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藤校放榜季,美高学生拿哈耶普斯麻offer的,比国内顶尖高中多出的不止一点点。
在美国留学这条赛道上,美高从来都是自带「滤镜」的存在。
每年藤校放榜季,美高学生拿哈耶普斯麻offer的,比国内顶尖高中多出的不止一点点。
更扎心的是,美高的「分母」还比陆高小得多。
当然能把孩子拱去美高的父母也并非凡人:既要掏得出每年百万的学费,更要狠得下心让14岁的孩子独自面对跨洋的孤独、文化的碰撞,甚至隐性的歧视。
今天要分享的两娃妈Sherry,是位实打实的「美高过来人」。
大女儿从公立初中转去美高,西北毕业后,又在巴黎高商深造回国。
小女儿则从国内双语学校申上美高,目前正在波士顿大学就读,两个孩子完整走完低龄留学的全周期。
她的故事里没有「砸钱躺赢」的爽文剧情,反而将中产家庭送孩子读美高最为真实的一面娓娓道来。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教育投资的本质,从来不是买一张名校门票,而是养出一个能扛事的孩子。
(为方便阅读,下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正文前插播:
11月22日,我们将在深圳举办年度活动,
届时将有留学圈大咖、知名高校教授
讲透如何规划让娃走对留学路
点击图片链接,报名锁定席位
「妈妈,我要去美国念书」
大女儿米雪第一次说要去美国,还是小学五年级。我没当真,反而跟她泼冷水:「先把中文学好再说。」
我始终觉得,低龄留学的第一步不是学英语,是扎稳中文的根。
身边太多朋友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回上海连「外婆」都叫不出口,父母悔得捶胸顿足,当初该逼TA学中文的!
我不想让孩子有这种遗憾,所以米雪的初中,我坚持让她读公立。等她把初中知识学扎实,也等我们确认她不是一时冲动。
这一等,就是四年。
图片来源:pixabay
其实从她提出想去留学开始,我们全家就默默进入「备战模式」:她自己刷托福、练SSAT,我和老公则开始研究学校。我们没有跟风选排名,而是带着她跑遍美东的小镇,用一个国庆假期自驾探了10所学校。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不是孩子对美高的执念,是她的「清醒」。
出发前我跟她把丑话说透:「去了之后没人给你洗袜子,遇到有人欺负你,妈妈要飞13个小时到纽约,再开车3小时去你的学校。这些你都能扛吗?」她没犹豫,只说:「我试试。」
后来的故事证明,「试试」这两个字,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米雪刚去美高的第二年,就遭遇了隐性霸凌。她竞选社团社长,因为是里面唯一的亚洲人,提的任何建议都被无视,甚至有人故意在她发言时转身聊天。
那天她第一次哭着给我打电话,我没说「不行就回来」,而是让她找校长:「你没错,为什么要忍?」
最后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公开强调「包容性」,米雪也没再退缩,后来不仅当上了舞蹈社的社长,还经常带着社团编的中国风舞蹈,在学校演出,收获了满堂彩。
现在回想,这段经历比她考上名校更珍贵:在国内公立学校,她可能永远是「听话的好学生」,但在美高,她学会了「为自己发声」。
图片来源:pixabay
小女儿的留学路,比姐姐顺得多。她运气好,赶上沪上知名双语学校A校还没那么火的时候考进去。
刚开始,我还有点慌,「怎么没作业?会不会耽误学习?」甚至有想过把她转回姐姐的公立学校。
但后来看到她每天放学都笑眯眯的,吃食堂的套餐能把盘子舔干净,还参加了排球队、舞蹈队,我突然想通了。后来她跟我说「要去美高,跟姐姐一样」时,我没再阻拦。
妹妹准备去美高时,A校校长给我打电话挽留,说这么优秀的孩子留在国内也有不错的成绩,我还是跟校长说,这不是我们父母的决定,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图片来源:pixabay
妹妹的美高申请比姐姐顺太多:姐姐的「榜样效应」帮了大忙。她的排球特长更是加分项,美高教练看到她的比赛视频,直接邮件问「能不能早点来参加训练」。
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她拿到offer的瞬间,是她看到姐姐经历这些,并没有害怕,反而生出「我也要像姐姐一样」的力量感。
原来最好的留学准备,从来不是「钞能力」,是姐姐摔过跟头还能站起来的样子,是妹妹自己「我想去」的执念。
如果孩子没这个意愿,就算你把她塞进排名第一的安多福,她也可能在深夜的宿舍里哭着要回家。
图片来源:pixabay
为上美高,「烧了」上海两套房
有人问我「送俩娃上美高要多少钱」,我通常会开玩笑:「大概是上海市中心两套房的价格吧。」
这并不是夸张。
姐姐2013年去美高时,每年学费外加寄宿费约7万美金(折合人民币50万),加上机票、课外活动、顾问费,一年差不多80万。四年美高再加上四年美本,算下来近600万。
到了妹妹2019年去美高,费用将近翻倍。
学费每年涨1000美金,四年下来比姐姐多花了20万。
顾问费更离谱,姐姐当年美本申请才10万,妹妹光美高申请就花了35万,还因为是「朋友推荐」打了折。
更别说前两年特殊时期的「天价机票」。
有次妹妹要从美国回上海,机票抢了三次,我还抢过一张8万中转旧金山的机票,半夜三点我还在改行程,心脏跟着机票价格一起跳。
图片来源:pixabay
这些钱当然不是凭空来的。从姐姐初一决定去美高开始,我们家就有个「不能动的账户」:每年固定存一笔钱,不炒股、不买房,专门用来支付学费。
说不心疼是假的,当年如果不送她们去美高,我们能在上海多买两套市中心的房子,现在房价翻了不知道多少倍,朋友开玩笑说「你这教育投资不如买房」,我也只能笑一笑。
但比钱更累的,是心力。
那些年,我最怕的就是半夜接到孩子的电话。不是「妈妈我想家」,就是「机票被拒了」、「签证出问题了」。
妹妹疫情期间有次转机回上海,登机前三个小时突然接到告知电话:「你阳过,不能上飞机。」
她半夜两点哭着给我打电话,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打开电脑查机票,最后把她送到旧金山的朋友家暂住。
那段时间我天天失眠,怕她吃不好,怕她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害怕,更怕她觉得「妈妈帮不了我」。
只有经历过了这些,我才明白,美高从来不是「有钱就能上」的,它需要三个前提:孩子愿意去、家庭能承受、父母能放手。
如果你要靠借钱、卖房来凑学费,或者孩子哭着说「我不想去」,你还硬推着TA走,那不是投资,是坑娃。
现在常有家长问我「现在送娃去美高划算吗」,我会算两笔账。
一笔是经济账,现在美高每年至少100万,美本更贵,没有800万别轻易碰;
另一笔是心理账,你能不能接受孩子半夜哭着打电话,能不能接受他可能没考上名校,能不能接受他最后选择的职业,可能赚不回你投入的钱?
如果这两笔账算不清楚,就算你送娃去了美高,也只能是「花钱买罪受」。
教育的终极回报,是让孩子有「生命力」
有人跟我算过一笔账:两个孩子800万的教育投入,按姐姐现在的职业工资,得上十年才能回本。
可不,如果按钱算,我肯定亏了;但按孩子的成长算,我赚翻了。
美高最磨人的不是学费,是那些意料之外的挫折,但孩子只要「活下来」,就是赢家。
姐姐被孤立时学会了找校长沟通,妹妹被拒登机时学会了改行程,这些能力不是花钱能买的,是「摔」出来的。
妹妹疫情期间带几个学弟学妹从新加坡转机去美国,一路跟第三方对接,跟司机对接。这时我才突然发现,以前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到了美本阶段,这种「生命力」更明显。
姐姐在西北大学时,一边上课一边帮教授做研究,还教小朋友法语,周末去做瑜伽教练,忙得脚不沾地,但每次视频都跟我说很开心。妹妹在波士顿大学,仍旧是舞蹈队的主力。
姐姐回国后正在从事教育行业,她每天跟学生聊「喜欢什么专业」,而不是「哪个专业好就业」。她们现在每天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养活自己,不就是最好的人生吗?
她们没活成我期待的样子,却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比任何名校毕业证都让我欣慰。
对于父母的付出,孩子们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懂感恩。
每年母亲节,我都会收到她们手写的信,时常让我梦回一家四口在美高探校时的场景。
她们也不会乱花钱。姐姐自己赚了钱,才买第一个奢侈品包。妹妹在淘宝上买衣服,还会跟我分享哪家店性价比高。
孩子们偶尔会跟我说,“谢谢妈妈让我去我想去的地方”,会让人眼眶一热,突然觉得那些半夜改签的辛苦、「两套房」的投入,都值了。
图片来源:unsplash
回头看,教育投资最忌讳的就是「功利心」。
你以为送娃上美高是买一张门票,其实是给孩子一个试错的机会。
让他们在15岁时学会面对孤独,在18岁时学会规划人生,在20岁时学会坚持热爱。这些东西,比学历更能支撑他们走一辈子。
我常跟身边的家长说:「我吃我的苦,她们吃她们的苦。父母能做的,是托举不是包办。」
你可以帮孩子付学费、改机票,但不能替他们扛孤独、挡挫折。那些你以为白花钱的经历,最后都会变成孩子身上的铠甲。
比如姐姐现在能从容应对职业挫折,比如妹妹能在紧急情况下不慌不忙,这些都是美高教给她们的,也是我作为母亲,最想看到的「回报」。
说到底,教育消费不是「买东西」,而是「养孩子」。你花的每一分钱、操的每一份心,最终都会变成孩子骨子里的坚韧、自信和勇气。
他们长大后能笑着说:「我当年的选择,没后悔;我现在的人生,很开心。」
这就够了。
留学这条路怎么走才「值回票价」?
11月22日,我们在深圳举办年度重磅活动
现场将有留学圈大咖、知名高校教授
讲透如何扎实走好留学路
▼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