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相关企业梳理:技术突破下的产业关联视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2:01 1

摘要: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其以氘氚为燃料,具有零碳排放、燃料储量丰富(海水中氘可提取)、无核废料风险等优势,当前全球多国聚焦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正是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随着技术研发逐步突破,产业链中涉及核心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相关企业梳理:技术突破下的产业关联视角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其以氘氚为燃料,具有零碳排放、燃料储量丰富(海水中氘可提取)、无核废料风险等优势,当前全球多国聚焦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正是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随着技术研发逐步突破,产业链中涉及核心部件、基础设备、材料供应的企业也备受关注,以下从“核心卡脖子环节”“基础配套(卖铲人)”“热门关联领域”三个维度,对相关企业进行介绍(注:仅做产业业务梳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一、核心卡脖子环节:掌握核聚变装置关键部件的企业

这类企业的产品直接对应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刚需”,部分已成为国际项目(如ITER)的指定供应商或技术领先者,技术壁垒高、替代难度大。

1. 西部超导:ITER超导材料核心供应商。可控核聚变依赖“磁约束”技术(如 tokamak 装置),而超导材料是制造强磁场线圈的关键——西部超导生产的铌钛超导材料,被ITER项目指定用于装置的磁体系统,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磁场强度与约束效果,是磁约束技术落地的“基石之一”。

2. 永鼎股份:高温超导“胶带”核心生产商。相较于低温超导,高温超导材料可在更高温度下实现超导状态,降低制冷成本,是下一代核聚变磁体的重要方向。永鼎股份主攻的高温超导带材(俗称“超导胶带”),可用于制造更高效的磁体线圈,目前已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为后续装置升级提供材料支撑。

3. 合锻智能:核聚变“大型锻件”核心承包商。核聚变装置的真空室、压力容器等关键结构件,需要超大尺寸、高强度的特种锻件(业内形象称为“大锅盖”类部件),这类锻件需承受极端高温、高压和辐射环境。合锻智能凭借大型锻造设备与工艺优势,承接相关核心锻件的制造任务,是装置“骨架”制造的关键参与者。

4. 国光电气:ITER中国区核心部件供应商。其核心产品是核聚变装置中的“微波加热系统”——核聚变需要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5亿摄氏度以上,微波加热是重要手段之一。国光电气为ITER项目中国部分提供微波加热关键部件,技术水平贴合国际项目标准,是国内该领域的核心企业。

5. 安泰科技:“偏滤器”领域全球领先者。偏滤器是核聚变装置的“防火墙”,直接承受高温等离子体的冲刷(温度可达数万摄氏度),需同时具备耐高温、抗腐蚀、导热性强的特性。安泰科技研发的偏滤器用钨基材料,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供应国内项目,还参与国际合作,是该关键部件的全球主要供应商之一。

二、基础配套“卖铲人”:支撑产业链运转的刚需企业

这类企业不直接生产核聚变核心部件,但提供产业链必需的基础设备、材料或服务,如同“淘金热中的卖铲人”,是技术落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1. 申菱环境:核聚变装置“精准温控”服务商。核聚变装置运行时,超导磁体、电子设备等需在严格的温度环境下工作(如超导磁体需维持低温),申菱环境的特种空调、冷却系统可提供高精度温控解决方案,保障装置各系统稳定运行,是产业链“温控刚需”的核心参与者。

2. 久立特材:特种管材核心供应商。核聚变装置中,冷却介质输送、真空系统连接等场景,需要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的特种不锈钢管或合金管。久立特材生产的特种无缝管、焊接管,可满足装置对管材的极端要求,同时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设备制造提供基础材料。

3. 中泰股份:氦气产业链关键参与者。氦气是核聚变装置的重要介质——既可用作超导磁体的冷却剂,也可用于装置的检漏、保护等环节,且对纯度要求极高。中泰股份在氦气的提纯、液化、储存设备制造领域具备优势,可支撑核聚变项目对高纯度氦气的需求,是产业链“气体配套”的关键企业。

4. 派克新材:精密锻件核心供应商。除了合锻智能的大型锻件,核聚变装置的部分小型关键结构件(如阀门、法兰、传感器外壳),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精密锻件。派克新材凭借航空航天级的精密锻造技术,可生产这类特种锻件,满足装置对“小而精”部件的质量要求。

三、热门关联领域:延伸产业链与潜在应用企业

这类企业或布局核聚变相关技术研发,或业务与未来核聚变商业化(如发电)存在关联,因“终极能源”的长期潜力受到关注,同时也涵盖部分传统核电、核工业领域的延伸企业。

1. 皖能电力(原“皖南电力”,常见表述修正):能源企业的核聚变关联布局者。作为地方能源龙头,皖能电力通过投资或合作方式,参与核聚变相关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聚焦未来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后的应用场景(如电网接入、电力消纳),是传统能源企业向“终极能源”领域延伸的代表之一。

2. 安泰科技:重复入选的“双核心”企业。除前文提到的偏滤器优势,安泰科技还在核聚变用超导材料、特种合金等领域多线布局,是少数同时覆盖“卡脖子部件”与“热门关联技术”的企业,业务与核聚变产业链的契合度较高。

3. 厦门钨业:钨材料的核聚变应用潜力。钨因熔点极高(3422℃)、抗辐射性强,是核聚变装置中“面对等离子体材料”的重要选择(如偏滤器、第一壁的涂层材料)。厦门钨业作为全球最大的钨产品制造商,在高纯度钨粉、钨合金领域具备技术积累,未来有望为核聚变项目提供钨基材料支撑。

4. 国泰集团:核工业配套与材料延伸。国泰集团的核心业务涵盖民用爆破、核工业用特种材料(如防辐射材料、核废料处理相关耗材),虽不直接参与核聚变装置制造,但核聚变未来商业化后,核安全、辐射防护等配套需求将提升,其业务具备潜在延伸空间。

5. 东方钽业:钽材料的特种应用价值。钽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特性,且对中子吸收截面低,适合用于核聚变装置的部分结构件或传感器部件。东方钽业是国内最大的钽产品制造商,在高纯度钽粉、钽丝领域技术领先,为核聚变材料供应提供潜在支撑。

此外,传统核工业与电力领域企业也属于热门关联范畴:

- 核建类:如中国核建,具备大型核设施的工程建设能力,未来核聚变装置的土建、安装等工程大概率由其主导;

- 核电类:如中国核电、中国广核,作为国内主要的核电运营商,将是未来核聚变发电项目商业化后的核心运营主体;

- 电气设备类:如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可依托传统核电设备制造技术,延伸研发核聚变装置的辅助电气系统(如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重要提示

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验证”阶段,距离商业化发电(预计至少需20-30年)仍有较长周期,相关企业的业务占比、技术落地进度均存在不确定性。本文仅从产业关联角度梳理企业业务,不涉及对企业经营能力、股票价值的判断,严禁作为投资依据,投资者需理性看待技术发展周期与产业风险。

来源:泰和佛缘

相关推荐