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溪区因境内花溪河得名。花溪河明代称“花仡佬河”,因流域内曾聚居以“花仡佬”为代表的仡佬族支系,妇女服饰多刺绣花纹而得名。1937年,贵阳县县长以“花仡佬其名不雅”为由,取“花开四季,溪水长绿”之意更名“花溪”,并沿用至今。作为贵阳母亲河,花溪河不仅是地理标识
一、花溪区整体名称来源
花溪区因境内花溪河得名。花溪河明代称“花仡佬河”,因流域内曾聚居以“花仡佬”为代表的仡佬族支系,妇女服饰多刺绣花纹而得名。1937年,贵阳县县长以“花仡佬其名不雅”为由,取“花开四季,溪水长绿”之意更名“花溪”,并沿用至今。作为贵阳母亲河,花溪河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着从夜郎古国到现代都市的文明脉络,如明代济番桥(今花溪大桥)、清代桐埜书屋等遗迹均依河而建,印证其“城河共生”的城市特质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青岩镇
因镇北“青岩山”得名,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青岩堡,为贵阳“南大门”军事要塞。古镇依托喀斯特山地地形,形成“九寺八庙五阁二祠”的明清建筑群,是西南茶马古道重要节点。镇内赵理伦百岁坊、慈云寺等文物建筑,融合了汉、苗、布依等民族工艺特色,2017年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2. 马铃布依族苗族乡
因乡政府驻马铃寨得名,寨后山形似天马,以“天马系铃”传说命名。明清属金竹长官司,民国时期称谷增乡,1961年迁治马铃寨后更名。乡内凯坝村保存清代布依族民居,革约村流传“米花古歌”等非遗,体现民族聚居与农耕文化融合 。
3. 高坡苗族乡
因地处贵阳南部高原台地得名,平均海拔1500米,是苗族“印牌苗”“红簪苗”等支系聚居地。明代设高坡堡,现存甲定洞葬、云顶草场等文化景观。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传统节日“四月八”“跳洞”等保留完整的迁徙史诗记忆。
4. 镇山村
属石板镇,明万历年间江西庐陵协镇李仁宇奉命屯兵建堡,因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防御地形得名。村寨分上下两寨,上寨为军事屯堡区,现存石砌城墙、武庙等遗迹;下寨为布依聚居区,保留石板房、蜡染作坊等传统业态。2005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屯堡文化与布依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
5. 燕楼镇
因明初“燕子群居城楼”的传说得名,镇内燕楼营盘遗址为明代军事屯堡,现存石头城墙、瞭望台等遗迹。金山洞摩崖石刻是贵阳地区最早的摩崖艺术,洞内留存元代涂绘的人、马、狗等图像,印证从远古到明清的人类活动轨迹。
6. 麦坪镇
原名刘土廉堡,明代为军事屯堡,因地势平坦、盛产小麦得名“麦坪屯”,民国时期改称麦坪。镇内彭官堡、杉木堡等村寨,保留清代四合院式民居,部分建筑木雕工艺精湛,题材多为“二十四孝”等儒家文化元素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龙井村
因村内天然龙井得名,井水四季清澈,明代设“龙井哨”为青岩堡前哨。现存清代石砌井栏及《龙井记》碑刻,记载村民集资修井的乡约制度 。
2. 凯坝村
布依语称“kail baanx”,意为“山坡上的寨子”。清代形成聚落,现存布依族“八音坐唱”表演队,2014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3. 甲定村
苗语称“jat dees”,意为“石头堆积的地方”。村后溶洞为苗族洞葬遗址,棺木悬于崖壁木架之上,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研究苗族丧葬文化的活态标本。
4. 骑龙村
因村后山梁形似卧龙得名,明代设骑龙堡。村内“桐埜书屋”为清代诗人周起渭故居,现存康熙年间“天子门生”匾额,见证贵阳文脉传承 。
四、其他特色地名
1. 天河潭
因天然喀斯特溶洞与深潭得名,洞顶钟乳石形如天河倒悬,故名“天河潭”。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曾游历此地,称“黔中一绝”。景区内“天生桥”为天然石拱桥,桥高21米、跨度38米,是喀斯特地貌典型代表。
2. 夜郎谷
因贵州古代夜郎国文化主题得名,由艺术家宋培伦耗时20年打造。谷内石头城堡、陶艺雕塑等建筑,融合夜郎图腾与现代艺术,被誉为“东方魔幻城堡” 。
3. 黄金大道(花溪公园)
因花溪河沿岸法国梧桐秋季落叶铺就金色步道得名。民国时期为贵阳至青岩的驿道,现存清代“百步桥”及陈毅元帅“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题刻 。
4. 青岩古镇城墙
明洪武年间始建,现存南门、北门及部分墙体,总长约1300米,高5-7米,基宽3-5米。墙体采用“糯米灰浆”砌筑,设有瞭望孔、射口等防御设施,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卫所城墙之一 。
花溪区地名体系呈现“军事屯堡为骨、民族迁徙为脉、自然形胜为基”的鲜明特征:既有“青岩”“镇山”等承载军事防御功能的标识,亦有“马铃”“高坡”等记录民族聚居的符号;既有“天河潭”“黄金大道”等反映自然景观的名称,亦有“黔陶”“久安”等体现产业文化的印记。地名背后交织着从夜郎古国到现代都市的多重历史线索:明代屯堡文化塑造了青岩、镇山的空间肌理,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的迁徙史诗沉淀为“花仡佬”“跳洞”等文化基因,而“花溪”“黄金大道”等雅称,映射出贵阳从边疆重镇到生态之城的转型 。作为“高原明珠”,花溪地名不仅是空间符号,更是解码贵阳多元文明的钥匙,其“山水形胜与人文精神共生”的命名逻辑,为理解西南地区社会变迁提供了典型样本。
来源:国外特写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