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9月的济南城,空气中已经能闻到战争来临的气味。这座北边靠着黄河、南边挨着泰山的古城,眼下成了国共双方都要争夺的重要地方。蒋介石明白这个地方对整个战局特别重要,在这里布置了11万人的部队,全都交给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
1948年9月的济南城,空气中已经能闻到战争来临的气味。这座北边靠着黄河、南边挨着泰山的古城,眼下成了国共双方都要争夺的重要地方。蒋介石明白这个地方对整个战局特别重要,在这里布置了11万人的部队,全都交给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
在城西商埠区的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部里,军长吴化文正站在军事地图前,半天不说话。他负责防守的济南西线,正好处在解放军主要进攻的方向上。这位44岁的将领遇到了人生中最难的选择,他接下来要做出的决定,将会直接影响济南这场仗怎么打。
吴化文是1904年在山东掖县出生的,小时候跟着父亲搬到了安徽蒙城。1920年,16岁的吴化文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从最普通的士兵开始干起,因为他认得字,慢慢被提拔成了军官。1923年,冯玉祥推荐他去了军校学习,1927年毕业后就在国民军里做事。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吴化文跟着韩复榘投奔了蒋介石,当上了第三路军手枪旅旅长,还兼任济南警备司令。1938年韩复榘被蒋介石处决后,吴化文的部队被重新整编,他先后担任过新编第四师师长等职务。
抗日战争期间,吴化文在1943年带着部队投降了日伪政权,做了伪山东方面军总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的部队又被蒋介石收编,他先后担任第五路军总司令等职务。1947年,他带的部队被改编成整编第九十六军,吴化文担任军长兼第八十四师师长,就驻守在济南。
1947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济南普利门外棉花市街的吴公馆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穿着棉袍的李昌言,借口来看望表姐林世英(也就是吴化文的妻子),住进了吴公馆。这个看起来只是普通亲戚走动的安排,其实是中共济南市委花了两年时间精心布置的。
华东局统战部早就通过吴化文的岳母建立了联系渠道。李昌言注意到吴化文书房里很特别,军事地图旁边放着《三国演义》,办公桌上既有蒋介石的命令,也摆着《水浒传》。这些细节都被报告给了地下党组织,他们判断这位将领既有多疑谨慎的一面,又讲究老派的江湖义气。
1948年春天,华东野战军在津浦路中段发动战役。吴化文被上级强令去兖州和解放军作战,结果他的一个旅被全部消灭。受到这个打击,吴化文整天没精打采,开始考虑给自己找条新出路。
9月8日深夜,吴公馆西厢房里传出了激烈的吵架声。从南京赶来的妾室赵华珍打开首饰盒,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金条,在煤油灯下闪着冷冷的光。她带来的不光是南京方面给的特别经费,还有国防部二厅交给她的特殊任务。
这时候济南的仗马上就要打起来了。华东野战军调集了14万人准备攻城,另外还安排了18万人负责打援军。吴化文心里很清楚,他防守的商埠区是这场仗的关键地方,但赵华珍带来的消息又让他产生了新的顾虑:蒋介石答应要空运整编第七十四师来支援。
虽然心里不太相信这个承诺,吴化文还是下令暂时停止和解放军的一切联系。9月12日,吴化文通过秘密电台给华东野战军发了密电,表示愿意起义。可是刚过了两天,他的态度又变了。
赵华珍其实早在1935年在南京秦淮河戏班唱戏的时候,就被特务机关看中并发展了。这次她来济南之前,特务机关的大官亲自接见了她,答应等事情办成后安排她全家去台湾。这些背景让她的劝说带着特别的分量。
9月10日一大早,她就让丫鬟把新做的织锦旗袍拿到院子里晾晒,还故意对着路过的军官们感叹,说这种好料子只有南京才买得到。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场面,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吴化文的判断。
每次吴化文倾向于起义,她总能找到新的理由来阻拦,不是拿出南京新送来的金条,就是提起安排家人出国的事。原本定在9月15日起义的计划,就这样又一次被推迟了。
9月13日,三架运输机从济南上空飞过。投下来的物资箱里除了弹药,还有蒋介石亲笔写的嘉奖令。王耀武在绥靖区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宣布徐州剿总马上就要派兵团来增援。
这个消息让吴化文左右为难,他既担心起义后国民党的援军真的来了,又怀疑这根本就是骗他死守的空话。第二天清早,参谋处收到了两份内容完全相反的电报。
吴化文把两份电报并排放在桌上,拿着放大镜仔细对照着防区地图看。这位在各方势力间周旋多年的老军人,这时候格外小心,因为他知道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两万多名官兵的生死。实际上,徐州方向的国民党援军一直没敢轻举妄动,就怕被华东野战军消灭。
农历八月十四的傍晚,吴家祖堂里点着香,烟雾缓缓缭绕。吴化文的父亲双手发抖地展开族谱,指着上面被墨线划掉的名字,说起了家族里过去的事情。老人转头看着儿子,用沙哑的声音提醒他一定要走正道。
吴化文手里拿着的香微微抖动,香灰掉在了青砖地上。差不多同时,林世英安排的人在西厢房找到了重要证据:赵华珍梳妆盒夹层里藏着的特务器材零件。这些零件被悄悄送到吴化文的书房,和族谱的告诫一起,形成了两个方面的压力。
9月17日清晨,济南城飘着细细的雨。林世英打着伞来到军部,把报纸摊开放在作战地图上。报纸第三版详细登载着周村战役中起义军官的采访,里面特别提到原国民党守备团长起义后仍然担任原来职务的细节。
吴化文的目光在“按原级任用”这几个字上停留了很久,突然问起王耀武现在在打什么算盘。这个问题暴露了他既担心起义后的待遇,又害怕顽抗到底的复杂心理。
林世英又拿出一封密信,这是华东野战军的军官写给吴化文老部下的亲笔信,信里详细说明了起义部队正在进行的休整和训练情况。
9月18日傍晚,簸箕山阵地突然响起了震耳的炮声。解放军的炮兵进行了警告性射击,炮弹准确地落在阵地前沿的工事附近。吴化文在指挥所里举着望远镜,亲眼看着防御体系在很短时间里就垮掉了。
这时候电话铃急促地响起来,前线报告说解放军的攻势很猛,但却巧妙地避开了核心阵地。当天晚上,联络员带来了确切消息:徐州剿总嘴上说的空运增援,实际上只到了七个残缺不全的连队。
吴化文听着报告,手指头不自觉地一直在桌面上画圈。当他站起来要走向电话机时,林世英轻轻放下了茶杯。这个细微的响声让他停顿了一下,然后他马上抓起话筒接通了前沿阵地。
9月19日晚上八点,孔家庄营房的会议室里灯光明亮。吴化文宣布起义决定时,独立旅旅长何志斌第一个站起来表示支持。可是整编第八十四师副师长杨团一突然拔出手枪,就在这个危急时刻,站在吴化文身后的警卫连长迅速上前夺下了他的武器。
会议进行中,第155旅参谋长董子才借口上厕所从后门溜了出去,这个王耀武安排过来的亲信直接跑向绥靖区司令部报信。但这时候王耀武正在为增援的事和南京通电话,等到绥靖区警卫部队赶到孔家庄时,起义部队已经控制了所有重要道路。
9月20日天刚亮,洛口黄河大桥上就出现了长长的行军队伍。整编第九十六军的两万多人按照预定路线,向解放军的防区开进。先头部队和解放军交接防务时,很多士兵看到对方准备好的热粥还在冒着热气。
王耀武在绥靖区司令部接到报告时,整张军事地图上的西线防区已经全部被标成了红色。他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地说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这之后的战斗进展快了很多。9月24日傍晚,济南内城的守军停止了抵抗。吴化文的部队经过休整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这支部队在半年后的渡江战役中,参加了解放南京的作战。
来源:兰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