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八轮底盘,155毫米榴弹炮,解放军陆军,为何迟迟不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2:50 1

摘要:这话背后有很多来龙去脉,不是单靠几张靓照就能说清的。近两年国内厂商把好几款轮式155拿出来给大家看,最让人眼熟的就是珠海航展上露面的SH-16系列。外表和技术上,SH-16跟国外同类玩意儿挺像:无人遥控炮塔、自动装弹机,加上52倍径炮管,这套配置一看就知道不是

解放军现在还没把大八轮底盘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当成主力装进编制里。

这话背后有很多来龙去脉,不是单靠几张靓照就能说清的。近两年国内厂商把好几款轮式155拿出来给大家看,最让人眼熟的就是珠海航展上露面的SH-16系列。外表和技术上,SH-16跟国外同类玩意儿挺像:无人遥控炮塔、自动装弹机,加上52倍径炮管,这套配置一看就知道不是随便摆设,厂家还有专门的外贸型号,摆明了要往国外市场推销。与此同时,网络上又能找到关于新型155履带自行榴弹炮的照片和视频,说明国内并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一条路线上,而是多线并进在走。

把历史往前翻一翻,就更好理解现在的局面。中国的榴弹炮体系有点“南北合璧”的味儿:一边还有苏式传统的122毫米系统,另一边则慢慢向西方的155毫米靠拢。解放军过去既用过05式履带自行榴弹炮,也在181型越野卡车上装过155口径火炮——这两条线其实代表了两种思路:履带的强调防护和越野,卡车的强调轻便和成本低。卡车炮便宜、量产方便;履带炮抗打击、机动越野能力强,这些优缺点摆在那儿,谁也遮掩不住。

那为啥大八轮155没一下子成批上马?说白了,两个现实因素最关键。第一个是钱。把大八轮底盘、自动装弹、遥控炮塔、整套电子光电系统都堆一起,单车成本就上去好几圈。解放军要搞大规模换装,预算压力显而易见。第二个是平台本身的问题。现在国内广泛使用的08式大八轮家族,设计年代并不新,虽衍生型号多,但在动力、防护、可靠性这些方面还有短板。把一门52倍径的155装上去,不只是把炮挂上去那么简单,平台能不能长期承载、是否能满足战场连续运用,这些都要打问号。

对照外国的做法,东西也不会完全一样。德国的RCH-155偏自动化、体重大,意大利那种改装的8×8“豪猪”走的是轻量化、可空运的路线,法国的凯撒、瑞典的长弓手各有侧重。轻型轮式155为了能空运,常常用39倍径,牺牲了一部分射程换取便携;重型轮式或履带炮往52倍径靠,打击距离和弹道性能更好,但车重也上去了。SH-16把52倍径跟自动化放在一起,厂家显然是想把这车做成中远程、精确打击的平台,拿出去卖技术面子和出口订单,但军队要不要用,还有另一套衡量标准。

战场生存性这块,大家心里都有数。像乌克兰战场上,固定的牵引炮一坐窝就容易被盯上。自行榴弹炮能“打了就跑”,生存概率高,这是推动全球向自行化转型的重要原因。中国既保持了履带体系,也没放弃卡车路线,算是在不同方向上试探哪条路更合适。除此之外,还有更实打实的配套问题:弹药供给、后勤保障、旅级战术编制的调整,训练、维修和战术教法的更新,这些都不是一台新炮能决定的事。

再说个具体的技术和平台融合问题。08式家族留下一些技术包袱,军方不太愿意把未来所有火力能力都押在这代平台上。业界里流传的新一代轮式家族正在试验,新底盘更结实、动力更足、防护也更好。如果这种新一代平台成熟了,就更有可能把155轮式炮纳进来。还有一环是战略投送能力:轻量化的轮式炮靠A400M那类飞机能空运,能在远程快速部署上占便宜;如果未来真有像“运30系列”这样的国产战术运输机成批投送,轮式装甲车辆的远距离机动作战会更现实一些。

谈到射程和口径倍径,那是直接关联战术作用的。轻型轮炮常用39倍径,是为了减轻重量和适应空运,射程天然受限;而52倍径的炮管能支持更远的打击,有利于中远程阻击和火力覆盖。厂商把52倍径、自动化和无人塔打包,表明他们更看重性能输出而不是单纯的机动便捷。对军方来说,这就要权衡:到底是要更远的射程、更好的火力,还是要更低的成本、更佳的战略机动性?

还有些看不见的细节,常被外界忽略。装备一型新炮,不仅是买车买炮,还是买整个生态。弹药种类、火控软件、条令里炮兵的打法都要配上。新车进来后,炮兵要重训练,维修系统得跟上,弹药仓的储备和运输路线也得改。军队做决策时会把这些算在一起,不能只看一两台车的面子工程。

最后还是回到那个展会的画面:SH-16A在航展上静静地摆着,技术参数板写得明明白白,观众围着看,厂方人员在摊位边谈着出口合同。这说明工业界把这门技术做出来了,拿得出手;想把它变成军队里的普遍装备,或者让海外买家大量下单,还要过几道关:成本、平台匹配、战术需求、后勤保障等都得过秤。展台下的谈判声响,和军方评估室里的讨论一样,都在慢慢推进这件事,但从展台到营区之间,路还得一步步走。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