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00亿,刷新纪录!中国医药出海史上最大一单来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0:45 1

摘要:信达生物和武田制药签了114亿美元的合同,不是卖药,是把公司一半的未来,押在了一起。

你买的是药,人家买的是你未来的命。

信达生物和武田制药签了114亿美元的合同,不是卖药,是把公司一半的未来,押在了一起。

中国药企出海,以前是卖专利、收个几千万 upfront,然后就等消息。

这一次不一样——信达真跟武田坐到一张桌子前,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花钱、一起担风险,美国市场,两人五五开。

IBI363这个药,本来是信达自己熬出来的。

PD-1耐药的肺癌患者,没药可治,他们就想着能不能把免疫检查点和IL-2拼在一起,让T细胞重启。

没人信能成。

结果临床数据一出来,医生都愣了:真有反应。

武田那边一看,这不是在补我们管线的窟窿,这是在重新定义战场。

所以没按老规矩买断,而是说:你别退,咱俩一起干。

他们让信达派技术员去武田的实验室,学怎么设计全球多中心试验。

不是参观,是常驻。

每天开会、改方案、盯数据。

这不是合作,是入职。

信达的工程师第一次在日内瓦的会议桌上,听德国的统计师抱怨入组太慢,他没听懂,但回去自己查了27个国家的伦理流程,画了张表,第二天带着结果回去说:我们可以先从波兰和泰国开始。

IBI343那款ADC,胃癌患者试了,ORR 42%。

比现有药高一截,副作用还更轻。

这数据不是碰运气,是信达团队盯着每个病人血样看出来的。

他们知道CLDN18.2在亚洲人群表达更集中,早就预判了欧美的反应会弱,所以临床设计时就故意把中国患者比例拉高。

这不是迎合,是预判。

最狠的是那笔12亿美金的首付款。

信达去年总收入才13亿,等于一夜之间,账上多了大半条命。

但没人说“发了”。

CEO在内部会上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能不能让外国人信你,不是在卖产品,是在卖一套系统——你怎么做临床、怎么管数据、怎么跟FDA打交道。

现在中国药企一提出海,要么喊“我们有全球第一的管线”,要么喊“我们成本低”。

但真正能走出去的,是那些愿意把自己掏空、把流程拆了、让外国人看清楚你不是代工厂,是创新者的公司。

信达没请咨询公司做PPT,没请PR公司写通稿。

他们只是默默把研发团队一半的人派到波士顿,让美方团队带着他们跑医院、见患者、改知情同意书。

一个中国研究员在波士顿医院陪一个晚期胃癌老人聊天,老人说:“你们这药能救我,但我不想当小白鼠。

”那研究员回来说:“我们得改方案,得告诉他们,这不是实验,是给活人用的。

他们开始写报告,不是写“卓越疗效”,而是写“患者愿意继续服用的原因”。

他们开始录视频,不是录实验室,是录患者吃饭、走路、跟孩子打招呼。

这些视频,后来成了FDA审评时最打动人的材料。

这不是资本游戏。

是几个中国人,拿着自己的药,走进美国医疗体系的门里,没带名片,只带了一颗想把药真用到人身上的心。

他们没想成为跨国巨头。

他们只想证明一件事:中国能做出世界级的药,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有人愿意为一个病人,熬上五年,改一百次方案。

这笔交易最值钱的部分,不是114亿,是信达从此有资格坐在FDA的会议室里,说:“你们的标准,我们懂。

我们不需要你教,我们只是想和你们一起,把这事做成。

中国创新药想出海,别总想着出口。

要试着移民。

移民进别人的系统,熟悉他们的规则,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你不只是卖药,你是来治他们的病的。

这才是真出海。

来源:一往无前糯米qLJegO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