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上,被称为“千古诤臣”的当属唐朝的魏征,他在朝堂上直言上谏,丝毫不留情面,深得唐太宗的信任,而他与唐太宗“君明臣直”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在历史上,被称为“千古诤臣”的当属唐朝的魏征,他在朝堂上直言上谏,丝毫不留情面,深得唐太宗的信任,而他与唐太宗“君明臣直”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但是,在魏征死后的两个月,唐太宗却下令将他的墓碑砸了,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唐太宗会如此对待魏征?
魏征,少时家中贫寒,只得出家为道士,他极其喜好读书,面对天下即将大乱的时局,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最初的时候,魏征参加了瓦岗军的队伍,跟在李密的身边,李密只是觉得魏征很有文采,但对于魏征提出的壮大瓦岗军的计策,一条都没有采纳。
这时候的魏征空有一身报国志,偏偏不受到赏识,对于魏征来说,实在是痛苦,好在李密很快被王世充打败,魏征也跟着李密归降于唐朝。
后来,魏征又劝服了李密的部下李勣归顺唐朝,期间,魏征不幸被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俘虏,得亏窦建德不成气候,很快被唐朝的大军攻破,魏征也得以再次回到唐朝。
当时,唐朝的太子李建成对魏征很是仰慕,便请他担任了太子洗马这个职位,对魏征甚是礼遇。
622年,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犯上作乱,魏征当即看出这是太子李建成立功建业的大好机会,便找到李建成,希望他去找李渊请战,以获得战功。
魏征还说虽然现在他是太子,但是战功和在军中的声望都不如李世民,这一次铲除刘黑闼正是他超越李世民的好机会。
李建成一听,立刻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向李渊请战带兵前去平定,这一战李建成大获全胜。
回来后,李建成更加重用魏征,他知道魏征身怀不世之才,自己能遇到他实在是一大幸事,因此,对魏征的建议大多数都是点头采纳。
但唯有一点,当初魏征见李世民势力逐渐扩大,便建议李建成找个理由将李世民调到外地,以防他生出祸心。
而且还曾向李建成进言:“李世民不除,一定会后患无穷”,魏征这是要李建成杀死李世民的意思,但是李建成顾念兄弟骨肉之情,始终没有下狠手。
作为臣子,魏征也无可奈何,见李建成不肯下手,便建议他向李渊提议,请调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强将去镇守各地,或者找个理由贬黜。
这次李建成听了,李渊也一口答应,但是这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也引发了历史上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干脆利落的拿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恐怕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败。
李建成身死,作为李建成府中的谋士魏征,恐怕也难逃一死,但谁能想到,李世民坐上那个最高的位置后,并没有立刻处决魏征。
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征劝李建成除掉自己,但他知道魏征除了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以外,更是一个能臣,所以,李世民宣魏征觐见,一开口便问道:“你当初为何要明目张胆的离间我们兄弟情感?”
魏征听完,直言道:“当日皇太子若是听我的劝告,哪里会遭逢今日的祸患?”在场的所有人面面相觑,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
原以为李世民会处死魏征,没想到却以魏征不卑不亢的品色,授予了他谏议大夫的职位。
后来,在魏征的建议下,李世民广听谏言,还传出了一个虚心纳谏的美名。
有一次,李世民正在批阅奏折,看着看着突然将奏书扔到了魏征脚下,怒道:“难道国家不役一人,不收租,宫人都不梳妆,这些人才能称心如意吗?”
魏征赶紧拿起来那本奏书,看到上面原来是县丞皇甫德参,针对时政提出的意见,字字句句都是在说唐朝的征税太过严重,就连妇女梳高发髻都是宫中流传出来的不好习俗。
气的李世民当场就要治他的罪,魏征赶忙劝阻,以当初汉文帝虚心接受贾谊的《治安策》的故事,劝谏李世民不要轻易责罚。
甚至还搬出了隋炀帝,魏征说:“陛下,虚心受谏是君主的美德,当初隋炀帝就是缺了这点,才败国亡身,您曾亲口说过,自己绝不学隋炀帝,这些话余音在耳,臣永远不忘啊。”
魏征的话,渐渐平息了李世民的怒气,李世民也不再追究皇甫德参的罪过,放过了此事。
可以说,魏征任职唐朝官员期间,大大小小的上谏不下数百次,几乎每一次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心口戳,什么冒犯天颜,对于魏征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
李世民常说:“在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乱世的是房玄龄,贞观之后,对我尽忠、敢于冒犯国君尊严上谏的唯有魏征一人,古代的名臣,没有一个可以超于他们。”
可以说,在李世民眼中,魏征就是一个说一不二,能够冒死上谏的良臣,虽然屡屡惹怒自己,但魏征终究是一个有才之臣。
后来,太子李承乾整日不务正业,魏王李泰却渐渐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引得宫中内外议论一片。
李世民知道后,立刻派出魏征去辅佐李承乾,任命他为太子太师,魏征却以患病屡屡推辞,
但李世民仍旧执着的说,就算魏征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于是,魏征就成了太子李承乾身边的人,可谁又能想到这一步却为魏征带来了祸患。
几十年光阴如梭,魏征重病缠身,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唐太宗带着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来看望魏征。
在这之前,李世民就已经下令要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因此,这一次来看魏征也带着衡山公主来了。
643年,魏征去世,李世民为他罢朝五日,太子李承乾为他举哀,从这里看魏征的死对李世民、李承乾来说,实在是一大憾事。
当初,李承乾因为宠信一个乐人,耽误正事,李世民大怒杀掉了那个乐工,因为这件事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深。
后来,李承乾又见到魏王李泰颇受李世民宠爱,便起了谋反之心,他不仅私下暗杀李泰,还结交大臣,打算逼宫谋反。
可李承乾怎么能斗得过老谋深算的李世民呢?结果可想而知,事情败露,李世民又恨又痛,原以为之前让魏征去教导他,能让他成为一个堪当大任的太子。
不成想却还是成了这个模样,竟然要与魏王一争高低,企图谋反,李世民含泪将李承乾贬为庶人,最终没有杀他。
不过,李承乾的谋反,却带出了一连串的祸患,首当其冲的便是与他勾结的大臣侯君集、杜正伦等人。
他们两个人不仅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有关,还与魏征有关。
当初,是魏征在李世民面前,力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看重魏征,这才对他们也另眼相待。
其中,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为太子右庶子,侯君集则是担任了吏部尚书。
荐人失当,魏征也难辞其咎,李世民对魏征第一次起了怀疑的心思,他觉得是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再加上有人说,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章,竟然全部送到了史官褚遂良那里。
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扬名,而不顾及君王的脸面,李世民大怒,竟然下令让人毁掉了自己给魏征修建的墓碑,还取消了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
从此,魏征失去了皇家的恩泽,魏家也逐渐衰败没落,这便是帝王之怒。
对于李世民的这种做法,有人说除了因为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魏征过火的“犯颜直谏”。
当初,为了开创大唐盛世,李世民给了魏征“话语权”,允许魏征可以时时提醒和劝谏自己,无论是在国家大事上还是皇帝的私德上,魏征都享有直言不讳的权力。
魏征比李世民大了20岁,可能在外人看来,这就相当于一个长辈在教训小辈一样,但是魏征一次次的直言上谏,或许也忘了他面对的是皇帝,不是普通人。
据传,因为魏征管李世民太甚,有一次李世民竟然在长孙皇后面前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
魏征能把李世民逼到这个份上,大唐也是独一份了,或许李世民愤怒之下砸烂他的墓碑,一是愤恨他为何要结党营私,二是觉得自己多年来对他的宠信仿佛是个笑话.....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不听劝阻征讨高丽,结果无功而返,当他途经昭陵时,想起了魏征,感慨道:“如果魏公还在,必定会劝阻这次辽东之役的。”
于是,李世民便宽慰了魏征的妻儿,还派人前去祭奠魏征墓,把之前扑倒的墓碑也重新立了起来。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崩逝,在配享功臣的名单中仍旧没有魏征,这点也是值得深思的,毕竟能配享太庙,是个无上荣誉的事,可魏征为大唐做了那么多,到最后仍旧没有获此殊荣,也间接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心结并未解开。
虽然太宗重新把墓碑立了起来,但是魏征的子孙后代仍旧受到了影响。
魏征只有四子,他们大多都活动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担任的职位最多也就是四品官,只有他的幼子叔瑜做到了三品官。
后来,整个家族逐渐没落,退出了“通贵”行列,不能享受祖上的荫蔽,他们能做的便只有靠自己的本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玄宗时期,魏家寝堂遭遇火灾,魏征子孙伤心不已,唐玄宗特意下令百官赴吊,此举未有先例,也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当初,魏家寝堂是李世民用宫中的殿材为魏征特意修建的,是君王赐下的恩典,对于天下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座寝堂,更是表明君臣关系的“纪念碑”。
因此,唐玄宗如此做,便是有意表明自己尊崇功臣之心,既不忘前者,又向众大臣表示自己光复贞观盛世的决心。
然而,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后,也很快便沉寂下去了,仿佛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参考资料:魏征巧谏唐太宗--平儿
魏征:朝堂上的持不同政见者---老区建设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