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提起肾病,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透析、浮肿、不能喝水、脸色蜡黄……但肾脏出问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就像个不怎么爱说话的老管家,默默干活,等到你真感觉不对劲了,往往已经出了大问题。
一提起肾病,很多人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透析、浮肿、不能喝水、脸色蜡黄……但肾脏出问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就像个不怎么爱说话的老管家,默默干活,等到你真感觉不对劲了,往往已经出了大问题。
陈香美院士,74岁,依然活跃在临床和科研一线,几十年专注肾脏医学。她的经验,不是书上抄来的,是一个个病例里琢磨出来的。她曾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我们总是等到肾功能掉到只剩30%,才有人重视它。”听着是不是有点晚?
她总结了7点养肾的关键方法,不是那种“多喝水、少熬夜”式的空话,而是实打实、有理有据、值得照着做的建议。说到底,肾脏这东西,真坏了就回不来了。
很多人以为,血压只是心脑血管的事,跟肾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长期的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且肾功能受损了,又会反过来让血压更难控制,成了恶性循环。
陈香美院士曾经接诊过一个50多岁的患者,血压常年在160/100以上,自我感觉“挺好”。直到有天体检发现尿里有蛋白,一查,肾功能已经掉了一半。她说得很直白:“高血压不是不疼不痒,它在‘啃’你的肾。”
控制血压,不只是吃药。低盐饮食、维持正常体重、规律作息,这些事看起来琐碎,其实是守护肾脏的“护城河”。
糖尿病患者,最怕什么?很多人会说“并发症”。但说白了,糖尿病肾病才是真正让人一夜变老的杀手。
血糖控制不好,血管就像泡在糖水里,时间一长,肾小球就开始硬化、渗漏。陈院士讲过,有位年轻的糖尿病患者,30岁不到,已经开始间歇性透析。原因就是长期忽视血糖波动,饮食也不节制。她感慨:“肾脏不是你犯错后的替罪羊,别让它为你的生活方式买单。”
那些说“血糖高一点没事”的话,听听就好。控制血糖,是防肾病的关键一环。
头疼脑热、腰酸背痛,买点药吃吃就行?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但你知道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果长期滥用,会严重损伤肾小管。
陈香美院士特别提醒,市面上很多止痛药、感冒药,里头都有这类成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关节痛、腰痛,天天靠止痛药缓解,不知不觉就把肾功能“吃”没了。
她曾接诊一位长期服用止痛药的退休工人,肾功能已经是“三级”,但他完全没意识到是药物惹的祸。从此之后,她在每次科普讲座上都会强调:“别把药当零食吃,尤其是非处方药。”
很多人一听说肾不好,第一反应就是“多喝水”。但这个说法得看情况。水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喝得对。
陈香美院士解释,正常人每天饮水量应根据体重、出汗量、食物含水量来调整。对于某些肾病患者,比如已出现水肿或心功能不全的,过度饮水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她常说:“喝水是养肾,但喝错了可能就养出病。”建议做个简单判断:尿液颜色偏黄、泡沫多、味重,可能就该补水了;但如果已经尿少、浮肿,别乱喝,得听医生的。
很多人控制盐,就是少放点盐巴。但陈香美院士提醒,隐形盐才是更大的风险源。什么是隐形盐?方便面、火腿肠、咸菜、酱油……这些加工食品里盐分惊人。
尤其是老年人,味觉迟钝,常常“吃不咸没胃口”。结果吃进去的钠超标,血压升高,肾脏代谢负担也随之增加。陈院士经常在门诊上强调:“别只看盐罐子里放了多少,要看你吃了多少袋零食。”
她建议,日常饮食尽量清淡、多样化。真正做到“少盐”,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得从购物篮子里改起。
一次体检发现尿里有蛋白,很多人觉得问题不大。但陈香美院士说,尿蛋白是肾病最早的“报警器”之一,千万不能忽略。
她遇到过太多例子,年轻人因为加班、熬夜、吃外卖,尿检出蛋白,一开始觉得无所谓,等到第二次检查,已经发展成肾病综合征。
陈院士提醒,哪怕只是微量蛋白尿,也该引起重视。早期干预、生活方式调整,有可能让病情“刹车”。但一旦拖延,发展成慢性肾病,治疗难度就倍增。
现代人都太习惯晚睡了,刷剧、打游戏、回工作消息……但你知道吗,长期熬夜,会让肾脏处于一种持续“超负荷”的状态。
陈香美院士说,肾脏不像心脏那样会“叫疼”,它只会默默地受损。睡眠不好、作息紊乱,会影响体内“肾上腺-肾脏轴”系统,导致激素紊乱、血压波动,进而影响肾功能。
她建议大家,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保证每天6-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哪怕你白天再自律,晚上不睡,肾脏也会“罢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香美.肾脏疾病的防治策略与管理[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38(4):12-15.
[2]李建,张雪琴.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0):789-793.
[3]中国肾脏病学会.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版)[S].中国医学出版社,2023.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