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特别喜欢看市场上的那些场景:大货车轰鸣着倒车,工人们吆喝着,吊机缓缓落下成叠的花岗岩大板。那一方方厚重的石材,在阳光下泛着天然的石材光泽,被卸下、搬运、装车。
我总爱去石材市场里转转。
我特别喜欢看市场上的那些场景:大货车轰鸣着倒车,工人们吆喝着,吊机缓缓落下成叠的花岗岩大板。那一方方厚重的石材,在阳光下泛着天然的石材光泽,被卸下、搬运、装车。
那种红红火火的场面,充满了汗水与力量感,也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与希望。每每看到,我都由衷地替他们高兴,佩服他们支撑起这厚重行业的能力。
我记得,在我们这个行业刚显出下坡路苗头的时候,“低价”是每个批发商手中最趁手的武器。只要价格够低,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总能打开销量的大门。终端客户们精明而直接,谁便宜就买谁的。那时候,低价策略无往不利,是提振业绩的不二法宝。
然而,时隔两三年,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个市场,情形已截然不同。如今,不用你问,走进任何一家档口,听到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我家是最低价”。价格战打到了地板,甚至凿穿了地基,大家早已没有退路,陷入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囚徒困境。
这番景象,并非凭空而来。依我看,至少有五点原因,共同造就了今日的局面:
1、矿山的“盛宴”与“枷锁”:大量矿山复开,开采技术提升,生产能力急剧增加。源头的“水龙头”开得太大,下游的“池塘”自然泛滥。
2、工厂的“效率革命”: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切割速度更快,出材率更高。工厂的产能翻了番,对市场的供给造成了巨大压力。
3、信息的“透明之刃”:互联网让石材价格一览无余,物流网络让跨区域采购轻而易举。信息差这个曾经的利润来源,如今已几乎被抹平。
4、替代品的“跨界打击”:PC砖、人造石等产品强势崛起,以稳定的花色、更低的价格和轻便的施工,抢走了大量原本属于天然石材的中低端市场。
5、需求的“结构性萎缩”:最根本的一点,是市场需求的“大盘”变了。某某地产、某大基建等驱动行业飞驰的“火车头”放缓了。如今到市场来的,多是装修补货、小型工程等“差漏补缺”的订单。回想以前,出货都是按“件”、按“车”来计算,整包销售是常态;而现在,客户多是按“片”购买,极少有整件拿货的了
面对这样一个“低价”失灵、需求碎片化的市场,我们这些做花岗岩批发的,究竟该何去何从?说实话,我很迷茫。
但迷茫不能当饭吃。困则思变,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或许,以下几个方向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出路一:深耕价值,做“石材管家” 当价格不再是优势,服务才是。对于那些“差漏补缺”的客户,他们最核心的痛点不是价格,而是“麻烦”。我们能否提供精准裁切、磨边、防护甚至上门测量服务?让我们从单纯卖材料,转变为提供“拿到就能用”的成品半成品,赚取服务的附加值。我们卖的不再是石头本身,而是“省心、省时、省力”。
出路二:聚焦细分,做“特色专家” 放弃与所有人在大路货上血拼。转而聚焦于高端家装、园林景观、艺术雕刻等细分领域。去寻找和储备那些花色稀有、质感独特的品种,成为某个小领域里无可替代的专家。当客户追求的是“独一无二”而非“便宜耐用”时,你的定价权就回来了。
出路三:拥抱线上,做“网红石材商” 既然信息透明是趋势,不如主动利用它。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展示矿山源头、精湛的加工工艺、优秀的落地案例。让冰冷的石头拥有温度和专业的故事。这不仅能吸引精准客户,更能建立品牌信任,让客户为你的专业和信誉买单。
出路四:协同共生,与替代品做“搭档” 承认PC砖等产品的优势,并思考如何共存。比如,在大型项目中,是否可以主材用PC砖,而在门框、窗台、踢脚线等需要画龙点睛的地方,推荐我们的天然花岗岩?从对抗转向合作,提供综合的材料解决方案。
市场的喧嚣或许不如往日,但那红火场面背后所代表的奋斗精神,从未过时。
只是,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蛮干,而是巧劲;不再是价格的血拼,而是价值的创造。
前路必然艰辛,但危机中永远蕴藏着转机。我很想听听同行们的想法:您正在尝试哪些新的方法?我们又该如何携手,共同走出这片迷雾?
来源:石材生意圈黄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