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李世民与李建成旧部的贞观君臣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3:23 1

摘要:武德九年(626 年),长安城内的权力更迭尘埃落定,李世民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彼时的朝堂,因此前储位之争的余波,仍弥漫着派系对立的气息 —— 原太子李建成麾下的官员或惶恐自危,或暗中观望,担心新帝清算旧怨。然而,李世民却以超越常人的胸襟,打破派系壁垒,重用魏

武德九年(626 年),长安城内的权力更迭尘埃落定,李世民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彼时的朝堂,因此前储位之争的余波,仍弥漫着派系对立的气息 —— 原太子李建成麾下的官员或惶恐自危,或暗中观望,担心新帝清算旧怨。然而,李世民却以超越常人的胸襟,打破派系壁垒,重用魏徵、王珪等李建成旧部,以 “不论派系,唯才是举” 的用人策略,迅速稳定朝局,为贞观之治的开启埋下关键伏笔。这场跨越阵营的君臣相知,不仅重塑了初唐的政治生态,更成为后世治国者推崇的用人典范。

李世民即位时,唐朝虽已统一全国,但历经多年战乱,民生待兴,朝堂内部亦需整合。原属李建成阵营的官员中,不乏有治国之才者,却因 “前太子属官” 的身份,陷入 “有才不敢用” 的困境。时任太子洗马的魏徵,曾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甚至建议其早除李世民;时任太子中允的王珪,亦曾辅佐李建成处理政务,颇有才干。储位之争后,有人向李世民进言,主张将这些 “旧敌” 贬谪流放,以绝后患。

面对朝堂内外的呼声,李世民却有自己的考量。他在朝会上对群臣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天下之才,不为东宫所用,便为朕所用,何分派系?若因旧怨弃贤才,与闭目塞听何异?” 为表决心,他首先召见了魏徵。初次见面时,魏徵虽心怀忐忑,却仍直言不讳:“臣昔为太子谋,今蒙陛下不杀,若陛下愿纳忠言,臣敢不竭尽所能;若陛下欲治臣罪,臣亦无憾。” 李世民闻言,不仅未加责备,反而起身扶起魏徵,诚恳道:“朕知卿有济世之才,昔日本是各为其主,非卿之过。今朕求贤若渴,愿卿弃前嫌,与朕共辅社稷。” 随即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让其专司进谏之职。

不久后,李世民又召见王珪,同样以礼相待。王珪见新帝无清算之意,且真心求才,遂放下顾虑,向李世民提出 “整顿吏治、轻徭薄赋” 的建议,深得李世民认可,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参与中枢决策。李世民的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朝堂的派系阴霾 —— 原李建成旧部见新帝 “唯才是举”,纷纷打消顾虑,愿为大唐效力;其他派系的官员亦明白,唯有凭借才能方能立足,而非依附阵营。

被重用后的魏徵,并未因 “旧部” 身份而畏首畏尾,反而以 “犯颜直谏” 的姿态,成为李世民治国路上的 “一面镜子”。贞观元年(627 年),李世民欲效仿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泰山,彰显功绩。朝中大臣多迎合附和,唯有魏徵直言反对:“今陛下即位不久,民生尚未完全恢复,仓库仍有不足,若此时劳民伤财封禅,恐加重百姓负担,非仁君所为。” 李世民起初不悦,与魏徵争辩良久,但魏徵始终据理力争,列举历代封禅因扰民导致天下动荡的事例。最终,李世民醒悟,放弃封禅之念,感慨道:“若非卿直言,朕险些犯下大错。”

此后,魏徵的谏言愈发频繁,小到官员任免,大到国家政策,只要发现问题,便会及时进谏。贞观二年(628 年),长安附近发生旱灾,李世民欲下令罢除部分禁军,让士兵回乡务农。有大臣担忧此举会削弱京城防卫,魏徵却支持李世民:“兵在精不在多,罢除冗余士兵,既解百姓粮荒,又能让士兵归家生产,实为双赢之举。” 李世民采纳其建议,果然缓解了粮荒,且并未影响防卫。据史载,贞观年间,魏徵前后进谏两百余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虽多次让李世民 “下不来台”,却始终得到李世民的尊重与信任 —— 李世民曾说:“魏徵每进一言,皆为社稷着想,朕虽有时不悦,事后细想,却无不有理。”

魏徵的存在,不仅让李世民避免了诸多决策失误,更在朝堂上树立了 “直言无罪” 的风气。其他官员见魏徵因直谏受重用,亦纷纷敢于进言,形成 “君臣共商国是” 的良好氛围。贞观四年(630 年),魏徵升任秘书监,参与编修国史,同时仍兼谏议大夫之职,其 “旧部” 身份早已被 “治国能臣” 的标签取代。

相较于魏徵的 “直谏”,王珪的贡献更多体现在吏治整顿与人才推荐上。担任黄门侍郎后,王珪发现朝中官员考核制度混乱,部分官员因派系关系得以晋升,真正有才能者却被埋没。他向李世民上书,建议 “改革考核之法,以政绩、才能为主要标准,不论出身与派系”。李世民采纳其建议,命王珪主持修订官员考核制度 —— 新制度将官员分为九等,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包括 “德行、政绩、才能”,考核结果直接与升迁、罢黜挂钩。

为确保制度公平推行,王珪以身作则,从不因私人关系偏袒官员。有一次,他的一位旧友因政绩平平,希望王珪能网开一面,王珪却严词拒绝:“考核之法,乃陛下所定,为的是天下公平。我若因私废公,何以服众?” 最终,这位旧友因考核不达标被降职。王珪的公正无私,让新的考核制度得以顺利推行,朝堂风气为之一清,官员们纷纷专注于政务,而非钻营派系。

除了整顿吏治,王珪还善于发现和推荐人才。他深知 “唯才是举” 不仅需要帝王的胸襟,更需要有识人之明的官员举荐。贞观三年(629 年),王珪向李世民推荐了时任陕州长史的薛收 —— 薛收曾是李建成麾下谋士,因储位之争后闭门不出。王珪向李世民介绍薛收 “有经天纬地之才,擅长文辞与谋略”,李世民遂召见薛收,命其起草诏书,薛收果然文思敏捷,所拟诏书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成为李世民的重要文臣。此后,王珪又陆续推荐了马周、褚遂良等人才,这些人后来均成为贞观年间的名臣,进一步印证了 “不论派系,唯才是举” 策略的成效。

李世民重用魏徵、王珪等李建成旧部,带来的不仅是个别人才的发挥,更是整个朝堂政治生态的转变。此前,储位之争导致官员 “各为其主”,派系壁垒森严;而李世民的用人策略,打破了这种壁垒,让 “才能” 成为官员立足的唯一标准。原属李世民阵营的房玄龄、杜如晦,与魏徵、王珪等旧部并无隔阂,反而因共同的治国目标紧密合作 ——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魏徵善于谏言,王珪善于吏治,四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被时人称为 “贞观四杰”。

这种 “不分派系、共辅社稷” 的氛围,吸引了更多天下贤才汇聚长安。贞观六年(632 年),李世民在勤政殿宴请群臣,感慨道:“朕今日能安坐朝堂,百姓安居乐业,皆因卿等不分新旧,同心同德。昔日本为敌对阵营,今同为大唐臣子,此乃朕之幸,亦为天下之幸。” 魏徵起身回应:“陛下不以旧怨待人,唯才是举,臣等方能尽心效力。此非臣等之功,实乃陛下胸襟所致。”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不仅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更成为后世帝王的治国范本。他曾说:“朕之用人,如巧匠选材,不问其出处,只看其是否可用。栋梁之材,或生于山林,或长于市井,若因出身弃之,何以成大厦?” 这种 “唯才是举” 的理念,贯穿了整个贞观年间 —— 据统计,贞观时期的重要官员中,原属李建成、李元吉旧部者占比近三成,他们与李世民旧部共同构成了初唐的治国核心团队。

从即位之初的派系隔阂,到后来的君臣同心,李世民以超越私怨的胸襟,将 “不论派系,唯才是举” 的用人策略落到实处。魏徵、王珪等旧部的尽心辅佐,不仅证明了李世民的识人眼光,更彰显了 “人才不分阵营,只为天下苍生” 的治国真谛。这场跨越阵营的君臣相知,最终化作贞观盛世的璀璨光芒,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世传颂的用人佳话。

来源:雁飘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