁动的老人。她叫李奶奶,73岁,患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五年。此刻,她正用拳头猛捶墙壁,嘴里不停喊着“要回家、要回家”。家属眼眶通红,却早已习惯这样的“夜游症”。
凌晨两点,病房电话响起。是老年科的护士,喊我过去看一个突发躁动的老人。她叫李奶奶,73岁,患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五年。此刻,她正用拳头猛捶墙壁,嘴里不停喊着“要回家、要回家”。家属眼眶通红,却早已习惯这样的“夜游症”。
像李奶奶这样的患者,我每周都能接诊好几位。老年痴呆,不再是稀罕病,而正在迅速成为一种“社会病”。
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已达15.5%,其中阿尔茨海默病约占60%以上。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3)》的数据,全国现存此类患者超1500万人,预计2030年将突破2000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每一位医生都能在门诊里清晰感受到的趋势。
很多家属困惑,老人年纪也不算太大,怎么突然就认不清人、忘记回家的路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早在症状出现前的10到20年就已悄然启动。
神经元逐渐凋亡,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如同沙漏,一点点耗空大脑的记忆与认知力。
更令人警惕的是,50岁之后,许多生活习惯可能正悄悄加速这一病程。我常对患者说:“有些事,年轻时做叫个性,年过半百再做,可能就成了病因。”尤其在家里,有5件事,真的该少做。
第一件事:长时间独处不与人交流。神经系统如同一台精密仪器,最怕“闲着”。一项由复旦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合作的研究指出,社交频率与认知功能成正相关,
独居老人患痴呆的风险高出47%。大脑需要互动的激发,哪怕是每天聊两句家常,也比默默刷手机来得更有益。
第二件事:整天窝在沙发上不动弹。久坐超过6小时,会显著影响脑供血。2022年《柳叶刀·神经 病 学》刊登的一项全球性研究显示,缺乏运动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九大可控风险因素之一。
运动不仅改善脑循环,还能促进神经营养因子(BDNF)释放,这是一种天然的“脑肥料”。我有位78岁的老病人,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五年过去,记忆力居然比初诊时还好。
第三件事:频繁熬夜或昼夜颠倒。睡眠对大脑的清理功能至关重要。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睡眠时脑脊液会像“洗涤剂”一样冲刷脑内废物,尤其是β-淀粉样蛋白。
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于5小时的中老年人,痴呆风险提高1.7倍。那些喜欢晚睡追剧、打麻将到凌晨的习惯,表面无害,实则损脑至深。
第四件事:吃得太咸、太油、太甜。脑血管健康直接决定神经元的生存状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老人,患痴呆的风险高出普通人2到3倍。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饮食结构是影响认知退化速度的关键因素,中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加工食品、红肉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多摄取深色蔬菜、坚果和深海鱼。
第五件事:把电视、手机当作陪伴。长时间盯屏幕获取被动信息,会让大脑“懒惰”。我曾为一位65岁的老人做过简易认知测评,结果发现,他能准确背出电视剧里的台词,却连孙子的名字都要想半天。
医生不是要剥夺他们的娱乐,而是要提醒:单一的信息输入方式,会让认知路径变得单薄,久而久之,脑功能也会像肌肉一样退化。
很多人误以为老年痴呆只是“记性差”。这只是冰山一角。情绪失控、判断力下降、幻觉、妄想、夜间游走、自理能力丧失,才是真正让家属崩溃的地方。
一个原本温和的老人,可能突然怀疑老伴给他饭下毒、把家里的镜子砸个稀烂。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远比人们想象中复杂和残酷。
更值得关注的是,痴呆与脑卒中、帕金森、抑郁症甚至癌症之间,并非毫无关联。2023年《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刊出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发现合并脑卒中的老年人,其发生痴呆的概率高出2.6倍。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也会加速认知退化。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还发现,某些肿瘤细胞分泌的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元功能。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多奈哌齐、美金刚等药物,只能延缓症状进展,无法逆转病程。更有甚者,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甚微,只能依赖非药物干预手段,如认知训练、音乐疗法、定向疗法等维持生活质量。
我曾经接诊一位艺术家老年痴呆患者,他不记得自己曾画过什么,但当我拿出画布和颜料,他却能画出一只灵动的麻雀。大脑的记忆,不是全都丢了,而是被封存在某个角落。
越早识别,越可能干预。国家卫健委《认知障碍疾病防治指南(2023)》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认知筛查。
尤其是出现经常找不到词、重复提问、性格突变、迷路、做事逻辑混乱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越早启动干预,越能保住认知的“阵地”。
从医生角度讲,痴呆最大的成本,不是药费,而是时间与陪伴。一个晚期患者,每天需要3到5小时的看护,很多家庭因此陷入“照护危机”。
一位患者的女儿曾跟我说:“我妈已经不认识我了,但我还是要每天跟她聊聊天,哪怕她不记得我,我记得她曾是个温柔的母亲。”这句话让我沉默良久。我们治疗的,不只是病人,还有他们未曾说出口的记忆与尊严。
50岁之后,大脑就像一台逐渐老化的处理器,不能再一味透支。少做那5件事,不是为了苛刻生活,而是为了帮大脑减负。认知退化不是命运,而是结果,而这个结果,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我们日常的选择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可逆性认知障碍”,即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干预窗口。中国医学科学院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约有15%的轻度障碍患者,在良好生活干预下认知功能可部分恢复。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也给了无数家庭一线希望。
人到中年,最怕的不是忘记事情,而是忘记自己是谁。愿每一位过了50岁的朋友,都能从今天起,给大脑一份呵护,给记忆一份尊重。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现状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7):490-495.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知障碍疾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S].2023.
[3]李霞,张宏.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与干预策略综述[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3,22(3):195-199.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李医师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